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C(电子产品编码)和 UID(泛在识别)系统是物联网中实现实体唯一标识与信息互联的核心架构,其工作流程涵盖从标识生成到数据应用的全生命周期。以下从技术实现和业务场景两个维度,详细解析两者的工作流程:

一、EPC 系统工作流程
1. 标识生成与标签写入
-
编码生成:
EPC 编码由 GS1 等国际组织分配,遵循全球统一规则。以 SGTIN-96 编码为例,其结构包括:- Header(8 位):标识 EPC 版本(如 “30” 表示 96 位 EPC);
- Filter(3 位):区分物品类别(如零售商品、物流单元);
- Partition(3 位):定义厂商前缀和产品代码的长度分配;
- Company Prefix(20-40 位):企业唯一标识(如 GS1 分配的厂商代码);
- Item Reference(12-32 位):产品类别标识;
- Serial Number(38 位):单品唯一序列号。
生成工具(如 EPCglobal 认证的软件)自动生成符合规范的编码,并写入 RFID 标签。
-
标签附着与校验:
标签通过物理粘贴或嵌入式技术附着于物品(如托盘、包装箱),并通过读写器校验编码格式(如 CRC 校验)和逻辑一致性(如厂商前缀是否匹配生产企业)。
2. 数据采集与初步处理
-
多标签读取与防碰撞:
固定式或手持式读写器通过射频信号扫描标签,采用时隙 ALOHA 算法或树型防碰撞算法处理多标签并发读取,确保数据完整性。例如,读写器发送查询指令后,标签随机选择时隙响应,避免信号冲突。 -
数据清洗与过滤:
读写器将原始数据(如重复读取的 EPC 码)传输至Savant 中间件,中间件执行以下操作:- 去除重复数据(如 1 秒内重复上报的同一 EPC);
- 检测异常值(如温度传感器数据超出物理范围);
- 关联业务逻辑(如将 EPC 与订单号、物流单号绑定)。
3. 解析服务与信息寻址
-
ONS(对象名称解析服务):
Savant 中间件将 EPC 码转换为 URI 格式(如urn:epc:id:sgtin:0614141.000024.12345),并通过 DNS 架构查询 ONS 服务器:- 本地 ONS 缓存:优先查询本地服务器存储的解析记录;
- 根 ONS 服务器:若本地无记录,逐级查询全球根 ONS(类似域名解析);
- NAPTR 记录返回:最终获取 EPCIS 服务器地址(如
http://epcis.example.com)。
-
EPCIS(EPC 信息服务)访问:
应用系统通过 HTTP 协议访问 EPCIS 服务器,获取物品动态信息(如位置、温度、交易记录)。EPCIS 数据采用 **PML(物理标记语言)** 描述,支持 XML 格式的结构化查询。
4. 数据应用与闭环管理
-
供应链场景示例:
- 生产环节:生产线读写器读取 EPC 码,关联生产批次和质检结果,写入 EPCIS;
- 物流环节:仓库读写器触发 ONS 查询,获取当前货物的运输路径和预计到达时间;
- 零售环节:POS 系统通过 EPC 码验证商品真伪,并更新库存状态。
-
数据反馈与修正:
系统定期将 EPCIS 数据与物理实体状态比对(如人工盘点),修正不一致数据(如标签脱落导致的缺失记录),并通过区块链等技术确保历史数据不可篡改。
二、UID 系统工作流程
1. 泛在标识生成与载体适配
-
uCode 编码生成:
uCode 由泛在识别中心(uID Center)管理,支持 128 位至 512 位灵活编码,可兼容现有编码体系(如 EAN/UCC、IPv6)。例如,uCode 可包含以下信息:- 版本号:标识 uCode 类型(如 128 位、256 位);
- 发行者 ID:分配 uCode 的机构或企业标识;
- 对象 ID:实体唯一标识符;
- 校验位:确保编码正确性。
-
多载体写入:
uCode 可写入 RFID 标签、二维码、智能卡等载体。例如,在智能家居中,uCode 标签附着于家电设备,UG 泛在通信器通过 NFC 或蓝牙读取。
2. 泛在通信与数据采集
-
UG 泛在通信器功能:
