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PF基本概述:
//LS:链路状态信息
//LSDB:链路状态数据库
1.基本概念
① OSPF: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
② OSPF属于典型的链路状态路由协议
③ OSPF属于IGP内部网关协议之一
④ OSPF支持VLSM(可变长子网掩码)和路由汇总等
//版本:OSPFv2——IPv4 OSPFv3——IPv6
1.1 Router-ID
① 概念:Router-ID(路由器标识)用于OSPF域(Domin)中唯一的标识一台OSPF路由器。
//长度为32bit,用点分十进制表现
② 配置方式:手工配置、自动获取
手工配置更好
配置命令:Inter loopback 0 IP add 1.1.1.1 32
//Loopback:本地回环接口非常稳定,只有人为的进行关闭或删除才可以。
1.2 OSPF的三张表
① 邻居表:在激活OSPF接口后,该接口周期性发送和侦听Hello报文,将发现邻居的信息写入邻居表。
//Hello报文:发现邻居、邻居建立、邻居维护。
② LSDB(链路状态数据库):OSPF基于LSDB,运行SPF算法得到以自己为根的无环的最短路径树。
1.3 度量值
① OSPF度量值:机为cost(开销),cost越低,则路由越优。
//OSPF接口的cost可以修改
1.4 报文类型及结构
//OSPF基于IP,用IP封装
//OSPF组播地址:224.0.0.5 OSPF DR组播地址:224.0.0.6
① 报文类型及描述
Hello:发现邻居、建立邻居、维护邻居。
DD(数据库描述):LSDB中LSA头部数据。
LSR(链路状态请求):向OSPF邻居请求LSA。
LSU(链路状态更新):发送LSA(完整数据的LSA),LSA承载于LSU中进行泛洪。
LSAck(链路状态确认):设备收到LSU后,对接收的LSA进行确认。
1.5 邻接关系
定义:俩台路由器的LSDB同步完成后,便形成了对网络拓扑的一致认知,并开始独立计算路由。
1.6 网络类型
//OSPF接口的网络类型与该接口采用的数据链路层封装有关
① P2P
OSPF以HDLC封装,在P2P为接口上以组播方式发送报文。//缺省时,Hello间隔时间为10s。
② BMA(广播型多录访问类型):BMA/Broadcast支持广播的网络环境。//所有DR、BDR路由器仅与DR和BDR建立邻接关系。
例:俩台路由器在以太网接口上使用网线直接相连且运行OSPF时,路由器缺省时该接口的OSPF网络类型为Broadcast,因为以以太网为数据链路层的封装,不会为P2P。//缺省时,Hello间隔时间为10s。
③ NBMA:代表的有:帧中继、X.25
//不具广播能力,缺省时,Hello间隔时间为30s。
④ P2MP
在P2MA网络中无需选举DR、BDR且以组播方式发送Hello报文,单播发送其他报文。//缺省时,Hello间隔时间为30s。
1.7 DR、BDR
① DR:负责侦听网络中的拓扑变更信息并将变更信息通知给其他路由器。
② BDR:BDR会监控DR状态并在当前DR发生故障时接替它的工作。
//DR、BDR的选举是通过Hello来实现的,2-way状态后进行选举。
//DR和BDR是一个接口级别概念,某台路由器的某个接口在这个MA网络中是DR。
1.8 区域及多区域部署
非骨干区域必须和骨干区域直接相连
1.9 OSPF路由器的角色
① IR(内部路由器):直连接口在同一个区域中激活OSPF。
② ABR(区域边界路由器):ABR负责在区域间传递路由信息,必须与Area0和其他区域相连。
③ BR(骨干路由器):路由器的所有接口都接入Area0。
④ ASBR(AS边界路由器):将OSPF域外路由引入本域外部路由在整个OSPF域内传递。//AS(自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