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带传输系统的组成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
- 信源编码器:将原始信息(如语音、文本)转换为二进制数字序列。
- 码型编码器(线路编码器):将二进制数据变换为适合信道传输的基带信号码型(如AMI、HDB3、Manchester等),以满足同步、无直流、抗干扰等要求。
- 发送滤波器(脉冲成型滤波器):限制信号带宽,使信号与信道特性匹配,减少码间干扰(ISI)。
- 信道:传输信号的物理媒介,如双绞线、同轴电缆或光纤。存在噪声、衰减和带宽限制。
- 接收滤波器:滤除带外噪声,增强信噪比,并配合发送滤波器满足奈奎斯特准则。
- 均衡器:补偿信道失真,抑制码间干扰。
- 抽样判决器:在最佳时刻对信号进行抽样并判决,恢复原始比特。
- 位同步电路(时钟恢复):从接收信号中提取位定时信息,确保在正确时刻抽样。
数字基带信号的码型设计原则
为了保证传输的可靠性与有效性,码型设计需遵循以下原则:
- 无直流分量或低频分量小:便于变压器耦合和隔离,适应交流耦合信道。
- 高频分量尽量少:降低带宽需求,减少传输损耗。
- 具有内在检错能力或易于检测误码:如AMI码中出现非法极性可判断错误。
- 能提取位同步时钟信息:避免长串“0”或“1”导致同步丢失。
- 编码简单,实现容易,延迟小。
常用二元码
| 码型 | 特点 |
|---|---|
| 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 “1”用高电平,“0”用零电平;有直流,不能提取时钟。 |
| 双极性非归零码 | “1”和“0”分别用正负电平表示;无直流,抗噪强。 |
| 单/双极性归零码(RZ) | 每个码元周期内回到零电平;有利于同步,但占空比小,效率低。 |
| 数字双相码(Manchester码) | 每比特中间跳变,“1”为高→低,“0”为低→高;自同步能力强,常用于以太网。 |
| CMI码(传号反转码) | “1”交替用双极性码表示,“0”用固定电平跳变表示;用于PCM二次群接口。 |
常用三元码
| 码型 | 特点 |
|---|---|
| AMI码(传号交替反转码) | “0” → 0电平,“1” → 正负交替的脉冲;无直流,但长串“0”会导致失步。 |
| HDB3码(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 改进的AMI码,将连续四个“0”替换为含破坏点的特殊码组(如B00V),强制跳变以恢复时钟;广泛用于E1/T1系统。 |
# 示例:AMI 编码实现
def ami_encode(data):
encoded = []
last_polarity = -1 # 初始极性为负,交替使用
for bit in data:
if bit == '1':
encoded.append(last_polarity)
last_polarity = -last_polarity # 极性翻转
else:
encoded.append(0)
return encoded
# 使用示例
binary_input = "101100001"
ami_output = ami_encode(binary_input)
print("AMI编码结果:", ami_output) # 如: [1, 0, -1, 1, 0, 0, 0, 0, -1]
2. 位同步的意义与位定时恢复原理
-
位同步的意义:
接收端必须在每个符号的最佳判决时刻(通常是眼图最开处)进行采样。若时钟不同步,会造成误判,增加误码率。 -
位定时恢复方法:
- 直接法(自同步法):从接收到的信号中提取时钟成分。例如:
- 对 Manchester 码直接滤波可得时钟;
- 使用锁相环(PLL)跟踪信号跳变;
- 平方环、Costas环用于提取周期性成分。
- 外同步法:额外传送一路时钟信号(较少用,需多一根线)。
- 直接法(自同步法):从接收到的信号中提取时钟成分。例如:
3. 波形传输的无失真条件 —— 奈奎斯特第一准则
奈奎斯特第一准则:在理想低通信道下,若系统总频率响应满足矩形特性,则当符号速率 $ R_s = 2B $ 时,可在抽样时刻实现无码间干扰(ISI)的传输。
