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zip [-cdtv#] 档名 压缩解压缩.gz文件
选项与参数:
-c :将压缩的数据输出到萤幕上,可透过数据流重导向来处理;
-d :解压缩的参数;
-t :可以用来检验一个压缩档的一致性~看看文件有无错误;
-v :可以显示出原文件/压缩文件的压缩比等资讯;
-# :压缩等级, -1 最快,但是压缩比最差、 -9 最慢,但是压缩比最好!默认是 -6
bzip2 [-cdkzv#] 档名 压缩解压缩.bz2
选项与参数:
-c :将压缩的过程产生的数据输出到萤幕上!
-d :解压缩的参数
-k :保留原始文件,而不会删除原始的文件喔!
-z :压缩的参数
-v :可以显示出原文件/压缩文件的压缩比等资讯;
-# :与 gzip 同样的,都是在计算压缩比的参数, -9 最佳, -1 最快!
tar [-j|-z] [cv] [-f 创建的档名] filename 打包与压缩
tar [-j|-z] [tv] [-f 创建的档名] 察看档名
tar [-j|-z] [xv] [-f 创建的档名] [-C 目录] 解压缩
选项与参数:
-c :创建打包文件,可搭配 -v 来察看过程中被打包的档名(filename)
-t :察看打包文件的内容含有哪些档名,重点在察看『档名』就是了;
-x :解打包或解压缩的功能,可以搭配 -C (大写) 在特定目录解开
特别留意的是, -c, -t, -x 不可同时出现在一串命令列中。
-j :透过 bzip2 的支持进行压缩/解压缩:此时档名最好为 *.tar.bz2
-z :透过 gzip 的支持进行压缩/解压缩:此时档名最好为 *.tar.gz
-v :在压缩/解压缩的过程中,将正在处理的档名显示出来!
-f filename: -f 后面要立刻接要被处理的档名!建议 -f 单独写一个选项罗!
-C 目录 :这个选项用在解压缩,若要在特定目录解压缩,可以使用这个选项。
其他后续练习会使用到的选项介绍:
-p :保留备份数据的原本权限与属性,常用於备份(-c)重要的配置档
-P :保留绝对路径,亦即允许备份数据中含有根目录存在之意;
–exclude=FILE:在压缩的过程中,不要将 FILE 打包!
简单记忆:
压 缩: tar -jcv -f filename.tar.bz2 要被压缩的文件或目录名称
查 询: tar -jtv -f filename.tar.bz2
解压缩: tar -jxv -f filename.tar.bz2 -C 欲解压缩的目录
那个 filename.tar.bz2 是我们自己取的档名, tar 并不会主动的产生创建的档名喔!我们要自订啦! 所以扩展名就显的很重要了!如果不加 [-j|-z] 的话,档名最好取为 *.tar 即可。如果是 -j 选项,代表有bzip2 的支持,因此档名最好就取为 *.tar.bz2 ,因为 bzip2 会产生 .bz2 的扩展名之故! 至於如果是加上了 -z 的 gzip 的支持,那档名最好取为 *.tar.gz 喔!了解乎?
dump [-Suvj] [-level] [-f 备份档] 待备份数据 备份数据
dump -W
选项与参数:
-S :仅列出后面的待备份数据需要多少磁碟空间才能够备份完毕;
-u :将这次 dump 的时间记录到 /etc/dumpdates 文件中;
-v :将 dump 的文件过程显示出来;
-j :加入 bzip2 的支持!将数据进行压缩,默认 bzip2 压缩等级为 2
-level:就是我们谈到的等级,从 -0 ~ -9 共十个等级;
-f :有点类似 tar 啦!后面接产生的文件,亦可接例如 /dev/st0 装置档名等
-W :列出在 /etc/fstab 里面的具有 dump 配置的 partition 是否有备份过
note:如果待备份的数据只是目录,并非单一文件系统,那dump就有一些限制:
(1)所有的备份数据都必须要在该目录底下;
(2)且仅能使用 level 0,亦即仅支持完整备份而已;
(3)不支持 -u 选项,亦即无法创建 /etc/dumpdates 这个各别 level 备份的时间记录档;
restore -t [-f dumpfile] [-h] 用来察看 dump 档
restore -C [-f dumpfile] [-D 挂载点] 比较dump与实际文件
restore -i [-f dumpfile] 进入互动模式
restore -r [-f dumpfile] 还原整个文件系统
选项与参数:
相关的各种模式,各种模式无法混用喔!例如不可以写 -tC 啦!
