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时代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企业应用的持续推进,我们的办公模式也不知不觉间从单主体单阶段模式和多主体单阶段协同办公模式转向了多主体跨阶段协同办公模式,协作办公的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然而,当资源达到一定数量时,整个系统将面临一些问题,例如灵活度差、延伸性差、耦合严重,以及难以进行服务监控和性能评估等。当某一个办公服务出现问题时,整个协作过程就会面临部署频繁、维护困难等问题,进而导致整个任务开展无法持续,办公协作也变得杂乱无章。
调查结果还显示,企业中普通员工与中层管理者之间,花费在内部协作沟通上的时间大约占其工作时间的40%-50%。对于更高层的主管来说,这一比例则可能更高。信息互达是一切协同办公的前提,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冲突、挫折和低效率都是由于信息互达不畅造成的。
2 企业面临的问题
2.1 企业现状和痛点
需求变多–竞争激烈,场景越切越细;
人力收缩–经济疲软,收缩控制成本;
管控不足–没有统一标准管控投入产出;
效率不高–跨团队协作沟通推进成本高;
2.2 管理者面临的问题
1)人工成本大,产出算不准
产研资源投入后,缺少科学的度量工具来衡量产出。
2)研发过程不透明,团队/个人效能说不清
各团队使用不同的研发协作工具,无法有效衡量团队吞吐、资源利用率等效能情况。
3)研发资源紧张,灵活调配难操作
研发过程中各团队都面临需求多资源少的紧迫情况,目前只能纯人力沟通协调配置资源。
4)员工产出无度量,缺少自驱力
员工产出没有有效度量工具,做得多不如说得多,因此无法调动个人积极性和自驱力。
5)协作流程无标准,责任互相推
跨团队多角色协作研发时,没有统一的协作流程和节点,责任边界不明确,后续协作沟通成本高。
综上所述,产研资源的精细化管控,已经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 解决方案
3.1 解题思路
基于以上企业现状和痛点 ,我们采取:先度量-建立指标监控体系;再分析-整合指标建立不同维度分析模型,洞察调优方向;后改进-根据分析结论,辅助对组织各场景调优;改进后再度量验证复盘,持续循环调优;
3.2 研发效能管理平台全景图
研发效能管理平台的建设,旨在通过建立效能指标体系及度量模型,将研发效能可视化,助力企业解决研发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