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时间管理实践

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很多优秀的产品,正如张小龙说的一样,在极力通过人性的贪嗔痴来吸引沉溺用户。用户一不小心就会在这些产品上耗费掉大量时间,但用户从中获取的收益却远不如期望中的大。如何正确妥善使用这些互联网产品,值得每一个网迷深思。

说说我的经历和实践。

IM

大约两年前,我是 IM重度用户。天天开着阿里旺旺,加入了好多群,群里一有什么消息,能回复的总是迅速回复。当时用了一个软件统计,发现一天中,最少有3个小时是在用旺旺。这个统计着实吓了自己一跳,后来做了以下几项调整:

1、退出不必要的群。从30多个群,精简到10个左右。觉得对自己没有帮助的群,大胆退就好,不会有任何损失,唯一需要的是勇气和决断。当初退了一个群,还被领导找谈话,不过好在这位领导被我说服了。(现在想起来当初自己太嫩,更好的做法是,将这个群设置为不接受也不提醒就好。)

2、有些群实在不好退,或偶尔需要去放松下的,阿里旺旺有很贴心的设置:只接收不提醒。这样,主动权就掌握在你手上了。偶尔闷了,去聊聊天也不错。必要的感情疏通还是有益的。

3、只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群,比如与安全、稳定工作相关的,会保留提醒功能。这样,当有重大故障发生时,能及时获知并进行排查。

4、接下来就是:永远在线,但始终隐身。因为工作需要,开着阿里旺旺在很多时候还是有助于工作。采取隐身状态,能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真正紧急的事情,同事会打电话或人肉过来。旺旺上的消息,一般都可异步处理。隐身,可以集中时间处理,更有效。

5、另外,使用Mac旺旺,所有弹窗之类的提醒和广告等都可以被彻底过滤掉,永不受干扰。

总之,主动去用IM,而不要被IM用。QQ和Gtalk等等皆如此。微信也一样,张小龙的愿望很伟大:最好没有人去用微信。希望这个愿望能早日实现。

邮件

我钟爱 Web邮件系统,好几年前就没有用Outlook等客户端工具。一直用Gmail收发各种邮件,很喜欢Gmail默认推荐的使用习惯:

1、Inbox是收件箱。处理过的邮件,立刻删除或存档。这很有成就感,每次打开Gmail的任务就是,让Inbox变空。

2、对于重要的邮件,会加星一下。现在Gmail默认还有优先级功能,可以根据你的使用习惯,自动将部分邮件的优先级提高。当有大量新邮件时,处理起来非常方便。

3、不用任何 tag去管理。张小龙说,一个好的产品要避免让用户卷入管理。非常赞同。在 Gmail里,通过强大的搜索,tag和category都是浮云。4、后来由于公司制度,公司邮件采用 Outlook WebApp来管理。虽然远不如Gmail方便,但好在一天下来邮件不多,集中时间处理就好。还没遇到过必须要及时响应的邮件。

总之,主动去处理邮件,而不要被邮件处理。当然,这与工作性质相关。对我来说,对大部分程序员来说,我相信这能有效提高时间利用率。

微博

我曾经发过一条微博,说GFW干了件好事,那就是有效减少了很多网民泡Twitter的时间。当年发这条微博是一半玩笑一半认真。现在我几乎不上Twitter,可以说还真是GFW帮的忙。万事都有利有弊,没有绝对的好坏。

我现在基本只上新浪微博,看起来是个活跃份子,其实我在上面花的时间不多。按周算的话,平均一天不到半小时。主要方式如下:

1、把微博当媒体看。微博真心做到了,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这产品如果给诸葛亮知道,一定羡煞死了。有了微博,再也没上过门户网站(好像没有微博前,也不怎么上门户网站)。我只用Web版的微博,一是因为这样能有效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二是因为Web版本微博首页的右侧有一个热门话题。每天或每周瞄一眼,就知天下事了,对我来说,足够。

2、把微博当留言簿玩。微博的社交化,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可由自己加人的留言簿。新浪微博的分组是个好功能,我建了一个“熟人”组,里面只有自己觉得值得订阅的,现在才 21人。这样,一天的阅读量很小,经常没什么可读的。除了“熟人”组,还有一个更耗时间的是查看评论和转发。现在基本只看评论,不看转发。转发的好多内容和评论的重复,新浪微博怎么不做去重呢?

