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非正常死亡新解
又快到端午节了,还是先把那个美好传说回顾一下,屈原是楚国的一位士大夫,由于自己的主张不能被楚王接受,很郁闷,后来还被同僚陷害,被楚王流放到很偏远的地方。再后来,楚国被秦国打败,屈原觉得自己的国家即将覆灭,无力回天,于是就投江自杀了。当地老百姓为了救屈原,纷纷划船去捞他,又怕河里的鱼把屈原吃了就向江里投粽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样一种习俗,慢慢演变为端午节。
这就是故事的大概情况,端午节也由此而来,但我有几个疑问。
首先,屈原投江的地点是在江边还是江的中心呢?根据故事传说屈原应该是从江边上跳下去的,但人们为什么要划着船去救他呢?你也从江边跳下去不就能把屈原救上来了吗?所以我怀疑屈原很可能是从江中间下水的,也就是说,可能是从船上掉到江里的。
第二,当地老百姓为什么往江里投粽子?难道鱼会自己剥粽叶吗?吃完粽子还会吐枣核吗?这一行为解释为怕江里的鱼把屈原吃了恐怕有点牵强。如果是这个原因的话,完全可以往江里扔些别的吃食来喂鱼,为什么偏偏选粽子呢?
第三,屈原是自杀吗?我特意查了一下史记,发现屈原是在被流放了20多年以后才死的,如果一个人想要自杀会等20多年吗?
我们不妨重新把故事的来龙去脉讲一遍。
根据《史记》的记载,屈原大约是死于公元前276年,公元前278年前后,秦国和楚国确实发生了一场战争,不过楚国没有被打败,当然也没有赢。战争持续了将近一年,第二年春天秦王主动向楚国提出讲和。秦王派人稍话给楚王说,咱们到边境上会盟吧,就是见个面,聊聊天,喝喝酒,听听音乐,唱唱歌,顺便再签个和约。楚王觉得去和秦王会盟一定有危险,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的儿子,就是后来的楚顷襄王说,秦国是大国,咱们惹不起,他们既然都说要和好了,您就放心去会盟吧。于是乎老楚王就到两国的边境去会盟了。结果秦王果然把老楚王给扣留了。可是楚国的王子呢,不但不想办法救他老爷子,居然自己当上楚王了。
新国君即位肯定要布告全国,屈原虽然被流放在外,但也一定能够知道这个消息。可以想见,像屈原这种性格的人会说出什么“大不敬”的话来。这话传到新楚王那里,会有什么后果也不难想像了。
但是史记在这里仅仅记下“楚王大怒”几个字。我们想一想就知道这里肯定大有内情,一国之君“大怒”之后会作什么事情?这里居然一字未提,春秋笔法啊。
我们不妨大胆假设一下,楚王派了几个刺客或者宫中卫士之类的人物,把屈原抓起来,用一条船将他带走。屈原肯定要反抗,这些刺客就用个麻袋把屈原给套住,再用一根绳子捆起来,刚好捆的像只粽子!!原本刺客只是想把屈原带回国都交给楚王发落,但屈原在挣扎中不慎落入江中。如果假设正确的话,屈原就不是自杀,而是一起事故。
我不知道《鬼吹灯》和《盗墓笔记》为什么把僵尸之类东西称为“粽子”,是不是和屈原被捆成“粽子”有关呢?
相信楚王一定会动用全国的舆论来诬蔑屈原,因此,后人每年划着船到江中心向江里投粽子,以此模仿屈原被杀的过程,与其说是在纪念这位先人,倒不如说是在进行类似于“跳大神”一般的驱鬼降魔的活动。直到后来屈原终于被“照雪平反”,被承认为一代忠君爱国的典范,这种活动的性质才从“降妖除魔”变为了“国家祭祀”。于是文人就牵强附会,把这一活动编成了美好的传说,“颠倒黑白”。投粽子说成是怕鱼吃了屈原,划船也逐渐演变成了赛龙舟。
以上不代表历史真相,仅仅是我的一种猜测和“戏说”。但是之所以纪念屈原,是因为在战国的时候,人才是流动的,如果一国不接受你的思想,你可以去别的国家去施展自己的才华。但屈原虽然一生不得志,但他始终都没有离开楚国,始终热爱他的祖国,这才是值得我们永远纪念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