更一般地,只要系统的等效冲击响应 $ h(t) $ 满足:
h(nT)={1,n=00,n≠0
h(nT) =
\begin{cases}
1, & n=0 \\
0, & n \neq 0
\end{cases}
h(nT)={1,0,n=0n=0
即仅在当前符号时刻有响应,其余时刻为零,则称为抽样值无失真。
这可通过设计满足奈奎斯特准则的升余弦滚降滤波器来实现。
HDB3码(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比AMI码更适合长距离基带传输,主要原因在于它解决了AMI码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缺陷——长串连零(连续多个“0”)导致位同步信息丢失的问题。
1. AMI码的局限性
AMI码的编码规则:
- “1” → 正、负交替的脉冲(+V, -V交替)
- “0” → 0电平(无信号)
问题:
当信源出现连续多个“0”时(如“00000000”),AMI码输出长时间无跳变的平直电平,造成以下后果:
- 无法提取位同步时钟:接收端依赖信号跳变恢复定时,长时间无变化会导致锁相环失步。
- 低频能量集中:不利于交流耦合传输(如变压器隔离)。
- 难以检测误码:缺乏周期性特征,监控困难。
2. HDB3码的优势与改进机制
HDB3码是对AMI码的改进,其核心思想是:
将每4个连续的“0”替换为一个特殊的破坏码组(含破坏点V),强制引入跳变以维持同步能力。
编码规则简述:
- 找出原序列中所有“0000”的四连零段;
- 替换为两种形式之一:
B00V或000V,其中:- B:符合极性交替规律的正常脉冲(+V或-V)
- V:破坏点,极性与前一个B相同(违反交替规则,用于识别)
- 选择方式取决于前面非零脉冲的个数奇偶性和上次V的位置,确保总极性平衡。
示例对比:
| 原始数据 | AMI编码 | HDB3编码 |
|---|---|---|
| 1 0 0 0 0 1 1 | +1 0 0 0 0 -1 +1 | +1 0 0 0 V -1 +1 (V = +1,破坏交替) |
注意:虽然出现了两个+1,但正是这个“违规”跳变让接收端能识别并清除V的影响,同时保持同步。
3. 为什么HDB3更适合长距离传输?
| 特性 | AMI码 | HDB3码 | 优势说明 |
|---|---|---|---|
| 同步能力 | 差(长零串无跳变) | 强(最多3个连续0) | 确保定时恢复稳定 |
| 无直流分量 | 是 | 是 | 都满足交流耦合需求 |
| 抗干扰能力 | 中等 | 更强 | V标记可用于误码监测 |
| 实现复杂度 | 简单 | 稍复杂 | 可接受的代价换取性能提升 |
| 广泛应用 | 早期PCM系统 | E1数字通信系统(2.048 Mbps) | 实际标准选择证明其优越性 |
接收端处理流程(HDB3解码):
- 检测V脉冲(极性违反交替规则);
- 将V及其对应B还原为四个“0”;
- 恢复原始二进制序列;
- 同时利用跳变恢复位同步时钟。
# 简化示例:HDB3解码逻辑(仅示意)
def hdb3_decode(signal):
decoded = []
i = 0
while i < len(signal):
if signal[i] != 0:
# 非零值直接视为“1”
decoded.append('1')
# 检查是否为V(破坏点),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else:
# 处理零序列,根据前后非零点判断是否属于B00V模式
# 实际需滑动窗口分析模式
decoded.append('0')
i += 1
return ''.join(decoded)
总结
HDB3码通过限制最大连零数为3,并在必要时插入破坏点V来强制跳变,从而:
- 解决了AMI码在长串“0”下无法同步的问题;
- 维持了双极性码无直流、抗噪强的优点;
- 成为E1等数字传输系统的国际标准。
因此,HDB3码在长距离、高可靠性要求的基带传输中远优于AMI码。


404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