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Reduce 优点:
易于编程
可扩展性
高容错性
高吞吐量
MapReduce 缺点:
难以实时计算
不适合流式计算
在MapReduce整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过程:
输入 --> map --> shuffle --> reduce -->输出
流程简介:
通过map task读文件,使用TextInputFormat()方法一次读入整行文件,输入文件会被切分成多个块,每一块都有一个map task
补充面试问题:
* block块大小的设置:
* HDFS中的文件在物理上是分块存储(Block),块的大小可以通过配置参数( dfs.blocksize)来规定,默认大小在Hadoop2.x版本中是128M,老版本中是64M。
*
* 为什么是128MB:
* block块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磁盘传输速率.
* 一般hdfs的寻址时间为10ms左右.
* 当寻址时间为传输时间的1%时为最佳状态,因此传输时间大概在1s左右.
* 机械硬盘文件顺序读写的速度为100MB/s,普通固态为500MB/s,pcie固态的速度可以达到2000MB/s,因此块的大小可以分别设为128MB,512MB,2048MB.
*
* block块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磁盘传输速率.
*
*
* 先将所有的块读出来 判断能否按照计算机生成的块分割(存在部分块的尾端文件没读完就结束) 通过InputSplit的指针 在最后的位置判断有没有读完
* 生成逻辑代码块(可能少于或者大于等于128M)
/**
* extends MyMapper<>
* 参数:
* LongWritable 第几行的行号
* Text 每一行读出的数据 因为 string不能改变大小 拼接序列化比较麻烦(比如拼接int) 所以新写入的一个类,底层是StringBuffer
* Text 最后输出的每一个 key
* IntWritable 输出的每一个key的个数
* /
public class WCMapper extends Mapper<LongWritable,Text,Text, IntWritable> {
private Text out = new Text();
// 每个单词都传输个数为1
private IntWritable one = new IntWritable(1);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map(LongWritable key, Text value, Context context) throws IOException, InterruptedException {
/**
* 对参数的几个数据的处理与返回方法
* value 拿到的每一行的数据 先转成string进行分割
*/
String[] splits = value.toString().split(" ");
for (String word : splits) {
// 将分割好的 每个string 再转成 text
out.set(word);
// 存储 每一个 key 和 个数
context.write(out,one);
}
}
}
OutPutCollector 将收集到的(k,v)写入到环形缓冲区,然后由缓冲区写到磁盘上。默认的缓冲区大小是100M,溢出的百分比是0.8,也就是说当缓冲区中达到80M的时候就会往磁盘上写。如果map计算完成后的中间结果没有达到80M,最终也是要写到磁盘上的,因为它最终还是要形成文件。
在spill溢出前,会对数据进行分区和排序,即在缓冲区对每个(k,v)键值对hash一个partition值,值相同则在同一个区,同一分区根据key来排序。不同分区在缓冲区根据partition和key值进行排序。
多个溢出的文件再通过merge合并,采用归并排序,合并成一个大的分区且区内有序的溢出文件
reduce task 根据自己的分区号,到各自的map task节点拷贝相同的partition的数据到reduce task磁盘工作目录,再通过merge归并排序成一个有序的大文件
public class WCReduce extends Reducer<Text, IntWritable,Text,IntWritable> {
/**
* 参数:
* Text :传输过来的key
* IntWritable : 传输过来的个数
* Text : 统计的每一个key
* IntWritable : 统计好的个数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reduce(Text key, Iterable<IntWritable> values, Context context) throws IOException, InterruptedException {
/**
* Iterable<IntWritable> values 可以理解成按key分好组的数组
*/
int sum = 0;
for (IntWritable num : values) {
sum+=num.get();
}
context.write(key,new IntWritable(sum));
}
}
测试:
public class My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Job job = Job.getInstance(new Configuration());
// jar 包的入口
job.setJarByClass(Mydemo.class);
// jar 包的名字
job.setJobName("wc");
// 读取文件并用inputSpilt的getSplit方法对文件进行分割生成逻辑区 根据逻辑区的大小开启对应数量的Map Task
FileInputFormat.addInputPath(job,new Path("hdfs://192.168.56.122:9000/data/data.txt"));
// 结果写入的文件夹路径 这个文件夹要没有的自动生成
FileOutputFormat.setOutputPath(job,new Path("hdfs://192.168.56.122:9000/my1"));
//设置对应的Mapper类
job.setMapperClass(WCMapper.class);
//设置Mapper类的输出的key和value类型
job.setMapOutputKeyClass(Text.class);
job.setMapOutputValueClass(IntWritable.class);
//设置对应的 Reduce类
job.setReducerClass(WCReduce.class);
//设置对应的Reduce的输出key和value的类型
job.setOutputKeyClass(Text.class);
job.setOutputValueClass(IntWritable.class);
//启动job任务
job.waitForCompletion(true);
}
}
总结:
流程说明如下:
1、输入文件分片,每一片都由一个MapTask来处理
2、Map输出的中间结果会先放在内存缓冲区中,这个缓冲区的大小默认是100M,当缓冲区中的内容达到80%时(80M)会将缓冲区的内容写到磁盘上。也就是说,一个map会输出一个或者多个这样的文件,如果一个map输出的全部内容没有超过限制,那么最终也会发生这个写磁盘的操作,只不过是写几次的问题。
3、从缓冲区写到磁盘的时候,会进行分区并排序,分区指的是某个key应该进入到哪个分区,同一分区中的key会进行排序,如果定义了Combiner的话,也会进行combine操作
4、如果一个map产生的中间结果存放到多个文件,那么这些文件最终会合并成一个文件,这个合并过程不会改变分区数量,只会减少文件数量。
5、以上只是一个map的输出,接下来进入reduce阶段
6、每个reducer对应一个ReduceTask,在真正开始reduce之前,先要从分区中抓取数据
7、相同的分区的数据会进入同一个reduce。这一步中会从所有map输出中抓取某一分区的数据,在抓取的过程中伴随着排序、合并。
8、reduce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