3、把微博当搜索用。最近几乎每天都会用微博搜索下seajs,看看有没有新讨论、新消息。真心希望微博能像Google一样,推出一个Alerts服务,有了新内容,给我发邮件就好了。

微博其他功能对我来说都是浮云,偶尔去转转,比如微刊,但更多是从产品分析的角度去看。

总之,还是那就话,主动去用微博,而不要被微博用。千万别信什么利用零碎时间的鬼话。凡是抢占用户零碎时间的产品都是流氓,用户够可怜的了。微博只是一副手套,用的时候带带就好。千万别把微博当飞机,把自己登陆进去,等坠机时想下来都难。

RSS

这个,放到现在,好像不用怎么去讨论了。前些年耗费了大量时间在GoogleReader上,甚至一日不上心都痒痒。现在随着博客的萎靡,RSS里的精品内容越来越少,没了欲望也就不会投入时间,不用担心。

和RSS类似,还有其他一些网站,比如豆瓣、知乎、Pinterest之类的。对我来说好像都没什么吸引力,豆瓣是买书时会去看下书评,知乎是邮件里有人邀请回答问题时,偶尔去一下。Pinterest等国外站点,更多是抱着研究产品的心态去的,好像没真正融入过,包括Facebook,感觉就是一个闲得蛋疼的网站。

忘了说微博的另一个功能,就是“收藏”。感觉这是新时代的RSS。在微博上,经常会看到一些很有价值的长文或视频等分享。这时我会用收藏功能收藏下,然后等到晚上和周末,集中一段时间来阅读。和当初阅读GoogleReader一样。

小结

貌似我是个保守派,最近升级 Mountain Lion,研究了半天Notifications Center,最后决定彻底将其禁用,右上角的图标也删掉。iPhone 的 Push功能,也被我关得一干二净。

很喜欢用 GoogleCalendar,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规划好当天要干的事。不过也从来不开提醒,有会议什么的,都是一早就默记于心,很少会忘记。

最后,想起 @Macji说的一句话:一旦你体味过投入式工作的乐趣,就不会迷恋社交化的快感。(大意如此,原话忘了)这句话我觉得说得非常好。曾经给自己总结过几点:

1、最好的阅读是产出。比如我现在写下这篇文字得到的乐趣和收获,远比在微博上看1000000条微博强。

2、最好的IM是邮件。一直不喜欢通过微博或 IM来讨论技术问题,更推荐通过邮件来交流。写邮件,可以让你的思路更清晰更完整,能让问题得到更有效的解决。

3、读好书甚过网络阅读。一本好书带给人的收获,经常远超大量网络阅读能带来的。

4、让信息找你。真正重要的信息,会主动到你这边。信息是会走路的,不用你自己的挖。不要担心错过什么信息。

5、互联网是工具。别投入情感,真的。互联网就是石头、剪刀、布。

6、读是为了写,学是为了用。写是广义的写:写博客、写代码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将阅读有效地变成产出。学是为了用,是因为任何学来的知识、感悟,如果不去用,不去实践,那就永远只会是感悟,永远不会真正流入你的内心、成为你的力量。

据说过了三十岁的人,得早睡早起才能工作最棒。晚安,各位朋友们。希望这篇文字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文已获 作者 授权转载。
1. 用户与权限管理模块 角色管理: 学生:查看实验室信息、预约设备、提交耗材申请、参与安全考核 教师:管理课题组预约、审批学生耗材申请、查看本课题组使用记录 管理员: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审核预约、耗材采购与分发、安全检查 用户操作: 登录认证:统一身份认证(对接学号 / 工号系统,模拟实现),支持密码重置 信息管理:学生 / 教师维护个人信息(联系方式、所属院系),管理员管理所有用户 权限控制:不同角色仅可见对应功能(如学生不可删除设备信息) 2.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模块 实验室信息管理: 基础信息:实验室编号、名称、位置、容纳人数、开放时间、负责人 功能分类:按学科(计算机实验室 / 电子实验室 / 化学实验室)标记,关联可开展实验类型 状态展示:实时显示当前使用人数、设备运行状态(正常 / 故障) 设备管理: 设备档案:名称、型号、规格、购置日期、单价、生产厂家、存放位置、责任人 全生命周期管理: 入库登记:管理员录入新设备信息,生成唯一资产编号 维护记录:记录维修、校准、保养信息(时间、内容、执行人) 报废处理:登记报废原因、时间,更新设备状态为 "已报废" 设备查询:支持按名称、型号、状态多条件检索,显示设备当前可用情况 3. 预约与使用模块 预约管理: 预约规则:学生可预约未来 7 天内的设备 / 实验室,单次最长 4 小时(可设置) 预约流程:选择实验室→选择设备→选择时间段→提交申请(需填写实验目的) 审核机制:普通实验自动通过,高危实验(如化学实验)需教师审核 使用记录: 签到 / 签退:到达实验室后扫码签到,离开时签退,系统自动记录实际使用时长 使用登记:填写实验内容、设备运行情况(正常 / 异常),异常情况需详细描述 违规管理:迟到 15 分钟自动取消预约,多次违规限制预约权限 4. 耗材与安全管理模块 耗材管理: 耗材档案:名称、规格、数量、存放位置、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