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PANET的成功运行证明了分组交换理论的正确性(第一个应用分组交换的网络)(军方需要)
•OSI参考模型的研究对网络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在网络协议标准化研究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制定标准)
•TCP/IP协议经受了市场和用户的检验,吸引了大量的投资,推动了Internet应用的发展,成为业界标准。
(根据标准制定适合于实际的协议)
物联网:通过射频标签、传感器,光学视频感知与摄录设备,采集物品、环境信息。
通信网络方案的设计两个基本问题:
•网络拓扑结构
•
•数据传输方式(分组交换技术)
1.2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三条主线
1.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
2无线分组,自组网(Zigbee),无线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网络就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的网络系统,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被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传感器、感知对象和观察者构成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三个要素)(三峡地震监测)
3网络安全(物联网面临更为严峻的网络安全问题)
1.3.1 计算机网络定义
计算机网络是“以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联起来的自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按地理范围划分。
WPAN,WLAN前面加个W代表无线
•随着技术的进步,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
广域网是由资源子网与通信子网两个部分组成。
Internet服务提供商(ISP):
•ISP将终端用户的计算机汇接到宽带城域网。宽带城域网通过城市宽带出口连接到国家或国际级主干网。
星形拓扑:中心节点的故障可能造成全网瘫痪。
环形拓扑:环中任何一个节点出现线路故障,都可能造成网络瘫痪
总线形拓扑: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点同时发送数据时,就会出现冲突,造成传输失败
分组交换的基本概率
线路交换:
优点:线路建立后,数据传输可靠迅速
缺点:花不少时间用于建立和拆除电路
存储转发:不先进行线路的建立。发送的数据带有目的地址与源地址等。动态选择传输路径,需进行差错处理
报文就是一次全部数据,分组就是分多次传输数据。
电路交换过程的延时组成
数据报方式:不先进行线路的建立,动态选择线路
虚电路方式:先进行线路的建立。
面向连接服务与无连接服务:
亦即是否先建立链接
第二章协议是一种通信规则。
网络协议的三要素:语义(解释控制信息每个部分的意义),语法(控制信息的结构与格式),时序
相邻层次之间通过接口来连接
•只要接口条件不变、低层功能不变,实现低层协议的技术的变化,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工作。
网络体系结构是网络层次结构模型与各层协议的集合
2.2 OSI参考模型
TCP/IP参考模型
任何一种流行的低层传输协议都可以与TCP/IP协议互联网络层接口,体现开放性
TCP/IP中IP的TCP/IP参考模型互联网络层的协议是IP协议,传输单位是IP分组。
传输层:
•定义了两种不同的协议:TCP与UDP。
TCP是一种可靠的、面向连接、面向字节流(bytestream)的传输层协议。UDP不可靠,无连接。
应用层
TCP/IP应用层基本的协议主要是:
•远程登录协议(TELNET)
•文件传输协议(FTP)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
•域名服务(DNS)协议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
2.4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的比较
OSI缺点:
•寻址、流量与差错控制在多个层次中重复出现,系统运行效率低。
第三章
•信息、数据与信号的基本概念
信号(电频的高低或者说是模拟信号)->数据(01)->信息
•串行通信与并行通信
•单工、半双工与全双工通信
单工:单向通信半双功:双向通信
全双工:同时双向通信
双绞线:两条铜线绞在一起提高抗干扰能力
电缆:内导体
光纤:通过光的折射在纤芯中传输
数据编码分类
由于两台通信的设备的时钟频率不一样,要同步传输就要用相同的时钟频率在同一时间接受或收到信息,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外同步:增加一条线传输时钟频率来同步
内同步:只用一条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