-t :此模式用在察看 dump 起来的备份档中含有什么重要数据!类似 tar -t 功能;
-C :此模式可以将 dump 内的数据拿出来跟实际的文件系统做比较,
最终会列出『在 dump 文件内有记录的,且目前文件系统不一样』的文件;
-i :进入互动模式,可以仅还原部分文件,用在 dump 目录时的还原!
-r :将整个 filesystem 还原的一种模式,用在还原针对文件系统的 dump 备份;
其他较常用到的选项功能:
-h :察看完整备份数据中的 inode 与文件系统 label 等资讯
-f :后面就接你要处理的那个 dump 文件罗!
-D :与 -C 进行搭配,可以查出后面接的挂载点与 dump 内有不同的文件!
dd if=”input_file” of=”output_file” bs=”block_size” count=”number” 备份数据
选项与参数:
if :就是 input file 罗~也可以是装置喔!
of :就是 output file 喔~也可以是装置;
bs :规划的一个 block 的大小,若未指定则默认是 512 bytes(一个 sector 的大小)
count:多少个 bs 的意思。
echo $variable 读取变量
variable=sth 配置变量
unset viriable 取消配置变量
env 查看当前shell环境下所有环境变量
set 查看当前shell环境下所有变量
export virable 定义变量成为环境变量
| 管线命令,将内容分成一段一段分别查看(以下命令都加用在管线命令之后)
cut -d ‘分隔字符’ -f fields 用于有特定分隔字符
cut -c 字符区间 用于排列整齐的信息
选项与参数:(注意:这里都是以行为单位进行,每一行对应一行的输出)
-d :后面接分隔字符。与 -f 一起使用;
-f :依据 -d 的分隔字符将一段信息分割成为数段,用 -f 取出第几段的意思;
-c :以字符 (characters) 的单位取出固定字符区间;
范例一:将 PATH 变量取出,找出第三、五个路径。
echo $PATH | cut -d ‘:’ -f 3,5
范例二:将 export 输出的信息,取得第12-20的字符。
export | cut -c 12-20 (如果取12以后所有字符,则12-)
grep [-acinv] [–color=auto] ‘搜寻字符串’ filename 取出含所需信息的行
选项与参数:
-a :将 binary 文件以 text 文件的方式搜寻数据
-c :计算找到 ‘搜寻字符串’ 的次数
-i :忽略大小写的不同,所以大小写视为相同
-n :顺便输出行号
-v :反向选择,亦即显示出没有 ‘搜寻字符串’ 内容的那一行!
–color=auto :可以将找到的关键词部分加上颜色的显示喔!
sort [-fbMnrtuk] [file or stdin] 显示的结果排序
选项与参数:
-f :忽略大小写的差异,例如 A 与 a 视为编码相同;
-b :忽略最前面的空格符部分;
-M :以月份的名字来排序,例如 JAN, DEC 等等的排序方法;
-n :使用『纯数字』进行排序(默认是以文字型态来排序的);
-r :反向排序;
-u :就是 uniq ,相同的数据中,仅出现一行代表;
-t :分隔符,默认是用 [tab] 键来分隔;
-k :以那个区间 (field) 来进行排序的意思
uniq [-ic] 显示的重复内容合并
选项与参数:
-i :忽略大小写字符的不同;
-c :进行计数
wc [-lwm] 列出显示的内容多少行、多少字、多少字符
选项与参数:
-l :仅列出行;
-w :仅列出多少字(英文单字);
-m :多少字符;
tee [-a] file 将输出到屏幕的信息存一份到file文件
选项与参数:
-a :以累加 (append) 的方式,将数据加入 file 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