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客(1101)
- 收藏
- 关注
原创 博客总纲 & 博客目录V2(结构化)
本博客共分为3个大的知识体系:学习能力体系、技术积累体系、管理知识体系。整个博客,主要是先建立起 学习能力体系,借助 学习能力体系 在 两个新的领域 技术 和 管理 进行 理论学习和践行。我是一个 思维导图 和 思维模型 爱好者(通过 TBCP 认证 和 导图等级考试Lv3,通过PMP,通过BUAA MEM工程管理),博客很多部分会使用思维导图 工具 和 思维模型 做 知识梳理。看博客的伙伴 只需更多的关注:我们使用思维导图解决了什么问题?即可。
2021-02-02 12:13:07
3806
4
原创 模型 DIKW(价值转化)
DIKW模型是一种信息递进转化框架,通过四个层级(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将原始数据转化为高价值决策。案例显示其在文旅景区优化、AI自媒体运营、企业人才管理等场景中显著提升效果:某景区通过DIKW模型整合客流数据,实施动态分流策略,游客满意度从65%提升至81%;AI自媒体创业者运用该模型分析用户数据,3个月内粉丝增速提升至16.7%;企业采用DIKW优化员工留存方案,核心员工留存率从68%升至83%。该模型有效解决了"数据丰富但价值低效"的普遍问题,为各领域提供了从数据采集到智慧决策的
2025-11-21 15:11:01
601
原创 模型 合取谬误(认知偏差)
合取谬误模型揭示了人们在决策时常犯的错误:认为多功能叠加的方案比单一功能更优。一系列案例显示,无论是选择早教机、AI系统、药物还是理财方案,人们常被"全能"描述迷惑,误将功能数量等同于成功概率。实际上,多条件同时满足的概率必然低于单一条件概率(P(A&B)≤P(A)),这是由概率论的基本规则决定的。该现象源于人类认知偏好连贯叙事而忽视概率计算的倾向,提醒我们决策时应锚定核心需求,警惕"既要又要"的陷阱,优先评估单一功能的可行性。
2025-11-14 13:09:42
811
原创 模型 KFS(小红书专属)
小红书KFS营销模型解析:该模型由KOL/KOC内容种草(K)、信息流广告放大(F)和搜索广告拦截(S)三要素构成,形成完整的营销闭环。通过朴朴超市、全棉时代等案例验证,模型能有效提升品牌声量与转化效率,实现ROI提升3.2倍、CPM降低40%等效果。其核心在于以优质内容为基础,结合精准流量分发,适用于小红书特有的"搜推一体"平台生态。不同于抖音的算法驱动,KFS模型更适配需要深度种草的品类,通过"达人创作-信息流曝光-搜索转化"的三步策略,帮助品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实
2025-11-07 14:17:45
974
原创 模型 PAS(问题-激化-解决)
摘要:PAS模型(Problem-Agitate-Solve)是一种高效营销框架,通过"痛点直击-焦虑放大-解决方案"三步骤提升转化率。该模型在多个场景中验证有效:抖音直播3分钟话术使果蔬清洗机转化率提升245%;SEO博客标题优化使CTR翻2.4倍;15秒校园交友短视频带来220%下载增长;企业微信社群7天剧本促成1100台空气炸锅预订;童书直播8分钟循环话术清仓5000套。PAS模型符合人类"损失敏感"的决策心理,通过情绪驱动+理性方案实现最短转化路径,适用于直播
2025-10-28 11:50:36
829
原创 模型 SIPS(社交媒体时代消费者行为分析框架)
本文介绍了SIPS营销模型及其多领域应用案例。SIPS模型包含共鸣(Sympathize)、确认(Identify)、参与(Participate)、分享扩散(Share&Spread)四个阶段,适用于社交媒体时代的消费者行为分析。文章详细解析了该模型在小红书非遗营销、Patagonia环保活动、小黄鸭品牌推广、星巴克圣诞杯营销和小米智能手环推广中的成功实践,展示了如何通过情感共鸣、价值确认、深度参与和社交裂变实现营销目标。案例显示,SIPS模型能有效提升品牌影响力、用户参与度和转化率,为现代营销提
2025-10-21 14:27:42
1146
原创 模型 细节-效率(二次整理)
