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中天作品
andylin02
这个作者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展开
-
易中天品三国
易中天品三国 开放分类: 书籍、人物、三国、百家讲坛、易中天剧集名称:易中天品三国 剧集类型: 其他、 历史 所属地区:国产 主持人: 易中天 易中天:1948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转载 2008-03-22 16:47:00 · 1668 阅读 · 0 评论 -
易中天品汉代风云人物05:韩信被杀之谜
第五讲:韩信被杀之谜 韩信作为一代名将,彪炳史册:公元前204年他用背水一战的策略,以数千兵力击败二十万赵军。公元前202年,他用十面埋伏的计策,逼得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可以说,韩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韩信在功成名就之后却未能寿终正寝——在公元前196年,被刘邦的妻子吕后诱杀于长乐宫钟室。难道韩信之死真的是应了那个“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典故?韩信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说起转载 2007-05-14 12:43:00 · 2030 阅读 · 0 评论 -
31 乘虚而入
31 乘虚而入 赤壁之战后,曹操、刘备、孙权三大集团基本形成了鼎足而立的局面,为了扩充实力,三大集团都把目光盯上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地——益州。在这场争夺中,刘备集团实力最弱,为什么在争夺中最终胜出了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乘虚而入。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和刘备、孙权逐渐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为了扩充实力,三大集团都对益州转载 2007-01-19 22:04:00 · 2032 阅读 · 0 评论 -
34 败走麦城
34 败走麦城 这是一个侠义英雄的结束。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被杀,刘备集团不但痛失一员猛将,还永远地失去了荆州。那么,一个曾经威震华夏的虎将,为什么会一败涂地?在刘备方面,谁该为关羽的死负责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为您精彩品三国之——败走麦城。 在上一期节目中易中天先生讲到,由于曹操和孙权两个集团暗中勾结,使关羽处于一个非常困难的境地,关羽只好从襄樊前转载 2007-01-19 22:19:00 · 2858 阅读 · 0 评论 -
32 蜜月阴谋
32 蜜月阴谋 赤壁之战,孙权和刘备结成了联盟才打败了曹操的进攻,但来自曹操的威胁暂时缓解之后,孙权和刘备各自的利益发生冲突,孙、刘两家表面友好的“蜜月”期也就成为充满阴谋的蜜月期。那么,孙刘联盟在蜜月中究竟有哪些阴谋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蜜月阴谋。 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可以说是三国史上的分水岭,赤壁之战后,曹操南征的脚步被迫停止转载 2007-01-19 22:06:00 · 2449 阅读 · 0 评论 -
30 夺嫡之争
30 夺嫡之争 在曹操的晚年,接班人的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曹彰、曹植、曹丕等人的夺嫡之争也异常激烈。为此,曹操甚至不惜采取非常手段,三兄弟之间为了太子之位也是勾心斗角、各显其能。那么曹操选择接班人的标准是什么呢?太子之位究竟会花落谁家?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夺嫡之争。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和刘备、孙权逐渐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转载 2007-01-19 22:01:00 · 913 阅读 · 0 评论 -
36 永安托孤
36 永安托孤 刘备在弥留之际把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这就是著名的“永安托孤”,后人常把这看作是刘备的忠厚和对诸葛亮的信任。可是也有人认为,这是刘备的狡诈,是为了防止诸葛亮专权、篡权,而给诸葛亮套上的一副精神枷锁。那么刘备的托孤究竟是体现刘备的仁义,还是刘备的诡诈呢?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永安托付。 上一集讲到,公元222年陆逊在猇亭大败刘备转载 2007-01-19 22:22:00 · 2229 阅读 · 1 评论 -
35 夷陵之战
