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寻常巷陌走出来统一全国的帝王有三个: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和本文要叙述的明太祖朱元璋。在数千年的封建王朝中,明朝开始将皇权之剑高悬,并逐步把权力集中到极致。看完《朱元璋》(胡军剧雪主演)这部电影后,笔者有些感想,姑且作为朱家王朝和洪武血雨腥风三十一年的悼词吧。
在朱元璋的人生轨迹的七十一年,发生了几件大事,这些故事作为线索,一一展开,昭示他的文治武功,杀伐谋略以及丰富的内心世界。
鄱阳湖水战。元至正24年(公元1364年),陈友谅率63万人马乘艨艟巨舰围攻洪都,朱元璋此时占据着南京城周边地区,东面有张士诚,西边是劲敌陈友谅,北方是僵而不死的大元朝廷,可谓三面受敌。这种形势下,稍微处理不好三方的关系就会面临灭亡的境地。陈友谅是头号敌人,元廷和张士诚都想隔岸观火,坐收渔利,在刘伯温的建议下,朱氏集团破坏了陈友谅的远交近攻策略,麻痹张士诚,称臣元廷。这是一个无奈之中的上策,自古腹背受敌的国家生存条件是最恶劣的。战国时期的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除了商鞅变法富国强兵外,没有广袤的疆域和大量的人口作为支援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纵观战国七雄,韩赵魏处于齐燕和秦之间,特别是赵国,北面还直接和匈奴接壤,可谓恶劣之极,燕国虽然也在北部边陲,但是都是苦寒之地,没法实现人口的增殖,东方的齐国面朝大海,也没有发展的可能性,吴越地少人稀。唯有秦国和楚国,地处中原的西部和南方,疆域经过数代人的拓展,俨然成为千里大国,秦国除了拥有关中平原三秦沃野外,还有四川盆地这个天然粮仓,使秦国的人口远远超过东方六国,秦兵完全拥有和东方六国对抗的数量和资本。话说朱元璋面临强敌,在夹缝中,唯有拼死一搏,还好朱某拥有治国平天下的第一要素—人和。他的义侄,后来的洪都侯,凉国公蓝玉挺身而出,把守洪都城113天(电影里面是这么说的),给朱家军以充分的时间准备,并把陈友谅的锐气消磨殆尽。到此,一场可以知道结局的大战才真正打响,在冷兵器时代,高船大舰的头号天敌就是火,一场惨烈的战斗之后,陈友谅的坚船利炮被牢牢的锁在鄱阳湖中。最终陈家军全军覆没,可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话说朱元璋夺取天下要比中兴光武的刘秀,甚至汉高祖刘邦轻松的多,仅用一仗就击败了陈家军团,陈友谅被消灭之后,就再也没有可以与之抗衡的力量了,张士诚,元廷都是纸老虎,在虎踞龙盘的南京集团打击下,迅速消亡。从此,天下归明,公元1368年,南京的紫金之巅迎来了新的纪年—洪武。
开国册封。改朝换代就是权力和财富的重新分配,朱皇帝手握中华大地的生杀大权,给那些功臣勋将恩荫的时候到了。朱重八和他媳妇马大脚的卧室密谈在电影里被详细的描述渲染,朱皇帝在床边挂三种不同颜色的布料:黄、红、绿,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爵位公、侯、伯,剩下的任务就是把大臣们的人名往不同颜色的布料上贴了。这个帖纸条的游戏非常好玩,其中有三个人被提及,排斥,他们是:刘伯温、胡惟庸和汤和。这三个人分别代表不同的类别:刘伯温孤傲内敛,波澜不惊,为明朝开国立下了赫赫文功,但是孤傲的性格必然会触及皇帝的逆鳞;胡惟庸精明奸猾,怀才不遇,一直默默无闻,话说开国之后也该重见天日了,但是他刚刚办了一件密事—暗杀小明王,换句话说,揣测皇帝心思,自然要被暂时撂在一边;汤和是朱元璋儿时的伙伴,忠实追随者,为大明建立了不世之功,如果列出明朝开国三大武将的话,无出汤和,徐达和常遇春三人,可以说,没有这三个人,朱元璋就不可能成就这番事业。朱元璋之所以排挤汤的原因是他和李善长交往过密,文武勾结就能遮天蔽日,这是朱元璋最害怕的。可以说,这次册封既显示了皇恩浩荡,又震慑了一批日益骄纵的开国功臣。
