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金陵古城墙

中国的历史是用石头写成的。象征中国的万里长城就是用数千万计的石头写成的历史。

在古都南京,石头筑起了城池,石头垒起了殿堂,石头也写就了历史;充满历史底蕴的明城墙成了南京的标志。几乎每一个土生土长的南京人都有爬城墙、钻城门的记忆。我喜欢沿着太平门的城墙散步,一直走到中山门。那是一段真正的城墙啊,壮美、险峻、恢弘。青灰色的砖石,缝隙中钻出倔强的小草、小树和灌木;连同玄武门、台城的那一段,显得那么威严、那么雄伟、那么沧桑,真是中国城墙建筑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隔着水,远远望见一带苍紫的城墙,映着那淡青的天,这是第一次感觉到南京的美丽。”初读张爱玲《十八春》时,我对这一段描写南京城墙的文字印象特别深刻。在今人眼里,历史烟云与世代沧桑都沉淀在城墙的块块砖石中了。夕阳沉落中,暮钟回荡,宿鸟低飞,当人们走近这充满古典人文景观的城堞,会蓦然涌起一片思古的幽情。走近南京古城墙,你会发现南京是一座色彩斑斓的城市。很少有一座城市如同它一样,历史上有过深重的苦难,也有过绚丽的辉煌。

“钟山龙蟠,石城虎踞,诚帝王之宅也!”这是千年之前诸葛亮的声声喟叹。六朝三十九帝的紫金冠连同明代的十六顶紫金冠,终于让钟灵毓秀的“钟山”也改称了“紫金山”。十朝故都,六朝金粉,金陵见过太多皇朝的交替沉浮,荣辱兴衰,任它风吹雨打去;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金陵见过太多的盛世歌舞,雕栏玉砌,人生得意。但金陵更多的体味在王谢堂前的轻燕,乌衣巷口的夕阳,体味在“故国不堪回首”的一江春水中,这使它看淡了一切。无论后世风云如何涌动,它却似一位长者,静穆宽容地接受,无言无语。南京有着厚重的感情,隐藏在深处,那不是对潮起潮落,云卷云舒的漠视,而是一种情到深处无言的境界。

从公元前472年建城到今天,南京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的巨变,包括中华民国政府的十个朝代将它定为国都,多少兴衰、多少厮杀在它的记忆中烙下曾经流血的伤痕……经历了这些之后的南京无法悲伤,它早已熟悉命运的乖戾、世事的无常,是历史塑造了今天南京淡然旁观的态度。

南京的沧桑起落缘起于它那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公元前333年,战国时期的楚国最初建立金陵邑就是看中这里的“王气”,为镇住“王气”始以埋金镇地、踞石山筑城。

说到南京,说到古城墙,作为拥有2500年的建城史的金陵古都,曾为十朝都会,六朝古都。至今,六朝、明朝、民国的历史轴线和都城格局仍清晰可见。大家都知道,南京城墙是我国目前留存规模最大的古城墙,在冷兵器时代,这座巨大的城体所起到的作用是可想而知的。

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后,他采纳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于1366年开始兴建京城城墙。朱元璋对城砖的要求很高,他统一规格质量,砖上均有铭文,记载出产的州府县官员、保甲以及工匠师的名字,如经检查不合格退回重烧;如再次检查不合格,就将斩首处死。所以城砖的质量非常优良。城砖是由糯米、石灰、桐油、蓼草等熬成的极粘的砌浆粘合在一起的,并在城墙上处理好各种排水设施,因此这座明城墙历经了600多年的风雨剥蚀和战火洗劫,虽是残垣断壁,依旧傲然屹立。而今站在城墙上,往事如烟,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城墙早已失去了本身的防御作用,但是我们仍然为600多年前的能工巧匠们感慨。是他们的丰功伟绩,为南京增添了古代文化的灿烂光辉。

南京城市格局和别的城市相当不同,如果以古城墙为界,市区便是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由南向北看过去,全城宛如一只用七巧板拼出来的猛虎。也许,这只是巧合,就像中国地图碰巧像一只公鸡一样。但是,自古的“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说,把南京城比作猛虎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了。