35 夷陵之战 刘备占据荆州,却最终被孙权夺了回去,还搭上了左膀右臂——关羽的一条性命。这对于正打算大展鸿图的刘备,无疑是沉重打击。不肯善罢甘休的刘备随后发动了意在夺回荆州的夷陵之战,那么刘备究竟是如何指挥这场战争的呢?面对来势汹汹的刘备,东吴孙权一方又是如何应对的呢?《易中天品三国》之——夷陵之战,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以后,转载 2007-01-19 22:20:00 · 2766 阅读 · 0 评论 -
33 白衣渡江
转载 2007-01-19 22:17:00 · 797 阅读 · 0 评论 -
27 进退失据
在曹操集团众多的谋士中,有一个重要的谋士荀彧,他的地位相当于刘备集团的诸葛亮。二十年来,他为曹操看家护院,出谋划策,尽心尽力,最后,却神秘地死去。荀彧的死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说法,那么到底荀彧是怎么死的?他的死与曹操有关系吗?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进退失据。 在上期节目中,易中天先生讲到,曹操在政治上步步为营,得寸进尺,攫取了当时帝国的最高权力,获得了仅次于皇帝的最高地位。而且由于他大转载 2006-12-02 01:56:00 · 1927 阅读 · 0 评论 -
23 中流砥柱
经过鲁肃和诸葛亮的劝说,孙权审时度势,反复掂量,决定联合刘备对抗曹操。但是,进行这样一场风险很大的战争,不能不探讨军事上的可能性。那么,是谁为孙权做了可行性分析?孙权最后又是怎样决策和部署的呢?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中流砥柱。建安十三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进而想统一全国,便挥师南下,直逼荆州。结果是刘表病故,刘琮投降,刘备逃窜,败于当阳。志得意满的曹操决定顺江东下,消灭刘备,威逼东吴转载 2006-12-02 01:43:00 · 1476 阅读 · 0 评论 -
22 力挽狂澜
诸葛亮说服孙权联刘抗曹,无疑是他外交活动中精彩的一笔。而孙权最后做出决定,还是他的根本利益所使,作为刘备集团的代言人,诸葛亮显然不可能代表孙权集团的利益。那么,是谁从根本利益的角度为孙权进行分析,从而使孙权下定了决心联合刘备呢?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力挽狂澜。诸葛亮出使东吴,充分地展示了自己杰出的外交才能;孙权审时度势,决定联刘抗曹。然而孙权原本是十分犹豫的,因为他降曹不是,联刘不是,转载 2006-12-02 01:40:00 · 1330 阅读 · 0 评论 -
易中天品汉代风云人物07:韩信功过之谜
韩信功过之谜内容简介: 韩信出身贫穷,但是胸怀大志。他等到了一个时机,就是秦末的乱世。他也等到了一个伯乐,就是萧何,在萧何的推荐下,他被刘邦重用,他和刘邦有一次谈话,对时势有出色的分析,这确实表现了韩信的雄才大略、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但是,战争是一种需要实际操作的事情,是要实践来检验来证明的。那么韩信到底能不能打仗?能不能够帮助刘邦夺取天下?这还需要考验。因此我们也需要弄清楚,韩信究竟有转载 2007-05-14 12:50:00 · 1689 阅读 · 0 评论 -
易中天品汉代风云人物12:刘邦对手之谜
刘邦对手之谜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英豪纷纷起兵抗秦。刘邦48岁起兵,56岁称帝,八年的时间,就成了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虽然后世对刘邦的出身做了诸多的神化,比如说刘邦是真龙天子下凡,身上有72个神奇黑痣,等等,但是这些都不能掩盖他的平民出身。根据《史记》记载刘邦小时候连名字都没有,他没有读过书,只喜欢酒和女人。那么刘邦是如何从这样的一个平民出身,在短短的八年时间内成为一转载 2007-05-14 13:13:00 · 1452 阅读 · 0 评论 -
易中天:《帝国的终结》片断 01
《帝国的终结》片断 01集权是一种必然 过去人类社会的全部政治制度史,就是人们凭借和依仗某种力量来支配资源和分配财富的历史,也是人类转换凭借依仗力量、调整支配分配方案的历史。实际上,对于如何支配资源、分配财富,人类进行了各种尝试,探索了许多方案。比方说,根据武力的强弱、资金的多少,或者权力的大小,来决定相互的关系和各自的配额。这就形成了三种社会类型,即武力社会、财力社会和权力社会。部落是比转载 2007-11-17 12:56:00 · 1647 阅读 · 0 评论 -
易中天:《帝国的终结》片断 02
王朝的气数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到公元1911年清朝廷交出政权,二千一百年间,中华大地上建立了大大小小数十个王朝。这些王朝,大体上都实行了中央集权的帝国制度。那么,它们的命运如何呢?或者说,帝国的历史如何呢? 让我们做一个回顾。 如果以所谓“五代十国”为界,帝国的历史可以分为上下两段。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齐,到公元907年朱全忠(又叫朱温、朱晃)灭唐,共1128年,是为转载 2007-11-17 12:57:00 · 1185 阅读 · 0 评论 -
易中天
易中天 目录·人物简介·人物评价·幽默语录·产生影响 人物简介 易中天,湖南人,1947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转载 2008-01-27 15:21:00 · 1785 阅读 · 0 评论 -
