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宏观经济学时,老师布置了三个小组的作业,列出了一堆的名词,拷,好多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比如帕累托最优,分权激励,流动性过剩等等。
我选择了转型背景下的中国经济这个专题,因为我觉得东欧的转型到底怎么样我是一点概念都没有,它转的怎么样对我们来说应该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在准备这个课题的时候,找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看了八九篇,这些文章虽然支离破碎,但也读得津津有味,甚至边读边在纸上画里面的概念,居然画出一满张A4纸了。
现在作业时间快结束了,我在小组中虽没有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后可能也少有去读这方面的文章的大量时间了。那现在就小小地做一个总结。
先说总体的感觉:
1、宏观上的转型,我们每一个人都置身其中,但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像大河里飘动的一个小树叶一样。但看看这方面的文章后,就对整个大河的走向可以有一个模糊的认识。
2、宏观上的事情,总是刚刚了解一点点,那一点点东西就装满了整个脑子,就会感觉学到好多好多的知识,有些飘飘然,但实际上它们是空的,它们就那么一小点,它们也是不踏实的。
3、专家们对宏观问题的分析,总是一个从这个角度看,另一个从那个角度看,并没有存在着固定的视角和评判标准,他们得出的结论有时是两个极端,对错难以分清。
4、对于转型有从宪政体制来解释,有从产业道路解释,有从经济组织解释,有从政治进行解释,但好像大家都在自说自话,根本没有想象中的建立一个数学公式,考虑与经济相关的这种种变量,再推导出系数与等式。
5、说是宏观经济学,但是远不够宏观,经济数据的历史时间太短,难以找到参照和比较。比如,各种转型道路孰优孰劣,现在根本判断不出结果。
下面是我对我看过的转型资料,进行综合再加上个人理解后的看法:
1、转型及考量
经济在转型,转型就是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转型可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考量:政府的职能是不是弱化;企业是不是私有;交易是不是自由。
2、两条道路
转型目前可大致分为两条道路,一条是东欧采取的道路,可叫做激进式、华盛顿式。一条是中国采取的道路,可叫中国式、渐进式。
3、东欧道路
东欧的道路在三个方面是:
l 政府的职能是不是弱化:一下子全部放手,建立宪政国家。
l 企业是不是私有:国有企业通过证券发给每个公民。
l 交易是不是自由:放开价格,增加工资。
三个方面的问题是:
l 政府失去对经济的掌控,国家丧失一定的主权。
l 国有企业被低值贱卖。
l 交易市场混乱,物价体系剧烈波动。导致GNP急剧、持久地下降,并伴有特别高的通货膨胀和其它社会指标的严重恶化
4、中国道路
中国的道路在这三个方面是:
l 政府的职能是不是弱化:集权范围缩小。放权到地方,适当地有选择的弱化。价格放开、资源放开、财产保护、政治放开、分配放开、货易开放。避免了国际金融危机、维护了国家主权、保证了大型建设、维持了社会稳定。
l 企业是不是私有:保留国有经济的主体,发展民营经济,现各占50%左右。
l 交易是不是自由:各地方政府形成自由竞争。
三个方面的问题是:
l 地方政府急功近利,发展不可持续;监管体系不力。在一些公共品投入不足;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问题突出。各地区间差异过大,城乡差异大,贫富差异大。
l 国有企业有预算软约束,民营经济发展负担过重,银行体系有风险。
l 各地兴起地方保护主义,政府对一些行业限制进入,官商勾结形成一定的商业壁垒。
5、两条道路的当前比较
中国道路被外界注意并命名为“北京共识”,作为“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试验”的典范。
中国经济一枝独秀,79~06年GDP平均增长9.8%(如按PPPS方式计算这个数据应更大);贸易总量1.76万亿美元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中国整体经济实力占到世界第四位。
但是我觉得这除了转型道路的选择有关,同时也和一些刺激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关,比如说:“城市化(从11.3%到 44.99%)、工业化、全球化、市场化”这四驾马车。
我找到的一些资料对俄罗斯和东欧的转型大加批判:
休克疗法:1992年,全年的通胀率高达2510%。老百姓存款贬值所受到的损失超过5000亿卢布。俄罗斯人民的生活水平倒退了20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在居民的购买力极其有限、没有任何原始资本积累的背景下,强力推行私有化,结果是总价值超过2000亿美元的 500家国有大型企业仅以实际价格的3%被转归私有,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从前的政府、企业官员们利用私有化的天赐良机大发横财,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却变得一贫如洗。
1989年,苏联GDP是中国2倍多,俄罗斯10年后却只是中国的1/3。(同时,苏联GDP相当于俄罗斯的2倍。)
6、中国当前的问题
我觉得经济有两大问题:
1、缺乏后续动力:外向型经济对整体经济的拉动已到了难以为继的比例;资源的使用量到了难以为继的比例;投资的比例到了难以为继的比例;国际收支不平衡到了难以为继的比例;高能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到了难以为继的比例;
2、稳定:失业率高、基尼系数大、公共产品问题恶化、分配结构体系不合理、一小部分人基于各种目的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
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韩康总结中国的转型有以下八大难道需要解决:
l 一是怎样认识和确定转型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这个基本特征能否涵盖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野?
l 二是转型国家的经济体制目标究竟是什么?
l 三是在体制转型过程中,政府的调控、国家经济部门在转型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l 四是在体制转型过程中,政府经济的战略目标和市场的商业化目标如何结合起来?
l 五是怎样解决体制转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过大和社会阶层的分化问题?如何使贫富分化可控?
l 六是怎样解决城乡二元化?
l 七是怎样在转型过程中构建民主法制体系?
l 八是怎样建立一个研究转型经济的理论框架?
但是有时我也会想到杨小凯所说的宪政改革等,从那个角度来看,中国经济越是现在发展的好,以后就越痛苦。
7、展望
中国经济有以上问题,但是也有很多的优势:
1、 我们有良好的公共投资。
2、 我们有良好微观基础。
3、 我们有取之不竭的人力资源。
4、 我们有超强超壮超有力量的政府。
所以,政府应该:
1、 推动充分就业,这是民生之本。
2、 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这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3、 推进实现负面外部效应得到有效控制。
4、 推进实现规避国家经济风险。我们要预防“经济滞胀”、警惕“发展陷阱”、避免“拉美模式”、理性看待“民主进程”、努力实现“和平崛起”。
我觉得转型的关键还是在政府,但转型的过程不能只靠政府,转型的结果还是要弱化政府功能。
我觉得从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经济从来就没像现在这样有活力有生机,无论是“同治中兴”还是民国的“黄金十年”还是前几个“五年计划”。
反倒是在一百多年的历史里,常有黑得暗无天日的日子,那样的日子我们都一步步走过来了并变得好一些了,那还有什么好怕的,那还有什么不能更好那么一点点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