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流程
一、需求阶段
阅读和理解需求:测试人员需要对业务进行深入学习,阅读并理解需求文档中的各项功能和目标,确保对产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参与需求评审:测试人员与项目经理、开发人员和需求分析师共同参加需求评审会议,确保需求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评审的目的是发现并解决潜在的问题,如描述不清、逻辑冲突或功能无法实现等,同时统一团队对需求的理解。
1.需求文档(项目开发工作的基础)
- 提取测试点是通过对需求的细化和分解,形成可测试的内容
- 功能和非功能需求,(用户体验,性能等其他需求)
从业务流程和单个功能去提取
根据需求文档整理出系统所有的单个功能,包括输出参数,每个参数有什么约束条件,以及各个功能之间数据流向,得到系统测试项
2.没有需求文档
对软件产品本身进行功能分解,同样要按层次整理出体统的单个功能
说明:系统分解的层次是由系统的复杂程度决定的,最终目的是将整个系统规划分为一个个独立的功能,将分解结果以熟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RTM(需求跟踪矩阵)
测试点评审
内容:
- 完整性审查:测试需求能充分覆盖软件需求的各种特种,重点关注功能要求,数据定义,接口定义,系统约束等方面.还要同时关注是否覆盖开发人员的遗漏,系统隐含的需求
- 准确性审查:保证所描述的内容能够得到相关各方的一致理解,各项测试需求之间没有矛盾冲突,
- 软件测试流程是一套系统化的活动集合,旨在通过计划、设计、执行和评估测试,验证软件是否满足需求并发现潜在缺陷。以下是详细的软件测试流程:
二、测试计划阶段
- 制定测试计划:由测试经理或组长负责编写测试计划,明确项目的测试目标、范围、资源分配、时间表和风险管理策略。
- 确定测试策略:包括选择测试类型(如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等),确定测试方法和工具,以及自动化测试的实施计划。
面试题
为什么要有测试计划: 软件测试是有计划的 有组织的有系统的软件质量保证活动.
什么时间开始编写测试计划: 需求分析之后编写测试计划,在整个测试过程中不断更改
由谁来编写: 具有丰富经验的项目测试负责人
测试方式/策略:
- 功能测试
- 界面测试
- 安全测试
- 安装测试
- 兼容性测试
- 负载测试
- 压力测试
测试环境: 指的是被测试软件所运行的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
测试环境可分为: 冒烟测试 SIT测试环境 UAT测试环境
开始和结束条件:
- 启动条件:软件测试是在项目启动,需求分析开始时随时启动
- 结束条件:需求覆盖率,用例执行率,缺陷遗留率达到预定质量目标
测试用例对需求的覆盖率达到百分百 原则上用例执行率要达到百分百 致命 严重级别的缺陷必须当天解决 一般轻微级别的缺陷 遗留率是百分之三十以下
三、设计阶段
- 测试方法设计:根据需求文档和设计文档,设计具体的测试方法,如功能测试用例、接口测试用例、性能测试场景等。
- 测试用例编写:基于设计的方法,编写详细的测试用例,包括正常流程和异常流程,确保覆盖所有可能的场景。测试用例需要经过组内评审和会议室评审,以保证其有效性和完整性。
面试题
测试计划: 测试项目的背景 测试范围和测试策略 测试环境 测试开始和结束条件 进度安排 测试组织 以及与测试有关的风险等相关的方面内容
四、执行阶段
- 搭建测试环境:准备和配置必要的硬件和软件资源,确保测试环境的稳定性和与生产环境的一致性。
- 执行冒烟测试:对软件的主要功能进行初步测试,确保关键路径可用,作为进一步测试的前提。
- 执行详细测试:根据测试用例进行系统测试,包括功能测试、接口测试、性能测试等。在测试过程中,发现的bug需要记录并提交到缺陷管理系统。
- BUG跟踪和管理:与开发团队紧密合作,跟踪bug的修复情况,并进行回归测试,确保每个bug得到妥善解决。
五、评估阶段
测试总结:对测试过程进行总结,包括测试时间、环境、用例执行情况、bug发现和修复情况等。
风险评估:分析测试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如遗留bug、性能瓶颈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或建议。
六、上线准备
确认上线条件:确保所有关键测试用例都已通过,缺陷率达到可接受的水平,且没有关键性问题未解决。
发送上线通知:向相关人员发送上线通知邮件,包括开发团队、项目管理人员、客户等,确保所有利益相关者都了解软件的最新状态和上线时间。
七、线上测试
监控和优化:在软件上线后,持续监控其性能和稳定性,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用户反馈收集:收集用户的反馈信息,作为后续迭代和优化的依据。
整个软件测试流程需要细致规划和执行,以确保软件的质量。通过科学的流程设计和实践,可以有效发现和修复缺陷,提升产品的稳定性和用户体验。同时,结合自动化测试和持续集成工具,可以进一步优化测试效率,满足快速交付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