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我们正在解决打鼹鼠游戏中的问题,使用二维树状数组来高效处理区域查询和单点更新。
问题描述:有一个n*n的网格(n<=1024),初始时每个网格的鼹鼠数量为0。游戏中有两种操作:
1. 在某个位置(x,y)出现k只鼹鼠(或者理解成在(x,y)位置增加k只鼹鼠)
2. 查询一个矩形区域内的鼹鼠总数
二维树状数组(也称为二叉索引树,Fenwick Tree)可以高效地支持二维数组的单点更新和区域求和(在O(log n * log n)时间内)。
根据引用[3]中的代码示例,我们可以总结二维树状数组的基本操作:
1. lowbit(x): 取x的最低位1所对应的值,即x & -x。
2. 更新操作(Modify): 在位置(i, j)增加delta时,我们需要更新树状数组C。更新时,从(i,j)开始,沿着行和列方向不断加上lowbit,直到边界,更新所有相关的C[x][y]。
3. 求和操作(Sum): 求从(1,1)到(i,j)的矩形区域和。通过从(i,j)开始,沿着行和列方向不断减去lowbit,直到0,累加所有相关的C[x][y]。
注意:题目中网格坐标从(0,0)到(n-1,n-1),但树状数组通常从1开始索引。因此,我们在处理输入坐标时,需要将其加1(即转换为1-based index)。
根据引用[2](vijos-1512)的描述,输入格式如下:
第一行:一个整数n,表示正方形区域的大小。
接下来若干行,每行有以下两种格式:
格式1: "1 x y k",表示在坐标(x,y)处增加了k只鼹鼠(注意:题目中坐标是整点,且范围在[0, n-1])。
格式2: "2 x1 y1 x2 y2",表示查询矩形区域[x1,y1]到[x2,y2]内的鼹鼠总数。
输入以一行0结束。
使用二维树状数组解决该问题的步骤:
1. 初始化一个二维树状数组(大小为n+1 * n+1,初始全0)。
2. 读取操作:
如果操作类型为1:在(x,y)处增加k,则调用update(x+1, y+1, k)(因为树状数组下标从1开始)。
如果操作类型为2:查询矩形区域(x1,y1)到(x2,y2)的鼹鼠总数,则利用二维前缀和的思想:
区域和 = sum(x2+1, y2+1) - sum(x1, y2+1) - sum(x2+1, y1) + sum(x1, y1)
(注意:由于树状数组的sum函数计算的是从(1,1)到(i,j)的和,而我们的坐标已经加1,所以原坐标(x,y)在树状数组中的位置是(x+1,y+1))
因此,实际计算:
ans = sum(x2+1, y2+1) - sum(x1, y2+1) - sum(x2+1, y1+1) + sum(x1, y1+1) ??? 这里需要调整
但是,注意:我们转换后,原坐标(x,y)对应树状数组中的(x+1,y+1)。那么矩形区域[x1, x2]和[y1, y2](原坐标)在树状数组中的区域为[x1+1, x2+1]和[y1+1, y2+1]。
根据二维前缀和,我们要计算的是:
S = sum(x2+1, y2+1) - sum(x1, y2+1) - sum(x2+1, y1) + sum(x1, y1)
这里,sum(i,j)表示树状数组中(1,1)到(i,j)的和。
因此,我们定义:
int query(int x, int y) // 返回(1,1)到(x,y)的和
那么矩形区域[x1, y1]到[x2, y2](原坐标)的和为:
ans = query(x2+1, y2+1) - query(x1, y2+1) - query(x2+1, y1) + query(x1, y1)
但是注意:原坐标中,x1,y1是包含在矩形内的,而树状数组的查询是包含端点的。所以这个公式正确。
然而,在输入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操作2的查询区域,其中x1,y1,x2,y2是原坐标(0-indexed),所以转换后:
x1' = x1 + 1, y1' = y1 + 1, x2' = x2 + 1, y2' = y2 + 1
然后计算:ans = query(x2', y2') - query(x1', y2') - query(x2', y1') + query(x1', y1') 这个公式不对,正确的应该是:
ans = query(x2', y2') - query(x1'-1, y2') - query(x2', y1'-1) + query(x1'-1, y1'-1)
实际上,二维前缀和的标准公式为:
S(x1,y1,x2,y2) = S(x2,y2) - S(x1-1,y2) - S(x2,y1-1) + S(x1-1,y1-1)
因此,在树状数组中,我们计算的是从(1,1)到某个点的和,所以:
ans = query(x2+1, y2+1) - query(x1, y2+1) - query(x2+1, y1) + query(x1, y1)
注意:这里x1,y1是原坐标,在树状数组中的位置是(x1+1,y1+1)?不对,我们转换后的坐标是(x+1,y+1)作为树状数组中的位置,那么:
原坐标(x,y)在树状数组中的位置是(x+1,y+1),所以原坐标的矩形区域[x1,x2]×[y1,y2]对应树状数组中的区域为[x1+1, y1+1]到[x2+1, y2+1]。
那么,我们要求这个区域的和,应该用:
ans = query(x2+1, y2+1) - query(x1, y2+1) - query(x2+1, y1) + query(x1, y1)
但是,注意:query(i,j)求的是树状数组中[1,1]到[i,j]的和。那么:
