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像1999年那样狂欢
尼采曾在精神错乱前写道:“个人发生精神错乱很少见,但对群体、政党、国家、时代而言,精神错乱却很普通。”20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热潮,那时候的人们完全的沉浸在网络的世界里,将全球化发展抛到了九霄云外。1995年8月份公司还没有赢利的时候,网景就首次公开募股。在5个月内,网景股票从每股28美元猛升至每股174美元。其他的科技公司也是前景一片繁荣。1996年4月雅虎公司刚上市就估值8.48亿美元。亚马逊紧接着也在1997年5月以4.38亿美元的估值上市。在1998年春天,每家公司的股价都翻了两番。显然,市场已经陷入了疯狂。
1997年7月东亚金融危机爆发,裙带资本主义和巨额外债使泰国、印尼、韩国的经济一落千丈。1998年8月卢布危机爆发,俄罗斯陷入财政赤字、货币贬值,负债累累。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在仅仅几天内猛跌10%还多。
人们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卢布危机引发的一系列反应,击垮了美国高杠杆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1998年9月开始的短命热潮,其背景就是这样一个溃败无序的世界。旧经济无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如果想要未来更好,就一定要找到行得通的方法,而且要处处行得通。间接证据显示,互联网新经济是唯一可以前进的道路。
互联网热潮虽然热却很短暂,这是一场硅谷淘金热:每周都有数十个新企业竞相举办豪华开业party。大批的人放弃了收入不菲的工作,去开办公司,或者进入初创公司上班。每个人都知道热潮无法持久,那时候最“成功”的公司好像拥有一种反商业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公司虽然在发展,却一直在亏损。2002年纳斯达克的崩溃宣告了这个时代的结束。
每个人开始用不确定的眼光去看待未来,任何提出的年度计划而非季度计划的人都应该被当作极端分子避之而唯恐不及。全球化替代科技成为了未来的希望。
经验教训
遭遇硅谷之劫的企业家们从中学到了四点经验,这些经验直到今天仍然主导商业思想:
- 循序渐进
- 保持精简和灵活性
- 在改进中竞争
- 专注于产品而非营销
- 大胆尝试胜过平庸保守
- 坏计划也好过没计划
- 竞争性市场很难赚钱
- 营销和产品同样重要
确实科技中存在泡沫现象。90年代后期人们狂妄自大,相信自己可以实现从0到1的跨越。结果只是少之又少,许多公司只是空谈而已。但是我们仍需要新科技,甚至可能需要像1999年的那种狂热去寻找新科技。想要建立新一代的企业,就要学会在潮流中不丢失自己的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