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彩文章
文章平均质量分 70
asign
这个作者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展开
-
丁林 - 栗子树的故事
栗子树的故事丁林http://www.dscn.org/00004/00004568.htm 前不久,我们开车去芝加哥。美国中西部传统农区的平原,在身边缓缓掠过。感觉中,好象总是有什么地方不对。猛然醒悟过来,那是因为辽阔的冬天原野上,我们所习惯的南方莽莽苍苍的森林,已经被一望无际的农田所替代了。一撮一撮的树丛成了大片空白中的点缀。我想,这就是“人”在地球上做的事情了。人的原创 2004-08-13 00:04:00 · 1678 阅读 · 1 评论 -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王怡: 月初回到老家,谈及中学时代的母校,听说最近获得了“全国重点示范中学”的头衔,有望挽回近年来的颓势。回想我在作弊中成长的岁月,和这所百年老校的花果飘零,心中生出不祥之兆。 冉云飞:没有故乡的人是不幸的,有故乡而又不幸遭遇人为的失去,这是一种双重的不幸。我自己便是这样双重不幸的人群中的一个。原创 2004-07-30 12:36:00 · 1140 阅读 · 0 评论 -
丁林 - 阿灵顿和罗伯特·李将军
阿灵顿和罗伯特·李将军丁林 圣诞节决定开车出门旅行。车门一关,就是自己的一个世界。路径是自己选择的,景色是变换的,外部世界被速度抛出一段不远不近的距离。这就使人产生错觉,好象只要自己不主动走进这个世界,就可以永远不走进去。所以,这个时候在感觉上最能够触摸自由。 去的是首都华盛顿。这个地方去过几次了,却一直没有走进过阿灵顿国家公墓。在电视和电影里,这是一个经常可以看到的地原创 2004-08-13 23:40:00 · 3088 阅读 · 0 评论 -
克里1971年的反战演讲:“你怎么能够要求最后一个人为一个错误的政策去死?”
想不到当年克里也是反战运动的一员,看看下面演讲中的这句“你怎么能够要求最后一个人为一个错误的政策去死”,看看,多有型!How Do You Ask a Man to Be the Last Man to Die in Vietnam?By John Kerry Following is the statement John Kerry made before the Senate Fore原创 2004-08-11 15:30:00 · 1958 阅读 · 0 评论 -
丁林 - 当黑杖被关在大门外的时候
当黑杖被关在大门外的时候丁林http://www.dscn.org/00004/00004554.htm 每年10月或11月间,英国国会有一个开幕仪式。英国国会的官方正式名称很奇怪,叫“Queen in Parliament“,主角是Queen,是女王。在这个仪式上,唯一的中心是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这相当于他们的国庆大典,怪不得是一个竭尽炫耀之能事的仪式。炫耀的是王权,或者原创 2004-08-13 00:07:00 · 1972 阅读 · 0 评论 -
莫罕达斯·甘地 - 论非暴力
??????? 1 一边是真理和非暴力,一边是谬误和暴力,在这两者之间没有调和的余地。我们也许不可能做到在思想言词和行为中完全非暴力,但我们必需始终把非暴力作为我们的目标稳步地向它接近。不管是一个人的自由还是一个民族或整个世界的自由,都必需通过这个人、这个民族或这个世界的非暴力来达到。 2 非暴力并不是一件可以随意穿上和脱下的衣服,它的地位是在心灵中,它必定是我们存在不可分离的一原创 2004-08-17 19:44:00 · 7836 阅读 · 0 评论 -
徐星和他的《无主题变奏》
前几天在《南方周末》上看到了一篇徐星的访问,今天有空就想去找他的那部《无主题变奏》看看,想不到,寻觅了好久也没能找到,失望中找到这样一篇采访文章,先贴在这里。原文地址:http://www.china.org.cn/chinese/RS/49348.htm 采访者:南戈 受访者:徐星 采访日期:2001年7月26日 采访地点:徐星住处,一座原创 2004-08-15 21:11:00 · 8654 阅读 · 1 评论 -