UG 终端集成多协议通信模块(如 RFID、ZigBee、4G),支持以下操作:- 实时读取 uCode 标签,并关联传感器数据(如温湿度、光照强度);
- 远程控制实体设备(如调节空调温度、开关照明);
- 执行本地数据预处理(如过滤无效信号、压缩传感器数据)。
-
边缘计算与协同:
UG 终端通过uCodeRP 协议将数据传输至本地边缘服务器,边缘服务器执行轻量级数据分析(如异常行为检测),并通过eTP 协议(基于 PKI 的加密通信)与云端系统交互。
3. 解析服务与信息聚合
-
uCode 解析服务器:
- 查询请求:UG 终端或边缘服务器发送 uCode 解析请求至本地 uCode 解析服务器;
- 分层解析:本地服务器优先查询缓存,若未命中则请求全球 uCode 解析网络;
- 地址返回:获取信息系统服务器地址(如
http://info.uid-system.jp),支持动态路由和负载均衡。
-
信息系统服务器交互:
信息系统服务器存储 uCode 关联的多维数据,例如:- 静态信息:设备型号、制造商、保修期限;
- 动态信息:实时位置、能耗数据、用户操作记录;
- 控制指令:通过 MQTT 协议向 UG 终端下发设备控制命令。
4. 泛在应用与智能决策
-
智能家居场景示例:
- 环境感知:UG 读取家电 uCode,结合温湿度传感器数据,自动调节空调模式;
- 设备联动:用户进入房间时,UG 触发灯光 uCode 解析,获取灯具控制接口地址,自动开灯;
- 能耗管理:信息系统服务器分析历史能耗数据,生成节能建议并推送至用户终端。
-
跨系统协同:
UID 系统支持与其他物联网平台(如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对接。例如,通过uCode 解析网关将 uCode 转换为 OPC UA 协议,实现智能制造设备间的互操作性。
三、EPC 与 UID 系统的核心差异
| 维度 | EPC 系统 | UID 系统 |
|---|---|---|
| 标识特性 | 全球唯一,侧重单品级标识(如供应链) | 泛在兼容,支持实体、场景、服务标识 |
| 解析架构 | 基于 DNS 的 ONS 分层解析 | 分布式 uCode 解析网络,支持动态路由 |
| 数据模型 | 结构化数据(EPCIS/PML) | 多维数据(静态属性 + 动态感知 + 控制指令) |
| 典型应用 | 物流追踪、防伪溯源 | 智能家居、工业 4.0、智慧城市 |
| 通信协议 | HTTP/SOAP、EPCIS 标准接口 | uCodeRP/eTP、MQTT、OPC UA |
四、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机制
-
数据完整性保障:
- 编码校验:EPC 和 uCode 均包含校验位,读写器实时验证;
- 传输加密:采用 TLS 1.3 加密数据传输,防止中间人攻击;
- 存储冗余:EPCIS 和信息系统服务器采用分布式存储(如 Hadoop 集群),支持异地备份。
-
安全认证与访问控制:
- 标签认证:EPC 标签支持挑战 - 响应协议(如 ISO 18000-6C),UID 标签采用 eTRON PKI 技术实现设备身份认证;
- 权限管理:基于 RBAC(角色访问控制)限制数据访问,例如物流企业仅能读取运输环节数据,无法修改生产数据。
-
抗攻击与容错设计:
- 防碰撞算法:确保多标签并发读取时的数据准确性;
- 分布式解析:ONS 和 uCode 解析服务器采用集群部署,单点故障不影响整体服务。
五、总结
EPC 和 UID 系统通过 “标识 - 解析 - 信息关联” 的闭环流程,实现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无缝连接。EPC 系统以全球化、标准化见长,适用于供应链等需要严格单品追踪的场景;UID 系统以泛在性、灵活性为核心,支持多模态数据融合与智能决策。两者的协同应用(如 EPC+uCode 混合标识)将推动物联网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60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