易中天品汉代风云人物06:韩信身世之谜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也是第一个被杀的功臣,那么韩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出身呢?《史记》为韩信做过一个传叫《淮阴侯列传》,列传一开头就说,“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好带刀剑。”这些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些信息,第一:韩信曾经是布衣,什么叫布衣呢?就是没有官职的人,有官职的人可以穿锦,而没有官职的人只能穿布,但是请大家注意,可不是现在的纯棉,因为那个时候咱们中国还没棉花,这个转载 2007-05-14 12:47:00 · 1731 阅读 · 0 评论 -
易中天品汉代风云人物04:窦婴与外戚
第四讲:窦婴与外戚 窦婴之死是武帝时期的一个大案。此案起因甚微——灌夫闹酒,后果却很严重:灌夫族灭,窦婴弃市,田发神经病死。此案的一大疑点,是所谓“先帝遗诏”——窦婴以矫诏罪被判处死刑。所谓“先帝遗诏”只有九个字:“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然而汉景帝对窦婴的评价并不高,何以给予他这样的重托呢? 事实上,无论如何,窦婴非死不可。为什么?因为他是外戚集团的代表人物。 窦婴的死是西汉初年的转载 2007-05-14 12:41:00 · 2327 阅读 · 0 评论 -
易中天品汉代风云人物08:韩信成败之谜
第八讲 韩信成败之谜 刘邦知人善任,韩信才华横溢,君臣携手打败项羽,创立了大汉王朝。韩信因为功高盖世,先被封为齐王,后被封为楚王,春风得意,衣锦还乡;回乡后,韩信找到了当年使他蒙受胯下之辱的市井无赖…… 但刘邦和韩信的“蜜月期”很快就结束了。不久以后,刘邦便不断地打压、挤兑韩信,直至把他逼上绝路。面对刘邦的软硬兼施,韩信是步步败退,并在关键时刻犯了关键错误。转载 2007-05-14 12:55:00 · 2225 阅读 · 0 评论 -
易中天品汉代风云人物03:袁盎与士
第三讲:袁盎与士 袁盎和晁错确实搞不来,但袁盎不是小人,按当时的标准看,他的道德品质不亚于晁错。司马迁为袁盎和晁错作传,说袁盎的道德品质是宅心仁厚、慷慨仗义、聪明睿智、老成谋国,堪称“无双国士”。所以,袁盎传记的篇幅还要多于晁错。袁盎兼有国士和侠士之风,然而,这样一个“仁心为质,引义慷慨”的人,“好声矜贤,竟以名败”。他正直无私,却被称为小人;他忠心耿耿,却惨遭横死。那么,袁盎究竟是个怎样转载 2007-05-14 12:39:00 · 2099 阅读 · 0 评论 -
易中天品汉代风云人物10:刘邦胜利之谜
刘邦胜利之谜 内容简介: 公元前207年十月,刘邦大破秦军,驻军霸上。这时赵高已经谋杀了秦二世,立子婴为帝。但是面对全国形势,子婴不敢称帝,改称秦王。刘邦打下关中后,秦王子婴系颈以组,表示打算自杀,白车素马,降于轵道之旁。胜利对于刘邦是一个考验。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刘邦原本是一个“好酒及色”的人。进入秦皇宫,居然“秋毫无犯”。非但如此,他还做了三件大得人心的事。一是转载 2007-05-14 13:02:00 · 2832 阅读 · 0 评论 -
易中天品汉代风云人物09:刘邦崛起之谜
第九讲 刘邦崛起之谜 我们今天继续讲汉代风云人物,说到汉代风云人物不能不说刘邦,因为刘邦是汉代风云人物的一号人物,NO.1。刘邦是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史称汉高祖,也叫汉高帝,或者也叫高皇帝,刘邦他想过当皇帝吗?结论是没有。刘邦从来就没有想到过自己会当皇帝,他也不会当皇帝。汉五年二月,刘邦即皇帝位,他即位的地方在定陶,定陶就是现在的山东省定陶县,这是个风水宝地,传说尧帝当年居住转载 2007-05-14 12:57:00 · 3090 阅读 · 0 评论 -
易中天品汉代风云人物02: 冤死的晁错(下)
第二讲 冤死的晁错(下) 晁错是一个有学问的人、有才华的人、有思想的人,但不等于他就是一个适合搞政治的人。为什么呢?他性格有问题。晁错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恃宠骄人,气死了丞相申屠嘉,得罪了一大批正人君子。 他为人“峭直刻深”,咄咄逼人,逮住了理就不依不饶。他头脑中只有“该不该做”,不考虑“能不能做”,以及是“现在就做”,还是“将来再做”。这些性格特征就注定其很难完成特殊的历史使命。转载 2007-05-14 12:37:00 · 2478 阅读 · 0 评论 -
易中天品汉代风云人物01: 冤死的晁错(上)
大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王朝。因为在它之前的秦朝,持续的时间很短,而汉王朝强大,持久,影响深远。比方说,我们现在称汉人、汉族,我们说的是汉语,都是以这个王朝为标记的。这个王朝前后持续了四百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王朝。当然由于王莽篡汉,这个王朝被一分为二,分为前半段和后半段,历史上称为前汉和后汉,又叫西汉和东汉。那么,在汉王朝的四百多年中,应该说最精彩的是在西转载 2007-05-14 12:30:00 · 2553 阅读 · 0 评论 -