本文通过多个案例解析“细节效率模型”的实践应用。案例包括:菜鸟驿站用“三色小票”系统将取件效率提升一倍;客服中心通过“5分钟热力图”使首次解决率提升30%;服装厂采用AI视觉检测将返工率降低62%;医药仓库用“扫码拆零格”提高拣货效率45%;景区通过“即影即奖”短视频卡实现年卡复购率增长4倍。这些案例表明,在微观节点嵌入即时反馈和微小激励,能显著提升系统效率。该模型强调用规则替代管理,通过利益驱动细节优化,从而实现非线性效率提升。
2025-10-13 21:35:30
1146
原创 模型 卢维斯定理(管理 & 心理)
文章摘要:本文通过6个职场与生活案例(新人小李、工程师小张、经理小王、自媒体人小赵、营销专家小陈、学生小明)解析卢维斯定理的应用。该定理指出真正的谦虚是"忘却自我"而非自我贬低,强调客观看待自身与他人的价值。案例显示,过度谦虚会导致错失机会(如职场新人不敢发言),而虚假谦虚则破坏团队协作(如技术骨干忽视他人意见)。在领导力、创作、营销、学习等场景中,正确运用该定理能帮助个体平衡自信与谦逊,提升个人效能与团队协作。文章还阐述了该定理的社会心理背景,指出其对于纠正虚伪谦虚、改善自我认知的重要
2025-10-06 17:34:39
787
原创 模型 USP理论(独特营销主张)
摘要:USP(独特销售主张)理论通过强调产品的独特利益点实现市场突围。王老吉以"怕上火"重新定位凉茶,年销量从1亿飙升至100亿;白加黑感冒药以"昼夜分服"设计实现0到15%市占突破;联邦快递用"隔夜必达"承诺3年占据50%市场;戴比尔斯将钻石与永恒爱情绑定,销量增长20倍;M&M's巧克力以"不溶在手"卖点三个月销量翻三倍。该理论要求主张具备明确性、独特性和强销售力,在同类产品激增的竞争环境中,用一句话创造不可复制的竞
2025-09-28 12:03:08
989
原创 模型 SOLO 分类理论(可观察学习成果结构)
SOLO分类理论是一种评估思维结构复杂性的质性评价工具,将认知表现分为五个层级:前结构(混乱)、单点(孤立信息)、多点(碎片罗列)、关联(逻辑整合)和拓展抽象(迁移创新)。该模型通过案例展示了在短视频脚本、社区督导、金融话术、应急演练和技术复盘等非教育场景中的应用价值,证明其能有效诊断信息传递深度并指导优化。核心优势在于将主观的"讲不清楚"转化为可操作的层级跃迁策略,如补充因果链或情景化问题,显著提升内容质量与行动效果。
2025-09-20 23:46:30
1167
原创 模型 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思维模型描述的是:当一项稀缺资源为众多使用者共同拥有、且每个人均无法排他地控制他人使用时,每个理性个体为最大化自身短期收益,会不断增加对该资源的攫取;由于过度使用的代价由全体分担,个人边际收益高于边际成本,于是大家纷纷“搭便车”式地加码,最终导致资源枯竭、系统崩溃,所有人共同承担长期损失。它揭示了“个人理性叠加≠集体理性”的系统性陷阱,常被用来解释过度放牧、渔业衰竭、空气污染、公共预算透支等公共资源困境,并提示必须通过产权界定、规则设计、协同监督或道德约束来内部化外部成本,防止共享物被“啃光
2025-09-10 20:44:52
777
原创 模型 诱饵效应
本文通过多个案例揭示了诱饵效应在商业营销中的成功应用。演唱会、SaaS订阅、奶茶店、影院和保险平台等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设置"陪跑"选项(如裸票、迷你装、小杯等),利用对比效应显著提升目标产品的销量(最高达80%)和客单价(提升22%-32%)。关键策略包括:同价对比凸显目标产品优势、优化选项排序、实时展示主流选择数据以及简化话术引导。这些方法有效利用了消费者的相对评估倾向、损失厌恶心理和社会认同需求,在不降价的情况下实现利润增长。
2025-09-04 15:12:25
845
原创 模型 认知闭合需求(NFCC)
认知闭合需求思维模型,指个体在面对不确定情境时,为了迅速获得确定性与心理安全感,倾向快速形成并固守结论、抗拒新信息的心理动机框架。认知闭合需求 模型 由社会心理学家克鲁格兰斯基(Kruglanski)与韦伯斯特(Webster)于1994年提出,源于对决策与说服过程的实验研究,旨在解释人们为何在信息不完整时急于“盖棺定论”并维持既有判断。
2025-08-25 14:55:09
1137
原创 模型 价格歧视策略
