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 1015 德才论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一段著名的“德才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现给出一批考生的德才分数,请根据司马光的理论给出录取排名。

输入格式:

输入第一行给出 3 个正整数,分别为:N(≤),即考生总数;L(≥),为录取最低分数线,即德分和才分均不低于 L 的考生才有资格被考虑录取;H(<),为优先录取线——德分和才分均不低于此线的被定义为“才德全尽”,此类考生按德才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才分不到但德分到线的一类考生属于“德胜才”,也按总分排序,但排在第一类考生之后;德才分均低于 H,但是德分不低于才分的考生属于“才德兼亡”但尚有“德胜才”者,按总分排序,但排在第二类考生之后;其他达到最低线 L 的考生也按总分排序,但排在第三类考生之后。

随后 N 行,每行给出一位考生的信息,包括:准考证号 德分 才分,其中准考证号为 8 位整数,德才分为区间 [0, 100] 内的整数。数字间以空格分隔。

输出格式:

输出第一行首先给出达到最低分数线的考生人数 M,随后 M 行,每行按照输入格式输出一位考生的信息,考生按输入中说明的规则从高到低排序。当某类考生中有多人总分相同时,按其德分降序排列;若德分也并列,则按准考证号的升序输出。

输入样例:

14 60 80
10000001 64 90
10000002 90 60
10000011 85 80
10000003 85 80
10000004 80 85
10000005 82 77
10000006 83 76
10000007 90 78
10000008 75 79
10000009 59 90
10000010 88 45
10000012 80 100
10000013 90 99
10000014 66 60

输出样例:

12
10000013 90 99
10000012 80 100
10000003 85 80
10000011 85 80
10000004 80 85
10000007 90 78
10000006 83 76
10000005 82 77
10000002 90 60
10000014 66 60
10000008 75 79
10000001 64 90
  题意:第一行要求输入学生总数n,及格分l,优秀分h。后面再输入n行,每行三个数据,分别是学号,品德分,才能分这三项。规定,品德和才能分都超过h的学生为第一类学生,品德超过h而才能不足h的为第二类学生,品德和才能都不足h且品德分比道德分低的为第三类学生,品德分和才能分劲满足及格条件是称为第四类学生,若是两项分数中任意一项低于及格分则是第五类学生(这就相当于不被学校录取的)。
输出时,第一行输出能被录取的学生k,后面k行每一行跟输入时一样,从第一类学生输出到第四为学生,排序优先级:类别>总分>品德分>学号(学号升序,类别升序,其余是降序)。
  思路:学生主要分两类,能被录取的不能被录取的,不被录取的就不提了,把被录取的分为四类学生,写好结构体排序就行,在输入时根据分数判断该生是哪一类,并计算能被录取的人数,输入完毕后进行排序,然后输出即可。这题踩了个坑(结构体下标,10^5,99999,应该是6位)代码如下: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algorithm>
#define LL long long
using namespace std;
struct node{
    int number;
    int de,cai,sum;
    int t;
}num[100010];
bool cmp(node a,node b)//优先级:类别-总分-品德分-学号
{
    if(a.t!=b.t)return a.t<b.t;
    else if(a.sum!=b.sum)return a.sum>b.sum;
    else if(a.de!=b.de)return a.de>b.de;
    else return a.number<b.number;     
}
int main(){
    int n,l,h,k=0;
    scanf("%d %d %d",&n,&l,&h);
    for(int i=0;i<n;i++)
    {
        scanf("%d %d %d",&num[i].number,&num[i].de,&num[i].cai);
        num[i].sum=num[i].de+num[i].cai;
        if(num[i].de<l||num[i].cai<l)num[i].t=5;//不被录取的
        else{
            if(num[i].de>=h&&num[i].cai>=h)num[i].t=1,k++;
            else if(num[i].de>=h&&num[i].cai>=l)num[i].t=2,k++;
            else if(num[i].de>=num[i].cai)num[i].t=3,k++;
            else num[i].t=4,k++;            
        }
    }
    sort(num,num+n,cmp);
    printf("%d\n",k);
    for(int i=0;i<k;i++)
    {
        printf("%d %d %d\n",num[i].number,num[i].de,num[i].cai);
    }
    return 0;
} 

 

### PAT乙级题库测试点与题目列表 PAT乙级题库旨在评估考生的基础编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该题库包含了多种类型的题目,涵盖了基础数据结构、简单算法以及编程语言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1]。 #### 题目特点 这些题目通常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允许不同的解法路径。然而,仅仅能够通过测试案例并不意味着掌握了最优解决方案。对于某些特定问题,如字符串处理中的模式匹配或是排序操作,理解高效实现方法至关重要[^2]。 #### 推荐刷题策略 尽管PAT乙级题目的难度相对较低,但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议学习者关注高质量代码的设计原则,在遇到困难时适当借鉴他人优秀的解答方式来优化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栈应用水平。 #### 示例:快速排序的实现 针对具体的技术挑战,比如`1045 快速排序 (25 分)`这样的经典算法练习,除了基本功能外还需要注意边界条件和其他潜在陷阱: ```cpp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void quickSort(int arr[], int low, int high){ if(low >= high) return; // Partition logic here... } int main(){ const int MAXN = 1e6+7; int n, data[MAXN]; cin >> n; for(int i=0;i<n;++i) scanf("%d",&data[i]); quickSort(data, 0, n-1); } ``` 上述代码片段展示了如何构建一个简易版的快速排序框架,实际比赛中应当更加注重细节上的完善以确保程序稳定运行。 #### 数据管理类题目实例 另一个例子来自人才评价模型——即`1015 德才论`,它涉及到多维度的数据管理和复杂规则下的对象排序。这里的关键在于合理设计比较器以便于后续的操作能顺利执行: ```cpp struct student { char id[8]; // 学号 int de; // 才干分数 int sum; // 总分 }; bool cmp(const student &a, const student &b){ if(a.sum != b.sum) return a.sum > b.sum; else if(a.de != b.de) return a.de > b.de; else return strcmp(a.id, b.id) < 0; } ``` 这段C++代码实现了基于学生综合表现的个性化排名机制,体现了良好的抽象层次和清晰的功能划分[^3]。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