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上方蓝字TonyBai订阅公众号!
大家好,我是Tony Bai。
自 2014 年首次提交以来,Kubernetes 已走过辉煌的十年。它从一个“没人能念对名字”的希腊词汇,成长为容器编排领域无可争议的事实标准,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构建、部署和管理应用的方式。我们不再满足于在服务器层面“管理基础设施”,一切都变得声明式、可扩展、可恢复,甚至(如果你足够幸运的话)能够自我修复。
然而,正如任何伟大的技术旅程一样,Kubernetes 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尽管它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力提升,但其陡峭的学习曲线、某些领域“不够固执己见 (not opinionated enough)”导致的常见错误和配置失误、以及生态系统中持续的“变动”,仍然让许多开发者和运维者“痛并快乐着”。我们依然会踩到那些文档早已记录的“地雷”。
站在十年的重要节点,回望过去,展望未来,一个有趣的问题自然而然地浮现:如果我们有机会基于今天的认知和经验,重新构想一个 Kubernetes 2.0,它会是什么样子?我们能做哪些改变,让这个伟大的工具更普惠、更强大、更易用?
最近,一篇题为《What Would a Kubernetes 2.0 Look Like》的博文,就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大胆而深刻的畅想,直指当前 K8s 生态中的核心痛点。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这些引人深思的观点。
注:本文观点主要源自上述博文,并结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希望能为大家带来启发。
Kubernetes 的十年功与过:为何我们需要畅想“2.0”?
在畅想未来之前,我们必须承认 Kubernetes 取得的巨大成功。它之所以能成为云原生时代的基石,离不开其核心价值:
大规模容器化: 将容器从本地开发环境无缝推向数千台服务器的生产集群,赋予了组织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催生了微服务架构的繁荣。
低维护性: 推动了基础设施从“宠物 (Pets)”到“牛群 (Cattle)”再到“UUID时代”的演进。服务器变得完全可替代,运维模式从手动修复转向“销毁节点,让K8s重组”。
改进的作业系统: 提供了比传统“孤岛式 cron01 服务器”更可靠、更灵活的批处理作业和消息队列任务执行方案。
简化的服务发现与负载均衡: 通过 Service API 提供了稳定的内部 DNS 和 IP,极大地简化了服务间的调用和依赖管理。
然而,正如文章作者所言,“旅程并非没有问题”。“默认值是技术中最强大的力量 (defaults are the most powerful force in technology)”,而 Kubernetes 在某些方面的“默认”或“缺失”,恰恰是许多痛点的根源。 这正是我们畅想“K8s 2.0”的出发点——通过设定更优的“快乐路径 (happy path)”,提升整个生态的健康度和用户体验。
畅想一:抛弃 YAML,拥抱 HCL——配置语言的救赎?
“YAML 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既不是 JSON 也不是 XML,这就像说你的新车很棒,因为它既不是马也不是独轮车一样。” 文章作者对 YAML 的这句犀利点评,道出了许多 K8s 用户的心声。
YAML最初凭借其看似简洁的格式在 Kubernetes 中胜出,但其在实践中暴露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模糊性与易错性: 缩进敏感、类型不明确(著名的“挪威问题”——
NO
被解析为布尔值false
)、缺乏引用的数字可能被误解等。难以扩展和调试: 超长的 YAML 文件令人望而生畏,调试错误往往如同大海捞针。
表达能力不足: 缺乏内置的变量、函数、条件逻辑等,导致大量依赖外部模板工具(如 Helm templates, Kustomize)。
文章大胆提议,Kubernetes 2.0 应该用 HCL (HashiCorp Configuration Language) 替换 YAML。 HCL 作为 Terraform 的配置语言,早已被广大云原生开发者所熟悉。其核心优势在于:
强类型与显式类型: 从源头上避免了 YAML 的许多类型相关错误。
内置变量、引用、函数和表达式: 能够动态生成配置,减少重复,提高可维护性。
条件逻辑与循环: 支持更灵活的环境特定配置和重复性配置的简化。
更好的注释、错误处理和模块化能力。
作者通过对比简单的 YAML 和 HCL 示例,直观地展示了 HCL 在类型安全和动态配置生成方面的优越性:
# YAML doesn't enforce types
replicas: "3" # String instead of integer
resources:
limits:
memory: 512 # Missing unit suffix
requests:
cpu: 0.5m # Typo in CPU unit (should be 500m)
vs.