如果你沿着古城墙绕着南京走一圈,这种印象将更加强烈。直让你感觉到古人攻城实在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类的成语绝没有一点夸张之处。翻阅史料,却发现在南京建立的政权一般都是短命的,这可与虎踞龙蟠的地势极其不相称。但是仔细研究才知道,十次政权更替有九次都是内部人搞政变,所谓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是也,比如宋、齐、梁、陈四朝更替。再就是投降,比如南唐后主李煜的不战而降。真正破城而灭国的并不多。而明朝的朱元璋定都南京,除了因为江南富庶之外,还看中了虎踞龙蟠的南京地势。

在我国古代城垣建造史上,城门的构造十分重要,它既是平时的交通要道,又是战时的攻防要塞。中国的城池建造史达千余年,经过无数次战争的考验,建造者在城门外筑以小城,多为半圆形,形成相对独立而自身完备的攻防要塞,其形状似古代生活用品中的“瓮”,称之“瓮城”,对这种城门,人们称它为“外瓮城”;而南京城垣出现了在城门内构造的小城,人们称它为“内瓮城”。

明代南京城垣的内瓮城,目前保留完整的是中华门内瓮城,也是当年朱元璋的得意之作。中华门严格说起来更像一座城堡。的确,即使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恐怕也难以找到第二座如此宏大的古城门了。我走进中华门内瓮城,门洞、斜梯、箭垛、城楼、藏兵洞,风吹过来,响起洞箫似的风鸣,像城门在吼。

几乎每个南京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南京。如果非要说,那还是明城墙,南京是绕不过它的。它与每个南京市民是如此之近,可以用触手可及来形容,它紧紧拥抱着城市的居民,把一条条生活气息浓厚的巷陌庇护。你常常能看见这样的场景,城墙根儿旁,一边是老人们乘凉下棋,一边是年轻人驾着轿车飞驰而过。

我多次沿着城墙的边缘慢慢地散步,感受着从那宽厚巨大的城墙里传出的几百年积淀的历史体温,呼吸着从那城门、城堡中倾吐给你的先人的气息。它深沉的历史是斑斑驳驳的,通往大的气魄和大的景深,朴素得充盈。清凉山、莫愁湖,去一次就够了,可古城墙却不同,去一千次,便有一千种风景,一千种感受。

当我们透过时空的雾霭让目光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梭巡,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充满着古意沧桑的城墙,为我们勾勒出金陵的神采风骨,搭构起南京的精神框架。

六代绮罗成旧梦,石头城上月如钩。这是一座到处洒落历史文明碎片的城市,每一处角落都可以演绎一个动人的故事。“多大的事啊!”这是南京人的一句口头禅。细细想想,这句话多少能反映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性格及其行为的特点。在这块土地上,历练了“千古兴亡多少事”,历史留下的惨痛记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南京人的群体心态。这块地方的人在历史上经历了那么多事情,它会把许多事情、把遭际看得很淡。他们不会动辄大喜大悲、心事重重,因为它经历了太多不得了的大事情,沧桑感很重。所以,南京人是非常不赶时髦的,不爱争强好胜。南京人正是从曾经的记忆中参悟出命运的善变:今天你还在峰头的顶端,明天就可能会到谷底——有起就会有落。因此民风平和而不刁蛮,南京老百姓说“多大的事”是讲人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南京是一个在安宁中积淀魅力的城市,在历史上让南京骄傲的就不是她的繁华和喧闹。即使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浮华之中,映应的也是人文的浓厚味道。佛教说,只有真正看破红尘的人,才能够获得大自在与真快乐。而南京文化本质上就是这样一种真正的快乐精神。

从孙权到洪秀全到孙中山,从祖冲之到葛洪到李时珍,从刘勰到曹雪芹到吴敬梓——南京以它特有的凝聚力和包容性,吸引众多风云人物在此争雄角逐,建功立业。南京处处弥漫着挥之不去的历史氛围。记得年轻的时候读《儒林外史》,其中写道,两位挑着菜篮卖菜的南京挑夫说:今天的货物卖完后,就到雨花台看落照去。连挑夫菜佣都有六朝烟水气,真为南京和南京人的文化气魄而称奇。

南京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却坐落在地势险峻的丘陵地带。东面是以紫金山为主体的宁镇山脉,北有“天堑”长江。地形易守难攻,它历代被视为江南的第一门户。明城墙依山傍水而建,东依紫金山,西踞石头城,北环玄武湖,南贯秦淮河,与山水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城墙在历史上的作用是防御,南京的城墙虽然没能挡得住什么,但给今天留下了举世罕见的城市景观。

