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客doc:宏盟挪仓,TTD需要重新证明自己

文/刀客doc(头条精选作者)

就在欧盟刚刚点头的这一天,宏盟收购IPG的案子算是彻底过关了——全球第三大和第四大广告控股集团合并,新宏盟成了账面上的全球第一大广告集团。

几乎在同一个时间点,AdExchanger报道说:宏盟在今年三季度,把一块“两位数占比”的程序化预算,从The Trade Desk(TTD)挪到了亚马逊DSP。

对外说法都很克制,“属于正常的预算优化,没有大战略调整”。但摆在台面上的事实是:

全球体量最大、议价能力最强的一家控股集团,在一个关键季度,实打实地把钱从一家独立DSP,将一部分预算挪到了另一家DSP。

在当下这个时间点,这件事对TTD的指向很明确:他确实需要证明自己的价值了,凭什么比亚马逊高出几倍的费率?

费率差背后的现实压力

TTD的商业模式一直很清楚:做一个中立DSP,按媒介花费收取技术费,行业普遍认为是12%–20%的区间。

亚马逊在广告领域打价格战,已经驾轻就熟,之前凭一己之力,将Netflix的CPM价格腰斩,在DSP的扩张上,也是如法炮制,自家内部的广告库存(Prime Video、站内广告)不收技术费,开放网络媒体只收1%–2%。

按COMvergence的数据,宏盟2024年全球媒体的管理账户在450亿美元量级,全球排名第三。其中相当一部分通过程序化渠道消化的,对这样的控股集团来说,技术费每降10个点,就是以十亿美元的利润,这不是一笔小钱。

亚马逊之所以可以把价格压得这么低,是因为DSP不是它唯一的利润来源。

它有零售媒体,有Prime Video,有AWS,有整个平台的电商和订阅收入,DSP更像是整个广告体系里一部分,而不是单独核算回报的核心生意。

TTD完全不同。

这家公司几乎所有收入,都挂在技术服务费上,没有自营电商,没有自建大屏媒体,也没有云业务。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逻辑非常干净:不抢库存,不做垂直媒体,只靠技术费吃饭,对广告主和代理的解释成本很低。

但代价也很明显:当市场上出现0%–2%费率时,TTD能腾挪的空间要小得多。

最新一季财报里,TTD的收入和净利润仍然保持在十几到二十个百分点的同比增长,说明它的基本盘还在扩张。

当然,宏盟这块预算的流动并不会立刻体现在报表上。

真正被抬到桌面上的,是更长期的问题:

在相同或更低的CPM和CPA下,你能不能给广告主带来可见的增量?

在零售媒体和CTV占比持续上升、平台型DSP以更低费率提供服务的环境里,一个以开放网络为主阵地的中立DSP,在预算结构里的位置,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宏盟的动作,只是把这些问题提前暴露出来。

控股集团在不同DSP间挪预算,本身就是常规操作:一方面通过增减量向某一方释放信号,另一方面拿去和其他合作方谈条件。

这一次,不同的是:全球体量最大的一家控股集团,被观察到把“两位数占比”的预算,从TTD挪向亚马逊DSP,似乎成了一个心里博弈。

看到是,TTD的费率弹性有多大?它在开放网络上的效果和工具,能不能显著拉开差距?

结果不会在一个季度里出现,但考题已经摆在那儿了。

TTD的进化

从外界舆论看,这一轮讨论对TTD并不友好,大家都盯着它的费率能不能守住、增长能不能持续。

实际上,我们如果看TTD的产品和策略,虽然赛道变的更拥挤了,但是这家公司还在往前跑。

一方面,它一直在对买方重复两个关键词:中立、开放网络。

这依然是它和平台型DSP区别最大的地方——TTD不掌握自营电商,不自带一方数据,它提供的是跨媒体、跨供应方的买方基础设施。

另一方面,它开始在卖方往上游走。

OpenPath直连媒体方,绕开部分中间层SSP;OpenAds把拍卖做封装,试图在供应端建立一套更透明的链路。

这些动作,很难用一句“转型做卖方”概括,它更像是在弥补过去中立DSP在供应端话语权上的短板:

如果在买方一侧,TTD不可能无限制降价,就只能在卖方一侧,通过更直接的连接,帮媒体方省下一部分成本,把这部分效率再折回来,做成对广告主的价值。

代价是人设有些立不住了。

原来TTD是那个只做轻资产技术,不深度绑定任何一方的形象,这么看来,或许会逐步变得没那么理想化。

从行业运行来看,事情没那么简单地非黑即白。

媒体方对“黑箱链路”的不满已经积累很多年了,如果TTD真能在直连、透明度和费用结构上做出一些实质性的改变,它在开放网络上的地位,反而可能被强化,而不是被削弱。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它需要重新证明自己,这句话并不等于看空它的未来。