刘伯温与李善长。刘伯温,浙江青田人,何许人也,明初第一名士。李善长,安徽定远人,明朝开国首相。朱元璋曾经把这两个人比作明朝的张良和萧何。这两个人亦敌亦友,然而不同的出身和背景令他们难以逃脱党派纷争,作为“浙东士子派”和“淮西勋贵派”的代表人物,他们之间的斗争是明洪武初期的主要看点。刘伯温处处彰显聪明,但是过了头,爱挑明事情的真相,这点让朱皇上很是郁闷,也是他的不聪明之处。李善长的处事就高明的多了,他不抢风头,不露锋芒,在皇上面前大拍马屁,再加上和朱元璋老乡关系,很得信赖,在开国册封时被封六公之首,可谓位极人臣。从此,“浙东派”和“淮西派”的斗争拉开了序幕。浙东派的代表人物是,刘伯温、杨宪以及深受影响的一批士子,淮西派包括李善长、胡惟庸还有一些淮西开国将领,朱元璋的策略是相互制衡,避免一派独大,这就为后来的党派之争提供了温床。斗争的内容和结果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而刘基,这个浙江青田走出来的明初第一谋臣,饱读宋明理学和六经大义,怀着一颗理想主义的治国方略和抱负,在沆瀣一气的官场中保持着内心的纯真,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王朝中始终有这类人的身影,他们被称作“清流”。清流们是治国利器,国之希望,在刘基死后,他写给新君的治国九策被朝廷采纳(真实性待考),将明王朝的天祚之期延长了若干年。而李善长,这个官场万金油,在权倾朝野数年以后,在胡惟庸案中受牵连最终满门抄斩。
胡蓝案。洪武共三十一年,从黑暗的暴风雨中诞生,在白色的血雨腥风中隐没。贫农出身的洪武皇帝坐上帝位后,挥动皇权之剑,杀功臣、诛勋将,留给子孙一个温和顺从、唯唯诺诺的朝廷和江山,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要从洪武年间的胡蓝之案(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说起。在杨宪被杀,刘基死后,淮西派掌管军政要务,特别是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作为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位高权重,独断专横,结交权臣,给皇权以很大的威胁,这是权力欲极重的朱家皇帝不能容许的,于是,朱元璋借一个小罪把胡党杀戮殆尽。古今中外,相权和皇权之争一直是政治斗争的焦点,英格兰在相权和皇权斗争中逐渐走向进步,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王权一步步削弱,相权即议会的权力一步步增强,最终构建了现代的民主议会制度。而在中国,这个结局却不一样,皇权在一步步集中,强大,到明初洪武案结束后,中书省撤销,丞相制废除,从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丞相废除后,朱皇帝心中的大患消除,但是开国的一批旧勋开始制造麻烦,蓝玉、冯胜,傅友德这些骄兵悍将为所欲为,一次北征回师,蓝玉率部夜经喜峰关,因守关吏未及时开门,竟纵兵毁关而入。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告发蓝玉谋反,下狱审讯后,狱词称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于是蓝玉等将被诛,株连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员,被杀者约两万人。朱元璋还拟《逆臣录》诏告天下。从此,开国功臣除了汤和等几位幸存在,其余全部被清理干净。终于,朱元璋留给了子孙一个清清净净的朝廷。
从草莽中走出来的朱元璋,在乱世中把握时机,果敢明断,灭陈友谅,擒张士诚,将北方蛮族逐出中原,最终一步步登上帝位,开创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大明王朝。然而,朱狭隘的小农心态使他始终无法停止对权力的追逐,洪武一朝,血雨腥风,成千上万的臣子被杀,鲜血染红了秦淮河,沿着河水流到长江,汇入大海,没有留下任何印记,而皇权的强大让中国的封建社会再次延续了几百年。公元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心力交瘁,病死于应天皇宫。
在洪武血红的斜阳下,明王朝正在迎来他的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