丁林 - 九十老太的被捕
九十老太的被捕丁林http://www.dscn.org/00002/00002235.htm 前几天,写了一篇"九十老太的长征"。写的是美国一个叫做桃莉斯·汉道克的九十岁老太太,为了呼吁"改革竞选经费",独自徒步五千公里,横跨美国的故事。最后写到了,在首都华盛顿,一个联邦法官在自己的法官室里会见了他。她怎么给请到法官室去的呢?这可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桃莉斯老太太在联邦国会原创 2004-08-14 22:45:00 · 1925 阅读 · 1 评论 -
丁林 - 城堡地牢里的抒情诗人
城堡地牢里的抒情诗人丁林http://www.dscn.org/00004/00004550.htm 我们在卢瓦河流域走了好几个地方,不论到哪里,最后都会回到不同河段的卢瓦河边。现在闭起眼睛,那凝重的,亮灰色的河水,似乎还在眼前流淌。 卢瓦河谷是城堡之谷。去那里之前,我们正好在巴黎遇到一个英语书店。在美国看英语书,总觉得远不如看中文书来得顺溜,可以一目十行。可是在法原创 2004-08-13 00:10:00 · 2820 阅读 · 0 评论 -
江月:一场改变了美国的大火灾
江月:一场改变了美国的大火灾 江月(美国)?? 在曼哈顿格林威治村中心地带,百老汇大街,第六大道之间,有一片长方形的绿地,它就是华盛顿广场公园。 私立纽约大学就在公园一带,公园四周的建筑上,凡挂着中间有一支白色火炬的紫旗的楼房,就属于纽约大学。华盛顿广场公园颇有波西米亚风格,又在格林威治区,不少“旁客”和艺术家们喜欢在此活动。广场中心有一座白色大理石拱门,那是著名的华盛顿凯旋门,凯旋门后面的大街,原创 2004-07-29 12:54:00 · 3262 阅读 · 0 评论 -
沈从文的爱情(选自《沈从文传》 凌宇 著)
1928年,当沈从文仍在生活困境里挣扎时,徐志摩曾写信给他说:“还是去北京吧,北京不会因为你而米贵的。” 沈从文没有因此重返北京。后来,他又对徐志摩谈及自己想进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跟刘海粟学绘画的念头。徐志摩说,“还念什么书,去教书吧!” 其时,胡适正担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由徐志摩介绍,胡适同意聘用沈从文为中国公学讲师,主讲大学部一年级现代文学选修课。沈从文以小学毕业的资历,竟被延揽为大学的教原创 2004-07-06 10:32:00 · 1580 阅读 · 0 评论 -
[转]你们自由了,这里是西德领土
你们自由了,这里是西德领土一个德国同学和我聊天,问我对二战以后的德国知道些什么。我想了很久,回答说,德国足球,柏林墙。当这家伙发现德国足球我确实知道不少以后,就问,你对柏林墙知道些什么?柏林墙?我努力回忆著,嗯,柏林墙是苏联和东德秘密计划修起来的,一夜之间,柏林墙就树立在柏林中心。此后,肯尼迪总统在柏林发表了著名的讲话。“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堵不是防范外敌,而是防范自己人民的墙。”“今天,我们都是柏原创 2004-07-01 19:15:00 · 1796 阅读 · 1 评论 -
李家同《让高墙倒下吧》
「让高墙倒下吧」----访问德蕾莎修女的感想 李家同 编者按:本文译自《殉道者之声》(Voice of the Martyrs)1998年12月号。作者理查得.沃慕布朗(Richard Wurmbrand)是罗马尼亚牧师,《殉道者之声》创办人,原罗马尼亚地下教会的领袖之一,曾为主坐牢十四年,包括数年关押在不见日光的地下室。在全球许多弟兄姐妹的祷告和营救下终于被罗马尼亚按政治犯高价卖原创 2004-07-01 19:05:00 · 5115 阅读 · 0 评论 -
殷海光-什么是知识分子?