21 临危受命
这是诸葛亮的一次重要使命,它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刘备集团的生死存亡。 这也是对诸葛亮外交才能的大考验,它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诸葛亮在刘备集团的地位和价值。 诸葛亮如何说服孙权联合刘备对抗曹操?他是怎样说动孙权的?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临危受命。 建安十三年八月,曹操率兵南下讨伐荆州,而荆州的刘表恰恰在此时病逝,天下形势发生突变。鲁肃设计的孙权、刘表、曹操三分天下的局势已转载 2006-12-02 01:39:00 · 1264 阅读 · 0 评论 -
18 江东基业
鲁肃和诸葛亮英雄所见略同,都主张“先三分后一统”,也都把占领荆州看做实现其集团霸业和帝业的第一步。然而,当孙权羽翼丰满以后准备实施这个计划时,却遭到江东老臣张昭的反对。张昭为什么反对孙权进攻荆州呢?孙权最终又是如何决策的呢?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江东基业。 诸葛亮的《隆中对》称孙吴集团“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鲁肃版的《隆中对》则更认为他们可以“建号帝王以图天下”。事实上,以孙转载 2006-12-02 01:35:00 · 1996 阅读 · 0 评论 -
17 隆中对策
上一集讲到,刘备思贤若渴,真诚地来请诸葛亮,于是三顾茅庐成为一段千古佳话,而他们在草庐中的对话,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隆中对》。从古至今,学者们大多对《隆中对》中的精辟见解表示非常推崇。可有人说,“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写给刘备的一封求职书,未免有纸上谈兵的嫌疑。那么诸葛亮究竟想在“隆中对”中表达什么呢? “隆中对”打动刘备的究竟是哪一点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分析隆中对策的奥妙之转载 2006-12-02 01:33:00 · 882 阅读 · 0 评论 -
09 一决雌雄
从公元190年到公元200年,经过近十年的诸侯混战,形成了势力最强的两大集团,这就是曹操集团和袁绍集团。袁绍获得了翼州、青州、并州、幽州四州的土地,雄居北方;曹操的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州、豫州、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的大部分地区,与袁绍形成了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此时,杨奉已灭,吕布已亡,袁术已死,张绣已降,孙策据守江东,刘表中立观望,局势变得十分明朗,那就是袁绍和曹操两雄不并立,必须转载 2006-12-02 01:19:00 · 756 阅读 · 0 评论 -
07 深谋远虑
在上一集我们讲了当时的乱世枭雄们对待皇帝的三种态度和做法,第一种是董卓的,叫做废立,就是把现任皇帝废掉然后再立一个皇帝;第二种是袁绍的,叫另立,就是在现任皇帝之外他另外再立一个皇帝,当然这个没有得逞,未遂;第三种是袁术的做法,叫自立,自己当皇帝,失败了,那么这三种态度和做法他们共同的问题是成本高、风险大、效益低。相比较而言曹操就高明多了,曹操他不换皇帝,他利用这个现成的皇帝,而且把这个皇帝客客气气转载 2006-12-02 01:14:00 · 821 阅读 · 0 评论 -
05 何去何从
我们知道曹操再一次被朝廷招回来的时候,灵帝已经死了。灵帝死了以后,朝局大乱,董卓入京把持了朝政。董卓入京以后他也很明白一个道理,他自己带来的西北军,那是一群土匪,搞破坏可以,搞建设是不行的。要搞建设,要得天下,还得依靠东汉王朝原来的那些官员和将领。于是董卓他也拉拢人才,集中就包括曹操,董卓任命曹操为骁骑校尉。这个时候曹操的政治远见、政治敏锐和政治眼光就表现出来了,曹操一眼就看穿了,追随董卓的结果只转载 2006-12-02 01:09:00 · 970 阅读 · 0 评论 -
04 能臣之路
在上一集我们讲到当时的最有名的人物鉴赏家和品评家许劭,对曹操又一个评价,就说你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话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处在治世就是能臣,处在乱世就是奸雄;第二种解释,你治理天下就是能臣,扰乱天下就是奸雄。那么曹操到底是做能臣还是做奸雄呢?其实曹操原本是想做能臣的。 公元174年,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担任郎官。孝就是孝子,廉就是廉士,一个人如果被举为孝廉,那么他就有了做官的资转载 2006-12-02 01:08:00 · 2258 阅读 · 0 评论 -
03 奸雄之谜
在上一集我们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曹操是可爱的奸雄,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先来说“奸雄”,再来看“可爱”。 什么叫奸雄?“奸雄”这个概念包括了两个内容,就是奸和雄,只有那些又奸又雄的人才能够叫做英雄。比如像明朝的奸臣严嵩,鬼鬼祟祟,偷偷摸摸,使用的是阴柔手段,奸而不雄,这个只能叫奸贼;如果像东汉末年的董桌那样,横行霸道,专横跋扈,雄而不奸,使用的是暴力手段,那只能叫枭雄。枭雄就是强硬而又有野心的人转载 2006-12-02 01:05:00 · 711 阅读 · 0 评论 -