[x1+1, y1+1]到[x2+1, y2+1]的和 =
query(x2+1, y2+1)
- query(x1, y2+1) // 因为x1在树状数组中对应的是第x1行,但我们的矩形是从x1+1行开始的,所以减去[1,x1]行在[1,y2+1]的和
- query(x2+1, y1) // 减去[1,y1]列在[1,x2+1]行的和
+ query(x1, y1) // 因为减了两次[1,x1]行[1,y1]列,所以要加回来
所以公式正确。
因此,代码实现:
1. 定义二维数组tree(大小为(n+1)*(n+1)),初始化为0。
2. 实现lowbit函数:int lowbit(int x) { return x & -x; }
3. 更新函数:void update(int x, int y, int delta)
for (int i = x; i <= n; i += lowbit(i))
for (int j = y; j <= n; j += lowbit(j))
tree[i][j] += delta;
4. 查询函数:int query(int x, int y) // 查询(1,1)到(x,y)的和
int res = 0;
for (int i = x; i > 0; i -= lowbit(i))
for (int j = y; j > 0; j -= lowbit(j))
res += tree[i][j];
return res;
5. 对于操作1:读取x, y, k -> 调用update(x+1, y+1, k)
6. 对于操作2:读取x1,y1,x2,y2 ->
int total = query(x2+1, y2+1) - query(x1, y2+1) - query(x2+1, y1) + query(x1, y1);
// 注意:这里的x1,y1,x2,y2是原坐标(0-indexed)
注意:题目中n<=1024,所以二维树状数组的大小为1025*1025(因为下标从1到n,而n最大为1024,所以数组开1025*1025)。
但是,在输入中,操作类型为0时结束。
代码框架: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cstring>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maxn = 1030; // 1024+6
int n;
int tree[maxn][maxn];
int lowbit(int x) {
return x & -x;
}
void update(int x, int y, int delta) {
for (int i = x; i <= n; i += lowbit(i))
for (int j = y; j <= n; j += lowbit(j))
tree[i][j] += delta;
}
int query(int x, int y) {
int res = 0;
for (int i = x; i; i -= lowbit(i)) // 注意:i>0 可以写成i,因为当i=0时,循环终止
for (int j = y; j; j -= lowbit(j))
res += tree[i][j];
return res;
}
int main() {
// 注意:题目输入可能有多个测试用例?但题目描述没有说,所以按一个处理。
cin >> n; // 读入网格大小n
// 初始化树状数组(全0)
memset(tree, 0, sizeof(tree));
int op;
while (cin >> op) {
if (op == 0) break;
if (op == 1) {
int x, y, k;
cin >> x >> y >> k;
update(x+1, y+1, k); // 转换为1-based
} else if (op == 2) {
int x1, y1, x2, y2;
cin >> x1 >> y1 >> x2 >> y2;
// 计算区域和
int ans = query(x2+1, y2+1) - query(x1, y2+1) - query(x2+1, y1) + query(x1, y1);
cout << ans << endl;
}
}
return 0;
}
但是,注意:题目中说明,洞口的位置都是整点,且输入操作中的坐标都在[0, n-1]范围内。
然而,我们需要注意:在更新操作中,可能会出现负数k吗?题目描述是“在(x,y)处增加k只鼹鼠”,所以k应该是正数(出现鼹鼠)或者负数(减少?题目没有说,但根据引用[2]的题目描述,应该是增加k只,所以k>=0)。但为了保险,我们按照输入处理。
但是,引用[2]的题目描述中并没有提到减少鼹鼠,所以k应该是正数。但程序应该能处理负数(即减少)。
另外,注意:树状数组的更新和查询都是基于差分的,所以支持负数。
但是,上面的代码中,我们直接更新,没有判断边界,所以需要保证坐标在[1,n]范围内(因为n是网格大小,而坐标加1后最大为n,所以不会越界)。
然而,我们需要注意:当x1=0时,query(x1, y1)中的x1=0,在query函数中,0不会进入循环,所以返回0,正确。
因此,上述代码可以正确运行。
但是,在二维树状数组中,我们通常使用1-based索引,所以转换后坐标范围在[1, n](因为原坐标加1后,最小为1,最大为n,因为原坐标最大为n-1,加1后为n)。
所以,我们开数组大小为n+1(行和列都是0..n,但是我们只使用1..n),所以更新和查询时,x和y在1到n之间。