什么是知识分子? 殷海光 照时代周刊的时代论文所说[1],得到博士学位的人早已不足看作是知识分子。即令是大学教授也不一定就是知识分子。至于科学家,只在有限的条件之下才算是知识分子。该刊在两个假定的条件之下来替知识分子下定义: 第一、一个知识分子不止是一个读书多的人。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灵必须有独立精神和原创能力。 他必须为观念而追求观念。 如霍夫斯泰德(Richard Hofstadter)所原创 2004-07-01 12:42:00 · 2043 阅读 · 1 评论 -
张五常-《佃农理论》的前因后果(1)
《佃农理论》是我学生时的论文习作,大约1966年5月动工,1967年4月交卷。那时在加州长堤大学任教职,每星期要教十二课,又要在长堤艺术博物馆开什么个人摄影展览,所以真正下功夫的时间不到六个月。66年的秋天,我有三个月听不知音,食不知味。 1967年9月到了芝加哥大学,见到那里的图书馆有很详尽的资料,就把论文加长了四分之一。芝加哥大学出版社把该书精装面市时,已是1969年了。 《佃原创 2004-06-30 20:48:00 · 2197 阅读 · 0 评论 -
张五常-《佃农理论》的前因后果(2)
文稿两发的经验 66年12月中旬写好了第一章的第二稿——是后来出书的第二章及第四章的一部分——自觉大有改进(其实我每一稿都写五、六次)。阿师读后只简单地说:“将来替你写推荐信时我会说你懂得写明朗的文章”。我高兴万分,因为出自阿师之口是很高的评价。他一向认为绝大部分的文章都不堪一读,而又屡次强调思想要清晰,不容许任何拖泥带水的表达。任何人都懂得说文章要清楚,但办得到的却不多见。我从阿师学到原创 2004-06-30 20:51:00 · 1559 阅读 · 0 评论 -
杨小凯 - 经济发展中的后发优势和劣势
经济发展中的后发优势和劣势 杨小凯 今天的中国经济学家经常谈论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但是他们很少注意西方经济学家所关心的后发劣势。经济发展中的后发劣势又被称为对后起者的诅咒。它是指下列现象:经济发展中的后起者往往有更多空间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用技术模原创 2004-07-19 12:45:00 · 2156 阅读 · 0 评论 -
John F. Kennedy的就职演说(在线收听)
原文地址:http://www.cs.umb.edu/jfklibrary/j012061.htm 收听地址:http://www.cs.umb.edu/jfklibrary/audio/jfk_inaugural_address.rm Inaugural AddressPresident John F. KennedyWashington, D.C.January 20, 1961 Vice原创 2004-07-20 00:03:00 · 1595 阅读 · 0 评论 -
马丁路德金博士的三段演讲录音
1.Our God Is Marching On! - 25 March 1965 在线收听 Let us therefore continue our triumphant march (Uh huh)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American dream. (Yes, sir) Let us march on segregated housing (Yes, si原创 2004-07-13 22:09:00 · 10226 阅读 · 3 评论 -
崔卫平《知识分子和生活》
知识分子和生活 崔卫平 知识分子是那些愿意做自己的事情的人,他既然有头脑他就不会强迫自己,只是因为他手上的工作十分具有吸引力,有些问题没有解决,有些细节不够完善,有些环节还需要把它们找出来,因此他心驰神往,欲罢不能、欲罢不忍,觉得如果离去或中断是一件可惜的事情。为此他甘愿奉献自己微不足道的一生。某种魅惑力大到就是给他一个王国也不换。 对他来说,最真实的就是自己的生活。斯原创 2004-07-01 19:29:00 · 2309 阅读 · 0 评论 -
丁林 - 瞬间华彩
瞬间华彩丁林 —个人一生有多少分钟,有多少瞬间。几乎没有人去计算。有些人,像特莱莎修女,一生几十年如一日,亲自劳作,为加尔各答的贫病服务。还有一些人,以他们一生中的几分钟、几秒钟,为人类的历史书写了精彩的一笔。就像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没有人知道他一生中的其它时间是怎么度过的,但是谁都记得他跨上月球的那一瞬间,“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 在我的面前,是一张陈旧的美联社新闻照片原创 2004-06-29 19:53:00 · 3028 阅读 · 1 评论 -
张五常-《佃农理论》的前因后果(4)
香港的租务管制 1969年的暑期,在转到西雅图之前,我回港度假,顺便到工厂调查件工合约及到租务法庭与林志宽法官研讨香港的租务管制。这后者我曾经试作为博士论文题目,但因为过于庞大而放弃。然而,69年的情况有点不同。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给我的合约是终生雇用的(Tenure Contract),所以在研究上我有条件赌大一点。 选择香港作为研究租管的实例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战前建造楼宇的市值租金比管制下的租金原创 2004-06-30 20:59:00 · 1462 阅读 ·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