时间用它的风沙之手,雨雪之鞭在明城墙坚硬而冰凉的身躯上,雕铸了许多深深浅浅的文字。我,一个崇尚象形文字国度的子民,花费了从童年到中年的时间,来读这段文字。当我在南京的明城墙上行走,在城墙上看到累累弹孔和弹痕,想到战死在这里的将士的幽魂,平添了几分对历史的回顾。顾炎武论及明朝末年发生在居庸关的战事时感叹道:“城非不高,兵非不多,粮非不足也,国法不行而去人心也。”一旦国势衰落,连万里长城都不能抵挡什么,更何况城墙呢?

从东方的古老梦想到西方的宪章宣言之类,都庄严而深情地谈到公平,说它应当属于每个民族每个国家。但是,回顾整个文明史,我们发现,这个说法太乌托邦了。除开氏族社会原始共产主义那一段生活,在后来的世界上,公平只属于强大。你弱小无力,贫穷落后,就只有挨打的份儿。文明发展进步到今天,这种状况并无多少改变。

1937年12月初,日军三十万以上兵力进犯南京,当年城墙上中国军人为保卫南京城,为国、为民、为城池身当矢石的悲壮抵抗。在日军飞机、大炮、坦克和迫击炮等重武器轰击下,面对强敌并未惧怕,官兵们全仗着中华儿女的热血和拼死抵抗的决心,坚守着南京城墙这最后一道防线。整连整营编制的中国官兵,在短短数小时内壮烈牺牲了。日军占领城墙后,中国守军未及转运的伤员,有的被日军用刺刀挑起抛向城下,有的将最后一粒子弹留给了自己。如此悲壮的城垣保卫战,在中外历史上鲜有其他匹者。

七十年前,侵华日军在南京的大规模屠杀、奸淫、破坏和掠夺,成为南京古城史上一场空前浩劫,给南京人民造成了长期的心灵创伤。南京城的上空至今还在萦绕的历史钟声,要时刻牢记金陵城下至今还长眠不安的30万生灵的冤魂。

时光荏苒,岁月留痕。南京古城墙依然静卧玄武湖碧波之畔,听秦淮河流水经年的低唱。如今,南京城墙看上去已经苍老了许多,却从没有改变过它的姿态,它让一切毁誉、荣辱的车马从脊梁上碾过,而它却凝固成一个永恒的符号,静默旁观这一切过眼的烟云。它告诉我们一条朴素的道理:当一个强大的、繁荣昌盛的中国站立起来,当中华民族在国力和文明取得完胜的时候,哪国又能辱之?

南京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近450年建都史,见证了历史的沧桑、经历了文化的冶迪。从30万年前汤山猿人头盖骨,到透出六朝风韵的台城柳絮;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到世界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墙;从昭示自由、平等、博爱的中山陵,到洒满烈士鲜血的雨花台,南京可谓遍地遗珍,无处不展示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积淀了太多的历史文化,融会了太多的人事沧桑,令人心醉情痴,神思幽幽。如果我们只是感叹一番人事的代谢,发一发思古之幽情,也许会使本来厚重的逝去岁月变得单薄而苍白。巍峨的城墙,庄严的宫殿,静穆的园陵,精美的石雕,以它们永远的真实,期待着我们对南京文明史的阐释和解读。

历史是可以触摸的。南京古城墙是沉默的,却是有灵性的。每一块城墙的砖石都是一本书,古老斑驳。我用双手触摸到了城墙的凹凸,我的手似乎被一种磁力吸附在城墙上,似乎感觉到了生命的脉动。没有什么比围绕着这个古老而拥有600多年历史的明城墙走上一圈能让你了解和爱上这个城市的了。它或许残缺,但绝不枯燥,从南至北,由东到西,你能完整地观察到这个城市强大又平和的活力。我们阅读城墙,与历史血乳交融。历史是一条流动的河,从昨天流到今天,还将从今天流向明天。当历史积淀成一种文化时,它的遗产便成为世代共享的财富。南京古城墙,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给今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遗产。

南京古城墙,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南京古城墙,一部读不完的史书。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