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抗议企业招工时要求应届生有工作经验:
“诸葛亮出山前也没有带过兵啊,凭什么要求我有工作经验?”
条件语句:如果x被录用,那么x有工作经验
首先我们为企业的招工要求写个条件语句:如果x被录用,那么x有工作经验。
按照这位同学的个人资料来看,他代入x是不符合要求的,因为他没有工作经验,在条件语句中后件为假,由于我们承认企业的要求是真的,所以根据条件语句的真值要求,其前件也要是假的,即这位同学不会被录用。
把诸葛亮代入x,你最后会发现我们一开始所写的企业招工要求的命题语句是有问题的
该命题是企业的价值判断,而不是历史上某个人的事实判断
按照我们原先的条件语句,把诸葛亮代入后,把诸葛亮代入后,很明显诸葛亮被录取和诸葛亮没工作经验都是历史事实,这时我们只好说条件语句假了,因为我们的论域里包含所有求职者,对于所有求职者,如果他被录取,那么他有工作经验,这个语句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似乎会有事实判断,可是它仅仅就是个价值判断,这个语句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似乎会有事实判断,可是它仅仅就是个价值判断,很明显诸葛亮这个人代入真值函数输出了假,对应了假的时候企业的情感。而企业的意思是“我想要真的时候的感觉”。相似的,在伦理学的形式化过程中也有这种情况,有时候我们为一条道德命令写了条件语句或者其他什么的,结果当道德判断和事实判断混在一起时,就晕了。因为你无论如何都不可以说:“xxx以前也杀过人,为什么我不能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