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年来一直会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程序员门槛也不高啊,读研有必要吗?不是说选择有时候比努力更重要吗?
就比如这位网友的疑问:
“感觉写代码真的没必要读研啊,国内研究生三年出来也不小了,增长也未必好于本科工作三年”
截图自“脉脉”
底下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觉得很多公司都是看学历的,学历高出路多,现在差距可能不大,但人到中年是学历的优越性就体现出来了。
也有人觉得学历并没那么重要,或者说读研也不是必要的,第一学历是985的那就不用读研了,而且公司要裁员的时候,学历高的也会是被裁的对象,没啥区别。
因为我自己也是从研究生这条路走过来的,对此深有体会。如果抛开机会不谈,只说成为程序员有没有必要读研,我觉得读研还是有用的。
关注公众号【高校计算机联盟】,加入程序员交流圈
02
其实程序员的学历标准一直都存疑,我见过大专毕业但如今在BAT这样的大厂工作的,也见过985/211毕业后去了个创业小公司写代码的,虽说殊途最终可能也会同归,但起点不同,每个人的天花板也不同。再直白一点,就是谁在工作里晋升可能性大,谁的涨薪力度更大。
就说最近网上有部关于实习生工作的综艺吧,其中过来实习的不乏北大、人大、西南政法、华东政法这样的高校学生,节目里他们是去一家律所实习,在最开始几个新人第一次见面聊天的时候,其实就反映了当代职场中“学历”的重要性。
当大家都不知道如何打破初次见面的尴尬的时候,很自然地就从自我介绍开始聊到了学校。学校比较好的很自信地作了介绍,学校没那么出名的就略显不好意思,当那位人大的学生说出学校名的时候,大家都表示“优秀”,而当另一位女生说出自己是“北大博士”的时候,全场表示“此时应有掌声”。
而在背后默默观察这一切的带学老师们,对于学历更高的实习生也表现出了更大的兴趣,虽然不明显,但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种区别。毕竟大部分时候,学历会让人主观上自动和能力挂钩,当然,后面到真正实习做课题的时候,也确实表现出了他们应有的实力。
03
这个综艺让我不禁想到了初入职场时的自己,那时候技术也有群面,一群人扎堆的时候,博士学历的明显强势于硕士学历的,硕士学历的大多时候主动于本科学历的,并不是说学历低就自卑或者怎样,而是大家会自然觉得:毕竟多读了几年书,多吃了几年苦,多熬了几年夜,高度总会有点差异吧。
别说我们自己会这么觉得,其实面试官也会这么觉得,是很下意识的一个判断。
比如这些年我去参加校招的时候,其实考察他们写代码的实力不会相差太大,大家都没啥实操经验,那你说我怎么选呢?同等学校的我一般就选专业在国内靠前的,不同等学校的我基本都会选学校排名更靠前的,很现实。
之前总有人认为,读研就是为了起点比别人高点,工资也高点。但在我看来,本质不是这个,而是读研的人(这里指认认真真对待学习的人)他们比本科生多吃三年的苦,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才是这三年最宝贵的财富,是能够伴随他们毕业后的人生阶段一直走下去的。
毕竟读过研的都知道,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那不是一个级别的,硕士的毕业论文那是要下苦功夫的。当然,博士也就更难了,见过不少博士延期毕业的。
关注公众号【高校计算机联盟】,加入程序员交流圈
04
“吃苦耐劳”和“解决复杂问题”这两项能力,我认为不管是写代码还是做产品或是运营,都是必要的,学历只是一个结果,重要的是这过程中你所收获的东西。所以也就是为什么会有人说如果你是985本科毕业,那你可以选择不读研,因为其实大家都知道高考那一次考一个好学校的难度是远大于本科读研考一个好学校的难度的,这个苦,他们提前吃了。
总得来说,如果不是为了读研而读研,不是因为看到别人读研所以读研,而是搞清楚了自己读研是为了什么,那我觉得读研还是很有必要的,人生越往后面走,越见每个人的天花板高度。
宫崎骏曾说过:“当一个人步入中年,他就已经成了一头猪。过了30岁,人生就不再是纵马奔驰,而是负重登山。”
或许我们前期的知识和能力积累,会让我们在负重登山的时候,跑得更快一些。
关注公众号【高校计算机联盟】,加入程序员交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