29 命案真相
不知道为什么这篇文章发表的时候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文章中出现禁止的词语,系统不予接受。”不知道怎么解决?:(请大侠指点!andylin转载 2006-12-02 02:18:00 · 1431 阅读 · 1 评论 -
24 赤壁疑云
经过鲁肃、周瑜和诸葛亮的劝说,孙权审时度势,最终决定联合刘备、对抗曹操,赤壁之战由此发生。然而,历史上对于这场战争的记载却是疑云重重,历史学家的看法也众说纷纭,有人甚至认为那不过是一次普普通通的遭遇战。那么赤壁之战的真相究竟如何?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赤壁疑云。 赤壁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例,《三国演义》更是花了八回篇幅浓墨重彩加以描述战争过程,其中的“舌转载 2006-12-02 01:44:00 · 4806 阅读 · 0 评论 -
16 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然而这又是一段被演义笼罩的历史。在《三国志》里,有关“三顾茅庐”的记载只有五个字,更有史书记载,是诸葛亮毛遂自荐,而不是刘备三顾茅庐。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三顾茅庐”的故事为什么会一再传唱?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是诸葛亮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诸葛亮由此成为刘备一生中最重要的谋士。这一段故事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罗贯转载 2006-12-02 01:32:00 · 2324 阅读 · 0 评论 -
14 天生奇才
公元207年,一直不走运的刘备终于从隆中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出山后帮助刘备取得了用武之地,刘备不但有了自己的地盘,而且地盘还越来越大,最后和曹操、孙权形成了三国鼎足而立的局面。而曹操集团却开始走下坡路,这个一个人的去世有关。诸葛亮出山后,刘备的力量变得强大起来,这不难理解,但为什么曹操集团中一个人的英年早逝竟然会使曹、刘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的变化,使曹操实现统一中国的理想变得困难起来?这个人是谁转载 2006-12-02 01:28:00 · 2541 阅读 · 0 评论 -
12 天下归心
曹操会用人,这在历史上几乎是公认的,他可以说是深知“用人之机”。但问题并不在于他做了什么,而是怎样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术”,而是“道”。那么曹操用人之道的“道”究竟是什么呢?他又为什么能够掌握这个“道”呢?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天下归心》。 在上一集讲到,袁绍与曹操的人才之争中有很多人离开袁绍投奔曹操,其中有一位关键人物——谋士郭嘉。郭嘉从小胸怀大志,在二十岁时就转载 2006-12-02 01:24:00 · 1119 阅读 · 0 评论 -
15 慧眼所见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最受世人赞誉,也最具传奇色彩的重要历史人物,他几乎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偶像。建安十二年,二十六的诸葛亮结束了他多年的隐居生活,走出了山林。正如刘备是一个谜,诸葛亮也是一个谜。他似乎是上天专为刘备准备的人才,他也似乎一直在等待刘备的召唤,在众多的可供投靠报效的人群之中,诸葛亮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刘备,这是古往今来很多人不能理解的一个问题。诸葛亮为什么会对刘备转载 2006-12-02 01:29:00 · 2459 阅读 · 0 评论 -
11 海纳百川
曹操很早就意识到,要想成就一番霸业,人才是关键,所以曹操曾连续三次颁布求贤令,提出了“唯才是举”的口号,这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几乎颠覆了当时人们传统用人观。那么,我们该怎样理解曹操的“唯才是举”呢?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海纳百川》。 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对于曹操来说是一次真正确立霸主地位的战役,而对于袁绍来说,却是至死难忘的成败转折点。经此一战,袁绍拱手让出了北方霸权,这位曾经横扫转载 2006-12-02 01:23:00 · 954 阅读 ·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