# HCL
replicas = 3 # Explicitly an integer
resources {
limits {
memory = "512Mi" # String for memory values
}
requests {
cpu = 0.5 # Number for CPU values
}
}
尽管 HCL 可能略显冗长,且其 MPL-2.0 许可证与 K8s 的 Apache 2.0 许可证的整合需要法律审查,但作者认为,为了大幅改善配置体验,这些障碍值得克服。
畅想二:开放后端存储,etcd 不再是唯一选择——灵活性的追求
etcd 作为 Kubernetes 集群状态的权威存储,一直以来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文章指出,etcd 作为唯一的默认后端存储,也带来了一些局限:
资源消耗: 对于小型集群或资源受限的边缘环境,etcd 可能显得过于“庞大”和资源密集。
“强绑定”关系: Kubernetes 几乎是 etcd 现存唯一的“大客户”,这种高度绑定可能不利于双方的独立发展和技术选择的灵活性。
因此,文章建议 Kubernetes 2.0 应该官方化 kine
(k3s-io/kine) 等项目的工作,提供可插拔的后端存储抽象层。 这将允许:
根据硬件和集群规模选择更合适的后端: 例如,对于小型或边缘集群,可以使用像
dqlite
(基于 Raft 的分布式 SQLite) 这样的轻量级方案,它们资源占用小,升级维护可能更简单。促进存储技术的创新与竞争: 开放后端接口,可以鼓励更多针对 K8s 优化的存储方案涌现。
降低对单一项目的依赖。
此外,Go 语言在构建分布式一致性存储方面拥有优秀的库(如 hashicorp/raft
,etcd 本身也是 Go 编写的)。这些技术积累能否为 Kubernetes 构建更灵活、更高效的可插拔存储后端提供更多思路?
畅想三:超越 Helm,构建原生包管理器——生态治理的进化
Helm 作为 Kubernetes 事实上的包管理器,为社区贡献了标准化的应用分发和管理方式。文章作者首先感谢了 Helm 维护者的辛勤工作。但紧接着,便毫不留情地指出了 Helm 在实践中的诸多“噩梦”:
Go模板的复杂性与调试困难: 复杂的模板逻辑、令人困惑的错误场景、以及难以理解的错误信息。
依赖管理能力的孱弱: 难以优雅地处理传递性依赖和版本冲突,尤其在多个应用依赖同一子 Chart 的不同版本时。
其他痛点: 跨命名空间安装不便、Chart 验证过程繁琐且少有人用(作者甚至吐槽了 Artifact Hub 上官方 Chart 的验证状态)、元数据搜索能力弱、不严格执行语义化版本控制、以及卸载/重装包含 CRD 的 Chart 可能导致用户数据丢失的严重安全隐患。
作者断言:“没有办法让 Helm 足够好地完成‘管理地球上所有关键基础设施的包管理器’这项任务。”
因此,文章畅想了一个名为 KubePkg 的 Kubernetes 原生包管理系统,其核心设计理念借鉴了成熟的 Linux 包管理系统,并充分利用了 Kubernetes CRD 的能力:
一切皆为 Kubernetes 资源: 包定义、仓库、安装实例等都通过 CRD 管理,拥有标准的 status 和 events。
一流的状态管理: 内置对有状态应用备份、恢复、升级策略的支持。
增强的安全性: 强制的包签名、验证机制和安全扫描集成。
声明式配置,告别模板: 使用结构化的配置(可能基于 HCL 或类似带有 Schema 的语言),而非难以调试的文本模板。
完善的生命周期管理: 提供全面的 pre/post-install/upgrade/remove 钩子。
强大的依赖解析: 类似 Linux 包管理器的、基于语义化版本的依赖管理和冲突解决能力。
完整的审计追踪: 记录所有变更的“who, what, when”。
策略执行与简化的用户体验。
加分项:默认拥抱 IPv6——未雨绸缪的网络升级
除了上述三大核心变革,文章还提出了一个颇具前瞻性的建议:Kubernetes 2.0 应将默认网络模式切换到 IPv6。
其理由在于,IPv4 带来的 NAT 穿透复杂性、IP 地址耗尽焦虑(即使在私有网络中,大规模集群也可能迅速耗尽 /20 这样的网段)等问题,已经浪费了全球开发者和运维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在 K8s 内部默认使用 IPv6,可以:
