1、显微镜介绍
图1 显微镜
镜座:支持、稳定作用
镜柱:支持作用
镜臂:连接作用(可以手握旋转,便于观察)
细准焦螺旋:升降镜筒
粗准焦螺旋:升降镜筒
镜筒:连接目镜与物镜
转换器:调换物镜
目镜:放大图像
图2 目镜
物镜:放大图像
图3 物镜
载物台:放置玻片
通光孔:光线通过
压片夹:固定玻片
遮光器:调节光线强弱
图4 通光孔
反光镜:反射光线(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较弱时,用凹面镜)
2、景深
当镜头对准某一物体平面准确调焦后,在物平面前后一定距离内的景物也能结成清晰影像,这物平面前后一定距离上结像清晰的纵深范围,称为景深。物平面 OP 上点 A 能在焦平面上汇聚为一点
A
′
{A}'
A′,而在 OP 前后两平面上的点 B、C 则会在 FP(Focus Plane) 平面上形成一定大小的弥散斑(Blur),从而点 B、C 在 FP 上的成像将变模糊,但当这样的弥散斑足够小,超出限定的某个分辨等级,可仍然认为点 B、C 在 FP 上的成像是清晰的,点 B 与点 C 能保持在 FP 上清晰成像时的两点之间沿着光轴的最大距离即对应景深的大小。景深是光学成像系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对成像系统的成像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图5 景深和弥散斑
图中,OP是(Object Plane),FP是(Focus Plane),景深公式如下:
Δ
=
1
f
D
2
u
2
δ
−
δ
2
f
D
\Delta = \frac{1}{\frac{fD}{2u^{2}\delta }-\frac{\delta }{2fD}}
Δ=2u2δfD−2fDδ1
D :光圈直径
σ :允许的弥散斑直径
f :镜头焦距
u :物距
由景深计算公式可以看出,景深与镜头使用光圈、镜头焦距、拍摄距离以及对像质的要求(表现为对容许弥散圆的大小)有关。这些主要因素对景深的影响如下(假定其他的条件都不改变):
①镜头光圈: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②镜头焦距: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③拍摄距离:距离越远,景深越大;距离越近,景深越小。
根据景深的定义,大景深的成像系统具有更大的纵深调焦范围,其可在相当大的误差范围内保证调焦结果的准确性,而在基于图像处理的自动聚焦过程中,通过搜索峰值确定最佳成像位置也要求搜索步长小于景深,所以,大景深的成像系统是容易实现基于图像处理的自动聚焦的,但小景深的成像系统由于对空间深度信息敏感,在通过基于图像处理的自动聚焦法聚焦的过程中,不同空间深度上的信息将会互相干扰,自动聚焦的可靠性无法保证。
附录——摄像头模组
摄像头模组,也被称为 Camera Compact Module,简称 CCM,是由四大核心部件组成:镜头(lens)、传感器(sensor)、软板(FPC)以及图像处理芯片(DSP)。其中,镜头、图像处理芯片和传感器是影响摄像头性能的关键因素。此外,CCM还涉及到光学设计技术、非球面镜制作技术以及光学镀膜技术等关键技术。
其工作原理可以简要描述为: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镜头汇聚后,被 CMOS 或 CCD 集成电路捕捉并转化为电信号。这些电信号随后经过内部图像处理器(ISP)的处理,转换为数字图像信号,并输出到数字信号处理器(DSP)进行进一步加工。最终,这些信号被转换为标准的 GRB、YUV 等格式的图像信号供后续使用。
维度 | 摄像头模组 | Sensor(图像传感器) | Lens(镜头) |
---|---|---|---|
定义 | 集成了图像传感器、图像处理器和其他相关电子组件的独立设备,实现图像捕捉和传输功能。 | 一种半导体芯片,表面有光电二极管,将光线转换成电信号,是摄像头模组的核心组件。 | 光学元件,用于控制光线的进入和聚焦,将光线准确地投射到图像传感器上。 |
构成 | 包括镜头、图像传感器、图像处理器、电路板、连接器和外壳等。 | 表面有几十万到几百万个光电二极管,将光线转换为电信号。 | 由透镜、光圈、焦平面和对焦系统等组件组成。 |
主要作用 | 实现图像的捕捉、处理和传输。 | 将镜头捕捉到的光线转化为电信号,即数字图像。 | 调节光线的聚焦距离,控制图像的清晰度和景深。 |
技术特点 | 集成度高,功能多样,可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 低功耗、高灵敏度、低成本,是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手机摄像头传感器。 | 决定了摄像头模组的视野和成像质量,优质的镜头能够减少畸变、色差等问题。 |
模组包含 lens 和 sens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