本文通过五个商业案例(星巴克咖啡、东京地铁、春秋航空、Godiva巧克力和MoonshotAI)展示了价格歧视策略的多样化应用。商家通过身份验证(学生/白领/游客)、时间差异(早高峰/深夜)、版本区分(容量/服务等级)等维度,将同一产品以不同价格出售给不同消费群体。这种策略利用了支付意愿差异和防套利机制(实名制/限量/时段限制),在不引发消费者抵触的情况下,显著提升了企业利润(星巴克日销额提升18%,东京地铁收入提升12%)。文章阐明了价格歧视的理论基础(Pigou的三级分类)和核心动机:在垄断或寡头市场中
2025-08-19 15:38:32
1521
原创 模型 霍特林法则
霍特林法则(空间竞争版,又称 Hotelling’s Law 或最小差异化原理)刻画的是“当两家(或有限几家)竞争者只能在一条连续且均匀分布的‘市场线’上选址时,它们最终会把店面或产品定位在市场的几何中心,从而导致产品或位置的过度趋同”这一均衡结果。该结论背后的直觉是:顾客均匀分布、只选离自己最近(或最符合自己口味)的卖家;企业为了争夺尽可能多的边际顾客,会不断向中心移动;对方也采取同样策略,最终双方“背靠背”地挤在中心点,形成纳什均衡。
2025-08-12 23:15:41
971
原创 模型 古德哈特定律(Goodhart’s law)
本文通过多个典型案例揭示了古德哈特定律的核心内涵:当某一指标被设定为考核目标时,就会失去其反映真实情况的能力。苏联电视机厂为完成产量指标而降低质量、中国科研人员为追求SCI论文数量而学术造假、英国医院为达标急诊等待时间而延误救治等案例,都印证了这一规律。文章从激励扭曲、代理问题、数据可操纵性等六个维度分析了定律的成因,并提出改进建议:采用多维考核指标、引入随机抽查机制、注重实际效果而非单纯数字等。该定律警示我们,任何单一考核指标都可能被扭曲,需要建立更科学、全面的评估体系来避免指标异化现象。
2025-08-02 16:39:13
901
原创 模型 白熊效应(反弹效应)
白熊效应揭示了思维抑制的悖论——越试图压制某个想法,它反而越强烈。文章通过5个真实案例(考试焦虑、减肥执念、营销策略、失恋痛苦、职场失误)展示该效应的运作机制,并基于心理学实验提出5类应对策略:认知重构(接纳替代对抗)、注意力转移(感官锚定)、语言转换(积极指令)、行为干预(书写/运动仪式)、环境调控(线索隔离)。核心启示在于将抑制能量转化为建设性行动,例如把"别紧张"改为"专注呼吸",用替代行为满足心理需求,比单纯意志对抗更有效。该效应最早由陀思妥耶夫斯基描述
2025-06-26 13:56:42
1073
原创 模型 安全边际
安全边际模型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投资、工程、企业管理及个人决策中的风险管理工具。其核心思想是通过预留一定的缓冲空间来应对不确定性,降低因预测错误或意外情况导致的损失。在投资领域,巴菲特和李嘉诚通过深入分析公司基本面,识别市场过度反应带来的低估机会,成功运用安全边际模型进行投资决策,实现了显著的投资回报。在个人理财中,李先生通过研究企业基本面,精准识别市场恐慌带来的低估机会,成功运用安全边际概念进行投资决策,实现了财富的稳健增值。在消费和保险领域,安全边际模型也展现了其在应对突发状况和不确定性时的实用价值。安全边
2025-06-26 01:38:02
1458
原创 模型 自组织
自组织模型为理解复杂系统中的自发有序现象提供了关键框架。从生物学中的胚胎发育到社会学中的社区治理,再到经济学、人工智能和工程学领域,自组织模型展现出广泛应用。其定义强调系统在无外部干预下通过内部相互作用形成有序结构,起源可追溯至哲学启蒙和控制论发展。自组织模型的存在源于对复杂系统内在秩序的探索需求,旨在填补传统科学解释空白,解决实际问题并推动方法论革新。通过简单规则驱动,自组织模型揭示了复杂秩序的生成逻辑,成为理解生命演化、社会治理和技术创新的底层框架。
2025-06-18 16:15:48
1089
原创 模型 追蛇效应
追蛇效应(Snake chasing effect)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描述人们在遭受伤害、挫折或负面事件后,陷入一种非理性的心理状态:他们不断追寻和执着于伤害的源头(如人或事件),试图通过报复、纠缠或反复内省来消除痛苦,却忽视了及时处理自身情绪或解决问题的本质。这种行为模式会导致负面情绪(如愤怒、无助和绝望)加剧,引发心理内耗,甚至恶化问题,而非带来解脱。
2025-06-14 15:37:28
