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之美学习笔记四十五 44 | 微软、谷歌、阿里巴巴等大厂是怎样应用软件工程的?

本文深入探讨了谷歌、Facebook、亚马逊等大厂的软件工程文化,包括开发模式、团队构成、DevOps文化、自动化测试、迭代流程及发布监控流程。揭示了不同公司的独特管理理念及其对软件开发的影响。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软件工作之美》材料地址: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100716

公司文化和软件开发模式

谷歌:谷歌崇尚工程师文化,Google 的工程师做项目就会不紧不慢,质量优先,有统一的代码规范,严格的代码审查和严谨的自动化测试。还会频繁地重写系统
Facebook:Facebook 有一种黑客精神,“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

软件项目开发团队组成

  1. 软件开发团队规模小
    最著名的就是亚马逊的“两个披萨原则”,有助于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协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片来源:HOW YOUR STARTUP’S ORG CHART CHANGES YOUR PRODUCT
Conway’s Law:“The products software teams created reflected their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2. 没有专职测试
测试工作被自动化测试代替
3. 有很好的 DevOps 文化
各个工种之间紧密协作。
《孙宇聪:来自 Google 的 DevOps 理念及实践》
《阿里研究员毕玄谈应用运维体系的变迁,DevOPS 是大势所趋》

开发工具的使用

大厂都很重视工具的开发和使用,很多工具我们也能找到替代品,或者直接使用大厂提供的工具服务。

项目开发流程

  1. 迭代周期短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片来源:Chrome 发布周期
  2. 严格的开发流程
  • 要基于分支进行开发新功能或者修复 Bug;
  • 要遵守公司或者团队的代码规范;
  • 合并之前要有至少一个人 Review 通过;
  • 要写自动化测试代码,并且保证所有测试用例通过。
    谷歌 testing on toilet贴纸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片来源:Testing on the Toilet
  1. 严谨的测试流程
    以谷歌的 Chrome 浏览器为例,除了自动化测试以外
  • 金丝雀版本(Canary Channel)
  • 开发版本(Dev Channel)
  • 测试版本(Test Channel)
  • Beta 版本或发布版本(The Beta Channel or release Channel)
    Windows 10 的发布流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片来源:微软邹欣:Hit refresh 背后的软件工程革新
  1. 完善的发布和监控流程
  2. 事后总结,不断改进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片来源:微软邹欣:Hit refresh 背后的软件工程革新

参考阅读

精选留言

kirogiyi
软件工程方式的使用,或多或少会受到最高领导层管理理念的影响,这从各大公司的组织架构图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比如:Amzon的组织架构图,领导力准则得以全面体现,精确而清晰;Facebook的组织架构图,更利于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响应,管理方式相对其他公司更加扁平;Google的组织架构图,上层倾向于层级管理,下层倾向于扁平管理,适合于公司指令的上传下达,也适合于不同层级之间的工程师进行沟通交流进步成长。

如果领导层倾向于规范化流程化,那么采用Amazon的开发方式,明确的分工,明确的目标,这使得贝佐斯的领导力、执行力、远见力得以全面实施。

如果领导层倾向于激进和冒险,那么采用Facebook的开发方式,只要你够积极,不断创新,即使犯错也是一种进步,不得不说这种方式在小公司开发团队中实施起来更可行,毕竟小公司需要快速响应,快速迭代,快速决策,不可预料的事情比较多。

如果领导层倾向于人性的发挥,那么采用Google的开发方式(个人认为适合资金比较雄厚的公司),它能让工程师在舒适的环境中充分发挥所长,并去尝试开拓自己感兴趣的新的技术领域,各自都对自己的领域精雕细琢,质量无形中就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保证。

内容概要:本文深入探讨了Kotlin语言在函数式编程和跨平台开发方面的特性和优势,结合详细的代码案例,展示了Kotlin的核心技巧和应用场景。文章首先介绍了高阶函数和Lambda表达式的使用,解释了它们如何简化集合操作和回调函数处理。接着,详细讲解了Kotlin Multiplatform(KMP)的实现方式,包括共享模块的创建和平台特定模块的配置,展示了如何通过共享业务逻辑代码提高开发效率。最后,文章总结了Kotlin在Android开发、跨平台移动开发、后端开发和Web开发中的应用场景,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指出Kotlin将继续在函数式编程和跨平台开发领域不断完善和发展。; 适合人群:对函数式编程和跨平台开发感兴趣的开发者,尤其是有一定编程基础的Kotlin初学者和中级开发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理解Kotlin中高阶函数和Lambda表达式的使用方法及其在实际开发中的应用场景;②掌握Kotlin Multiplatform的实现方式,能够在多个平台上共享业务逻辑代码,提高开发效率;③了解Kotlin在不同开发领域的应用场景,为选择合适的技术栈提供参考。; 其他说明:本文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还结合了大量代码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实践Kotlin的函数式编程特性和跨平台开发能力。建议读者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实践代码案例,以加深理解和掌握。
内容概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利用历史速度命令(HVC)增强仿射编队机动控制性能的方法。论文提出了HVC在仿射编队控制中的潜在价值,通过全面评估HVC对系统的影响,提出了易于测试的稳定性条件,并给出了延迟参数与跟踪误差关系的显式不等式。研究为两轮差动机器人(TWDRs)群提供了系统的协调编队机动控制方案,并通过9台TWDRs的仿真和实验验证了稳定性和综合性能改进。此外,文中还提供了详细的Python代码实现,涵盖仿射编队控制类、HVC增强、稳定性条件检查以及仿真实验。代码不仅实现了论文的核心思想,还扩展了邻居历史信息利用、动态拓扑优化和自适应控制等性能提升策略,更全面地反映了群体智能协作和性能优化思想。 适用人群:具备一定编程基础,对群体智能、机器人编队控制、时滞系统稳定性分析感兴趣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理解HVC在仿射编队控制中的应用及其对系统性能的提升;②掌握仿射编队控制的具体实现方法,包括控制器设计、稳定性分析和仿真实验;③学习如何通过引入历史信息(如HVC)来优化群体智能系统的性能;④探索中性型时滞系统的稳定性条件及其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 其他说明:此资源不仅提供了理论分析,还包括完整的Python代码实现,帮助读者从理论到实践全面掌握仿射编队控制技术。代码结构清晰,涵盖了从初始化配置、控制律设计到性能评估的各个环节,并提供了丰富的可视化工具,便于理解和分析系统性能。通过阅读和实践,读者可以深入了解HVC增强仿射编队控制的工作原理及其实际应用效果。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