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优势策略
在百度百科上对优势策略的定义是:
无论其他参与者选择什么策略,对一个参与者都为最优的策略。
最典型的应用是“囚徒困境”。
在生活和工作中对于要做的事情,采用优势策略,常常会得出与其他人略有不同的做法。尽管在一件事情上优势策略所能体现的“优势”不多,经过长期积累,最终某人、某个团队所取得的成就会有很大的区分。
我认为优势策略最核心的思想是规避风险,以及规避某种风险所付出的低代价。
这两个要点一定是相伴相生,不能脱离代价问题而单独谈论规避风险。
用几个具象来帮助理解。
具象一:
每个人都有出门时忘记带某样平时都会带的东西,我会忘带手机,文件,钱包,有人说会忘带钥匙,这个好像很难补救,因为忘带钥匙就无法当时回家再拿。
经验告诉我们要在出门前检查一下平时每天都需要带的东西,这个机制就是“优势策略”。它相对于不检查而依靠记忆或感觉产生相对的“优势”。
记忆会犯错,感觉会失效,一旦当我们出门了,走出五分钟再发现,回来取的代价是往返10分钟。而其检查的代价仅仅为几秒钟,实行一个检查的常规动作即可。这个检查的代价相比于回来取的代价可能仅仅是十分之一,甚至是百分之一,有时候回来取的代价会过大而不能实行,比如已经到了办公室才发现的情况。
具象二:
我的工程师会根据携带摄像头的数量带上准确的电源适配器,我会告诉他多带上一两个,做事不要可钉可铆,这个词是父亲教给我的。
多带上一两个电源适配器,会避免发生某个电源适配器出故障而临时去买的情况,电源适配器仅仅15元,出去买一个出租车费来回也要几十块,并且还耽误时间,甚至会耽误事情。多带上一两个电源适配器,仅仅是克服自己心里上的一点点不习惯,几乎不付出任何代价,但是却可以规避很大的问题。
具象三:
乘飞机,我常常会在计算好路上的时间+安检的标准时间之外,再提前15-30分钟,这也是“优势策略”。提前一点点时间,我仅仅是付出了很小的代价,在里面多等一会而非在家里或办公室里,收获的却是从来没有误机的经历。任何一次误机的代价都远远超过这提前出发一点点的时间。
具象四:
为用户或合作伙伴提供方案,除了标准方案之外,再考虑几种可能性,并在邮件中说明各种可能性的相应处理及思路。付出的低代价仅仅是我多思考了那么一会,打字也仅仅是多打了百来字。实际避免了因为对方有可能提出的异议引出的多次沟通的代价,并且这种沟通常常会延长时间,比如一个小时内就能解决的问题,因为双方时间的错位,可能会延长到几天,严重时会影响对方的情绪。很多人会说对方不会那么想的,多说的那么些话也极有可能用不上,可是对于规避掉的风险来说,代价是相当小的,为什么不做呢?
引发一个动作的前提是思想,你想要做什么,无论你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想永远在做的前面。
拥有“优势策略”的思维会让你在行动上相对于其他人会走的更安全,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方式来分析和判断其他人的做法,以及其他人的思维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