但是,在更新操作中,x+1和y+1的范围是[1, n](因为原坐标x,y在[0, n-1]),所以x+1在[1, n]内,y+1在[1, n]内,不会越界。
因此,代码正确。
但是,注意:题目中n<=1024,所以maxn=1030足够。
下面我们用C++代码实现(注意:题目要求使用中文回答,但代码部分用C++,注释可以用中文)。
由于用户要求生成相关问题,我们在最后生成。
注意:用户要求回答中引用的段落末尾自然地添加引用标识,我们在引用参考的地方添加。
参考引用[2]和[3]的内容,我们实现了上述算法[^2][^3]。
但是,我们还需要注意:二维树状数组也可以使用差分的思想来支持区间更新和单点查询,但本题是单点更新和区间查询,所以直接使用上述方法即可。
另外,引用[4]提到了差分数组,但本题不需要区间更新,所以不需要二维差分。
因此,我们按照上述思路实现。
由于用户要求生成相关问题,我们在最后生成几个相关问题。
代码实现(C++):</think>### 二维树状数组在打鼹鼠游戏中的实现
在打鼹鼠游戏中,我们需要高效处理两种操作:(1) 在坐标 $(x,y)$ 增加 $k$ 只鼹鼠(单点更新)(2) 查询矩形区域 $[x1,y1]$ 到 $[x2,y2]$ 的鼹鼠总数(区域求和)。二维树状数组能在 $O(\log n \cdot \log n)$ 时间内完成这些操作,非常适合 $n \leq 1024$ 的场景[^2][^3]。
#### 核心算法实现(C++)
```cpp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cstring>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MAXN = 1030; // 1024+6
int tree[MAXN][MAXN]; // 二维树状数组
int n; // 网格大小
// 计算最低有效位
int lowbit(int x) {
return x & -x;
}
// 单点更新:在(x,y)增加delta
void update(int x, int y, int delta) {
for (int i = x; i <= n; i += lowbit(i))
for (int j = y; j <= n; j += lowbit(j))
tree[i][j] += delta;
}
// 前缀和查询:返回(1,1)到(x,y)的矩形和
int query(int x, int y) {
int res = 0;
for (int i = x; i > 0; i -= lowbit(i))
for (int j = y; j > 0; j -= lowbit(j))
res += tree[i][j];
return res;
}
int main() {
cin >> n; // 读入网格大小
memset(tree, 0, sizeof(tree)); // 初始化
int op;
while (cin >> op && op != 0) {
if (op == 1) { // 单点更新
int x, y, k;
cin >> x >> y >> k;
update(x + 1, y + 1, k); // 坐标转换为1-based
} else if (op == 2) { // 区域查询
int x1, y1, x2, y2;
cin >> x1 >> y1 >> x2 >> y2;
// 二维前缀和计算(转换为1-based坐标)
int ans = query(x2 + 1, y2 + 1)
- query(x1, y2 + 1)
- query(x2 + 1, y1)
+ query(x1, y1);
cout << ans << endl;
}
}
return 0;
}
```
#### 关键点解析
1. **坐标转换**:
游戏坐标 $(x,y)$(0-based)需转换为树状数组的1-based坐标 $(x+1,y+1)$,避免处理边界0[^3]。
2. **区域求和原理**:
矩形区域 $[x1,y1]$ 到 $[x2,y2]$ 的和通过二维前缀和计算:
$$ \text{sum} = Q(y_2+1,x_2+1) - Q(y_2+1,x_1) - Q(y_1,x_2+1) + Q(y_1,x_1) $$
其中 $Q(a,b)$ 是查询函数 `query(a,b)`[^3]。
3. **时间复杂度**:
- 单点更新:$O(\log n \cdot \log n)$
- 区域查询:$O(\log n \cdot \log n)$
显著优于暴力方法 $O(n^2)$[^2]。
#### 示例操作流程
1. **初始化**:网格大小 $n=4$,所有位置初始0只鼹鼠。
2. **单点更新**:在 $(1,2)$ 增加3只鼹鼠 → `update(2,3,3)`(1-based坐标)。
3. **区域查询**:查询 $[0,1]$ 到 $[2,3]$ 的矩形区域:
```math
\begin{align*}
\text{ans} &= \text{query}(3,4) - \text{query}(0,4) - \text{query}(3,1) + \text{query}(0,1) \\
&= 3 - 0 - 0 + 0 = 3
\end{align*}
```
#### 性能优化建议
1. **差分技巧**:若需支持区间更新(如整个矩形区域增减),可结合差分数组[^4]。
2. **动态内存**:当 $n>1024$ 时改用动态分配的二维数组。
3. **输入缓冲**:对大规模数据使用 `scanf` 替代 `cin` 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