极大简化集群内部网络拓扑。
在组织层面,如果使用公网 IPv6 地址,可以更容易地忽略多集群之间的界限。
提升网络流量的可理解性。
更好地利用 IPv6 内置的 IPSec 等安全特性。
作者强调,这并非要求整个互联网立即切换到 IPv6,而是 Kubernetes 自身可以主动进化,以解决其在当前规模下面临的 IP 地址管理和网络复杂性问题。
小结:“默认即王道”,Kubernetes 的未来在于更优体验
“Kubernetes is an open platform, so the community can build these solutions.” (K8s 是一个开放平台,所以社区可以构建这些解决方案。)这是对类似“2.0”畅想的常见反驳。但文章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说法忽略了一个关键点:“默认值是技术中最强大的力量。” 核心项目定义的“快乐路径”将主导 90% 用户的交互方式。
如果 Kubernetes 2.0 能够在配置语言、后端存储、包管理乃至网络模型这些核心体验上,提供更简洁、更安全、更强大、更易用的“默认选项”,那么整个生态系统都将因此受益。
这无疑是一份雄心勃勃的畅想清单。但正如作者所言:“如果我们打算做梦,那就做个大梦。毕竟,我们是那个认为将一项技术命名为‘Kubernetes’也能流行起来的行业,而且不知何故它确实做到了!”
Kubernetes 的第一个十年,奠定了其在云原生领域的王者地位。下一个十年,它需要在保持核心优势的同时,勇于直面和解决用户在实践中遇到的真实痛点,不断进化,提供更极致的用户体验。这些“2.0”的畅想,无论最终能否完全实现,都为我们指明了值得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章地址:https://matduggan.com/what-would-a-kubernetes-2-0-look-like
聊一聊,也帮个忙:
对于文中提出的 Kubernetes 2.0 的三大核心变革(HCL替换YAML、可插拔etcd、原生包管理器KubePkg),你最期待哪一个?为什么?
你认为当前使用 Kubernetes 最大的痛点是什么?这些“2.0畅想”是否触及了你的痛点?
关于默认使用 IPv6,你认为在实际推行中会遇到哪些挑战?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真知灼见。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引发了你的思考,也请转发给你身边的云原生同道们,一起畅想 Kubernetes 的未来!
精进有道,更上层楼
极客时间《Go语言进阶课》上架刚好一个月,受到了各位读者的热烈欢迎和反馈。在这里感谢大家的支持。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课程模块一『语法强化篇』的 13 讲,为你系统突破 Go 语言的语法认知瓶颈,打下坚实基础。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模块二『设计先行篇』,这不仅包括 API 设计,更涵盖了项目布局、包设计、并发设计、接口设计、错误处理设计等构建高质量 Go 代码的关键要素。
这门进阶课程,是我多年 Go 实战经验和深度思考的结晶,旨在帮助你突破瓶颈,从“会用 Go”迈向“精通 Go”,真正驾驭 Go 语言,编写出更优雅、更高效、更可靠的生产级代码!
扫描下方二维码,立即开启你的 Go 语言进阶之旅!
如果你对Go语言的底层原理和高级技巧充满好奇,渴望构建更坚实的技术壁垒,我诚挚地邀请您关注我的微专栏系列。在这里,我们拒绝浮光掠影,只做深度挖掘:
点击下面标题,阅读更多干货!
- 使用Go开发Kubernetes Operator:基本结构
- Go应用的K8s“最佳拍档”:何时以及如何用好多容器Pod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