更多是在说:接下来,它要拿出更实在的产品变化和效果表现,来支撑自己在新一轮格局中的位置,而不是继续靠旧故事吃老本。

DSP的市场逻辑在分化

Jeff Green这两季在电话会上,反复想强调的是一件事TTD想做的是买开放互联网,而不是去和亚马逊抢自家库存的生意。

他甚至直接说:“我不认为亚马逊有一个按我们定义的DSP”,在他的定义里,真正的DSP是面向多家媒体、尽量保持客观决策的平台,而不是只服务一家内容或零售帝国的投放工具。

其实按照IAB的定义,DSP是帮助广告主在多家媒体上程序化买量的买方平台。从技术和功能形态上来说,亚马逊 DSP显然是符合的。

概念和定义上的分歧,其实揭示了整个DSP市场的一种分化。

TTD有点儿像开放网络一侧的投放操作系统,他想站在一个相对中立的位置上,用统一ID、频控和归因规则,去还原用户在不同媒体上的行为。

正如jeff所言,不拥有媒体,不给自己改卷子。

亚马逊DSP做的是另一件事:它先用站内购物、观影、搜索这些一方数据,把自己的业务世界坐标定好,然后用这套坐标去映射外部开放网络——哪些人值得再触达、在哪些场景补一脚、怎么把人重新拉回亚马逊体系里。

总之,他们把外部流量纳入自己的世界观,外部触点最后都要回到亚马逊的闭环里被重新解释。

两种思路都会存在,广告控股集团做的,是在两者之间分配预算和风险。

说到这里,应该说两种思路都会存在:一边更靠近长期品牌资产,一边更偏向短期生意结果。

当然,也并不是说TTD不做效果广告,亚马逊不做品牌广告,而是说——它们各自的生态位和最擅长承接的预算心态不一样。

TTD更擅长的是品牌和大盘预算的承接者,很多预算本身就不是为了当天 GMV,而是为了在新闻、视频、垂直内容里维持存在感,做更大更深的心智,做跨媒体触达和统一归因。

这类预算更在意的是:覆盖了多少人、和线下投放能不能对得上、品牌力在长期范围内有没有提升。

把一笔本来就会在多媒体、多场景之间流动的钱,让品牌和代理在开放网络上有章可循;在这个过程中,它既能做效果,也能做品牌,但底层逻辑是“跨媒体决策”和“长期资产”。

亚马逊那一侧,对接的是另一种心态:广告费花了,最好能直接算回GMV和ROAS。

它同样会接不少品牌预算,尤其是在大屏、赛事、Prime Video内容里做形象和心智,但它最有说服力的一点,始终是:能把广告直接挂在交易、库存和会员关系上,用一方数据讲清楚“这笔钱最后回到了哪一笔生意上”。

广告主看的是:站内搜索和推荐怎么放量,Prime Video、Freevee 上的曝光怎么和加购、下单挂钩,投放之后是不是能在亚马逊营销云里看清整条路径。

这更接近经营和生意逻辑,注重搜索排名和动销,天然对短期效果和闭环归因有执念。

对宏盟等控股集团来说,两种盘子都得接:一部分客户要守品牌、守心智,需要有人在开放网络上帮他打理那块长期资产,这一块容易流向 TTD;另一部分客户 KPI 就写着转化KPI,零售媒体和平台广告是绕不过去的,这一块势必会压到亚马逊这类闭环DSP上。

被挪仓后,TTD可能要做的事

今年以来,亚马逊的DSP攻势凶猛,但也没有冲击TTD的核心筹码:开放网络、中立决策、以及不和任何一块库存绑定到一起

Q3财报里,TTD依然给出了接近20%的收入增速,增长主要来自CTV和零售媒体,Kokai平台的使用率在大客户里也在持续抬高。

这次宏盟挪仓,对TTD的短期业绩影响应该不大,不过也改变了市场对它的提问方式:

原来可能问:未来公司的增长性如何?

现在可能又加了一句:你凭什么还费率这么高?能不能挺得住?

接下来,TTD或许有三件事可以做。

第一,把贵的理由说清楚。

需要拿出更solid的东西:更稳的跨媒体归因、更好的开放网络覆盖,以及能量化出来的增量——让品牌和代理知道,多付的那几个点,具体换来了什么,而不是又听一遍中立的故事。

第二,把供应端的牌打实。

OpenPath、OpenAds这类产品,如果真能帮媒体方减少中间层损耗、提高透明度,就要把机制和收益讲透。只有让更多优质库存愿意直连,TTD才有资格继续把自己定义为开放网络那一侧的基础设施。

第三,稳住关键关系。

对宏盟这样的控股集团,TTD需要更精细的合作框架:在哪些盘子上愿意让利,在哪些方向上共同投资产品和数据,未来三到五年的量和价怎么挂钩。

与其被动看着预算在不同DSP之间流动,不如把这次挪仓,当成一次重新签长期合约的起点。

总之,光靠独立和中立这块招牌已经不够,它需要用更具体的产品、机制和结果,把自己的高费率坐实。(作者:刀客doc)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