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人说,时间本身不能管理,你管不管,它都在那里,真的是这样吗?那么我想用行动管理这个词,在于强调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我们的行动我们可以管,就是看我们有没有想着去管。
六大心法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关于,每日行动的效率问题,即每天如何做的更快,更好!“心法”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道”,是变化的世界中不变的原则,是每日行动的指导思想。“心法”与“技法”相对。“心法”好比内功,如果内功没过关,就算你拿着把剑耍来耍去,这把剑本身再怎么锋利,但你没办法把这把剑用到极致。而换个角度讲,如果你的内功扎实,即使低头一看,手里仅有一把比较low的剑,你也能摆出架势来。要不怎么会有“钝刀出利手”一说?
主动收集
这里我强调的是主动,主动收集我们要做的事,而不是被动的回应。与我们常常提到的积极主动相对应,在想到要做的事,却假装没有这事,其实是我们的潜意识已经在替我们做了决定。
- 现象
讲一个故事吧,你给你旁边正在看视频的小伙伴说,看完视频给我拷一个XX的安装包吧,只见他很随意的就点了点头,然后又继续沉寂在他的剧中,结果他嘻嘻哈哈完事之后,也忘记拷了。 - 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首先他在看视频,虽然他点了点头,但是潜意识他泡在娱乐视频中,就不想理会这件事;然后,不幸的你就被忽略了。其实,这里缺乏了一个主动收集的过程,就没有真正的get。请放过自己的大脑吧,尽量不要让每天该做什么来烧死自己的脑细胞,记录一下也不需要几分钟。
思考为先
主动收集到的行动想法,你需要对它进行二次创造。最简单的思考就是想想,有些事是不是可以不做,有些事能否合并?在美国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当中,提到“任何事情都有两次创造,一次是智力创造,一次是体力创造”。
多少人并不重视行动前的“智力创造”,没有先想后行,先思后做,而是只想“体力创造”,拿起事情就立刻干?没有思考为先,很容易把人整累,回馈也小。所以,行动之前,要腾出时间,对要做的事情掂量掂量,算计算计。就像射箭,在拉开弓之前,你还要再静心瞄一会儿红心才放出箭。思考为先,就是瞄准红心的那一步。
比如我么可以这样思考
- 哪些要做
- 为什么要做
- 做到什么标准
- 可以交给谁去做
- 要花多少时间去做
- 要怎么样才能做的巧
- 要放在什么时间段去做
- 要以什么形式做才不拖延
总之,思考这事,一定不能省,蛮干是无效。
清单提醒
通过思考,想清楚自己真正要做些什么,真正能做些什么之后,就知道自己的行动了。但是知道行动,不等于时时会记得行动!如果每天我们脑子里放这么多计划,估计马上就要焦虑了。
这时提醒就显得很重要了,刺激我们的大脑执行任务,我们只要按照清单各个击破。同时,完成的内容,也在清单中标记了,我们会不断的增长自信。
要事第一
这么多清单,我们要先做哪一条呢?总要有一个顺序才可以!
美国博恩·崔西在《吃掉那只青蛙》中给出了答案:“如果你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吃掉一只活青蛙,那么你会欣喜地发现,今天没有什么比这更糟糕的事情了;如果你必须吃掉两只青蛙,那就先吃那只长得丑的。”
这里的“青蛙”来指代有挑战性(有难度)且重要的事。形象点表述,就是那些一眼望过去很重要,但你第一个念头是“不想干”的事。
那么我的问题又来了,什么是要事呢?这个很难区分,下面给大家一个参考:
立足当下:要事是当下重要紧急或重要不紧急的事
立足年度:要事是跟你的年度目标契合的事
立足长远:要事是现在持续做并在未来有收益的事
显而易见,从第一种到第三种,站位越来越高,当然更有方向感,能够让你做事气定神闲、心如止水、淡定从容、泰然自若。
专注当下
按时完成任务最重要的一个保证就是要注意力集中,这时,培养专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要试着用一下专注注意力的工具:黑番茄、土豆。通过时间的紧迫感 强化我们集中注意力。
批量解决
执行的时候,可以将同类的工作放在一起解决,同批处理,这样可以省去行动间切换的成本。比如拿简单的洗衣服和做饭来说吧,你每洗两件衣服,去炒个菜,感觉一下,这样是不是很忙?!
恰似现在火热的快递似的,分类派送,批量解决,工作高效。
结语
行动管理的工具品种可以五花八门,但在方法上主要就这么几点。其中,前三个偏向于行动的准备,后三个偏向于行动的执行。可能你都不屑一顾,因为太常见,但是早晚都会用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