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网基本概念
通信网是指由多个通信节点(如终端、交换机、路由器等)通过传输链路连接起来,实现信息传递的系统。其目标是提供高效、可靠、安全的信息传输服务。
一、通信网的网络结构
网络结构指通信网中各节点之间的连接方式和拓扑关系,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 拓扑类型 | 特点 | 应用场景 |
|---|---|---|
| 星型网络 | 所有节点连接到一个中心节点(如基站或交换机),控制简单,中心节点故障则全网瘫痪 | 移动通信蜂窝网、Wi-Fi局域网 |
| 环型网络 | 节点首尾相连成环,数据单向或双向传输,延迟固定 |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 FDDI |
| 总线型网络 | 所有节点共享一条公共信道,结构简单但易冲突 | 早期以太网(同轴电缆) |
| 网状网络 | 节点多路径互联,可靠性高,成本高 | 军事通信、核心骨干网 |
| 树型网络 | 分层结构,适合广播和多播 | 有线电视网络(CATV)、PON光接入网 |
✅ 实际网络往往是混合型结构(如因特网为复杂网状结构)
二、通信网中的交换技术
交换是指在通信网中为两个用户之间建立临时通路的技术。主要类型包括:
1. 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ing)
- 在通信前需建立专用物理通路
- 整个通信过程独占带宽
- 优点:时延小、实时性好
- 缺点:资源利用率低
- 📌 应用:传统电话网(PSTN)
2. 报文交换(Message Switching)
- 将整个报文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存储转发
- 不需要预先建立连接
- 缺点:延迟大,不适合实时通信
- 已基本被分组交换取代
3. 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
- 将报文分割为多个“分组”(packet),每个分组独立传输
- 支持统计复用,资源利用率高
- 分为两种模式:
- 虚电路方式(面向连接,如X.25、ATM)
- 数据报方式(无连接,如IP)
📌 因特网采用的是无连接的数据报分组交换
三、通信网的信令和通信协议
1. 信令(Signaling)
- 是用于控制通信连接建立、维护和释放的控制信息
- 类似“对话前的打招呼”
常见信令系统:
- No.7 信令系统(SS7):广泛用于电话网中局间信令
- SIP(会话发起协议):用于VoIP、视频会议等多媒体通信
✅ 信令可以带内(与数据共用信道)或带外(专用信道)传输
2. 通信协议(Communication Protocol)
- 是通信双方必须遵守的规则集合,确保正确、有序、同步地交换数据
- 协议具有分层结构(如OSI七层模型、TCP/IP四层模型)
四、多址方式(Multiple Access Techniques)
多址方式解决多个用户如何共享同一通信资源(如频率、时间、码字)的问题,主要用于无线通信。
| 多址方式 | 原理 | 特点 | 应用 |
|---|---|---|---|
| 频分多址 FDMA | 不同用户使用不同频段 | 简单,但频谱效率低 | 第一代模拟蜂窝系统(AMPS) |
| 时分多址 TDMA | 用户轮流使用相同频段 | 提高频谱利用率 | GSM、D-AMPS |
| 码分多址 CDMA | 所有用户同时使用全频段,靠正交码区分 | 抗干扰强,容量大 | IS-95、CDMA2000、WCDMA |
| 正交频分多址 OFDMA | 将OFDM子载波分配给不同用户 | 高效抗多径衰落 | LTE、5G下行 |
| 空分多址 SDMA | 利用空间方向性(如波束成形)区分用户 | 提升容量 | 5G Massive MIMO |
✅ 多址技术常结合使用,如 LTE 使用 OFDMA + TDMA
五、因特网及 TCP/IP 协议
1. 因特网(Internet)概述
- 是全球最大的开放式计算机网络,基于分组交换和IP协议
- 采用“端到端”原则,核心只负责转发,智能在边缘(终端)
2. TCP/IP 协议体系结构
TCP/IP 是因特网的核心协议族,分为四层:
| 层次 | 主要协议 | 功能 |
|---|---|---|
| 应用层 | HTTP, FTP, SMTP, DNS, SIP | 提供用户服务(网页、邮件、域名解析等) |
| 传输层 | TCP, UDP | 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服务 • TCP:面向连接、可靠传输 • UDP:无连接、低延迟 |
| 网络层(IP层) | IP(IPv4/IPv6)、ICMP、ARP | 负责路由选择和逻辑寻址(IP地址) |
| 网络接口层 | Ethernet, Wi-Fi, PPP | 控制物理介质访问,帧封装与传输 |
✅ 数据封装过程:
应用数据 → TCP段 → IP包 → 以太网帧 → 比特流
3. IP 地址与路由
- IPv4 地址:32位,格式如
192.168.1.1 - 子网划分与CIDR支持灵活编址
- 路由器根据路由表转发IP包
4. TCP 的可靠性机制
- 连接管理:三次握手建立连接,四次挥手断开
- 流量控制:滑动窗口机制
- 拥塞控制:慢启动、拥塞避免
- 差错控制:确认应答(ACK)、超时重传
5. UDP 的特点
- 无连接,开销小
- 不保证可靠交付
- 适用于实时音视频、DNS查询等
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的根本区别在于资源分配方式和数据传输机制。
一、根本区别
| 比较项目 | 电路交换 | 分组交换 |
|---|---|---|
| 连接建立 | 必须预先建立专用物理通路(面向连接) | 无需建立连接(无连接)或逻辑连接(虚电路) |
| 资源占用 | 通信期间独占带宽,资源静态分配 | 动态共享带宽,按需使用(统计复用) |
| 数据形式 | 连续比特流传输 | 将数据分割为“分组”独立传输 |
| 路由方式 | 固定路径,全程一致 | 每个分组可走不同路径(数据报)或相同路径(虚电路) |
| 时延特性 | 建立连接有延迟,但传输时延小且稳定 | 存储转发导致排队时延,实时性较差 |
| 可靠性 | 单路径,中心节点故障则中断 | 多路径容错,健壮性强 |
| 效率 | 资源利用率低(空闲也占用) | 利用率高,适合突发性数据 |
✅ 核心区别总结:
电路交换 = 专用通道 + 实时传输
分组交换 = 共享网络 + 存储转发
二、适用场景
✅ 电路交换适用场景:
- 实时性强、持续时间长的通信
- 对时延抖动敏感的应用
📌 典型应用:
- 传统电话网(PSTN)
- 视频会议专线
- 工业控制系统中的实时信号传输
⚠️ 缺点:即使不说话(无数据),信道仍被占用 → 浪费资源
✅ 分组交换适用场景:
- 突发性、非连续的数据通信
- 数据量大但对实时性要求不高的应用
📌 典型应用:
- 因特网(网页浏览、电子邮件、文件下载)
- 移动数据业务(4G/5G 上网)
- IP语音(VoIP,虽实时但采用分组传输)
✅ 优势:多个用户共享同一链路,网络资源利用率高
三、发展趋势
现代通信系统趋向于全IP化,即使是语音通信也通过分组交换实现(如VoIP、IMS)。虽然传统电路交换逐渐被淘汰,但其“保证服务质量”的思想仍在QoS机制中体现(如5G中的网络切片)。


362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