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lib中K-means流程

本文介绍了Apache Spark MLlib中的K均值聚类算法,包括算法的基本流程及实现方式。通过具体实例展示了如何使用Spark加载数据并训练K均值模型,评估模型性能,并展示聚类中心。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MLlib的聚类算法有K均值算法,LDA算法,二分K均值算法,高斯混合模型等等。以K均值为例。
MLlib中K-means流程如下:
第一步,选择K个点作为初始聚类中心。
第二步,计算其余所有点到聚类中心的距离,并把每个点划分到离它最近的聚类中心所在的聚类中去。在这里,衡量距离一般有多个函数可以选择,最常用的是欧几里得距离(EuclideanDistance),也叫欧式距离。公式如下:

其中C代表中心点,X代表任意一个非中心点。
第三步,重新计算每个聚类中所有点的平均值,并将其作为新的聚类中心点。
最后,重复(二),(三)步的过程,直至聚类中心不再发生改变,或者算法达到预定的迭代次数,又或聚类中心的改变小于预先设定的阀值。
算法的实现在初始聚类点的选择上。MLlib借鉴了一个叫K-means||的类K-means++实现。K-means++算法在初始点选择上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初始聚类中心点相互之间的距离应该尽可能的远。基本步骤如下:
第一步,从数据集X中随机选择一个点作为第一个初始点。
第二步,计算数据集中所有点与最新选择的中心点的距离D(x)。
第三步,选择下一个中心点,使得最大。
第四部,重复(二),(三)步过程,直到K个初始点选择完成。
其实现代码如下:
importorg.apache.spark.ml.clustering.KMeans
//Loadsdata.
valdataset=spark.read.format(“libsvm”).load(“data/mllib/sample_kmeans_data.txt”)
//Trainsak-meansmodel.
valkmeans=newKMeans().setK(2).setSeed(1L)
valmodel=kmeans.fit(dataset)//usefit()methodtoproduceatransformer

//EvaluateclusteringbycomputingWithinSetSumofSquaredErrors.
valWSSSE=model.computeCost(dataset)
println(s”WithinSetSumofSquaredErrors=$WSSSE”)
//Showstheresult.
println(“ClusterCenters:”)
model.clusterCenters.foreach(println)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