989
原创 模型 滑梯效应
滑梯效应是一种通过初始行为引发后续连锁反应的心理机制,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文章通过多个案例展示了滑梯效应的实际应用,如京东外卖通过新人优惠和会员特权吸引用户并培养消费习惯;健身房“探探”通过免费体验和健身挑战赛帮助会员养成健身习惯;光明高中补习班通过免费讲座和个性化学习计划提升学生学习成绩;“萌宠乐园”宠物美容店通过优惠券和定制化服务培养客户忠诚度;“悦读书屋”书店通过体验券和阅读打卡活动提升读者忠诚度和图书销量。滑梯效应的理论基础包括行为启动理论、沉没成本效应和路径依赖模型,其产生原因涉及心理惯性、决策疲
2025-05-17 10:43:16
1338
原创 模型 启动效应
文章探讨了启动效应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启动效应是指先前接受的刺激影响后续对类似刺激的认知处理。研究显示,在求职面试中,面试官阅读关于候选人优秀品质的文章后,对候选人的评价显著提高;颜色暗示(如蓝色背景)能提升记忆表现;餐厅通过展示甜点图片增加了甜点销量;电梯内的文明提示减少了不文明行为;电商平台通过展示运动商品图片提升了相关商品的购买率。这些案例表明,启动效应通过激活相关认知网络,影响人们的判断和行为,为人力资源管理、教育、营销等领域提供了优化策略。
2025-05-10 17:20:17
1252
原创 模型 损失规避
损失规避思维模型是行为经济学与决策心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描述人类对损失的厌恶程度显著高于对等量收益的追求。例如,丢失100元带来的痛苦感,需获得250元才能弥补,这一心理现象的强度系数约为2.5倍。该模型揭示了人类决策的非理性倾向,即宁愿维持现状也不愿承担风险以换取潜在收益,成为解释消费行为、投资决策甚至政策设计的重要工具。损失规避思维模型的核心逻辑根植于人类进化史与神经科学机制。在原始社会,个体对资源损失的敏感性直接关系生存概率,这种基因记忆塑造了现代人对损失的过度厌恶。
2025-05-10 15:26:37
1193
原创 模型 隐含前提
隐含前提思维模型是查理・芒格 100 个思维模型之一,它强调人们基于内心形成的未被察觉的隐含前提,产生许多观念、情绪和行为,这些隐含前提深刻影响着人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一是信息处理优势,远古时期快速反应意味着更高的生存几率,隐含前提加快了人类的信息处理速度,使人类在面对类似情境时能迅速做出反应;二是自我一致性与安全感,人一旦形成某些固定的隐含前提,会倾向于寻找与之相符的信息和情境,形成自我一致性,带来稳定产生的安全感;
2025-04-26 22:34:19
1129
原创 模型 递弱代偿
递弱代偿模型是由中国学者王东岳提出的哲学理论,用以解释宇宙万物演化的普遍规律。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随着物质演化进程的推进,后衍物种的存在度(即生存稳定性)逐渐递减,而代偿度(依赖外部条件或属性以维持生存的能力)则相应递增。具体表现为,原始简单的物种(如单细胞生物)生存能力极强,依赖条件少;而越复杂、越晚衍生的物种(如人类)生存稳定性越低,需通过技术、社会结构等代偿手段弥补生存缺陷。例如,现代人类虽拥有高度发达的文明,但个体对外部环境(如工具、能源、社会组织)的依赖性显著增强,总体生存脆弱性反而增加。
2025-04-26 11:01:24
1034
原创 模型 观测者效应
观测者效应(Observer Effect)是一个跨维度、跨尺度的复杂现象,其本质可概括为:观察行为本身通过直接干扰、心理暗示或社会互动,改变被观测对象的状态或行为轨迹。这一效应既存在于微观量子世界,也渗透至人类社会的认知、行为与制度设计中。观测者效应的思想萌芽于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的双缝实验(1801-1807年)。他让光通过两个狭缝,首次观测到光的干涉条纹,证明了光的波动性。尽管此时尚未提出“观测干扰系统”的概念,但实验揭示了现象对观测条件的依赖性——光的波动性必须通过特定装置(双缝与屏幕)才能显现。
2025-04-23 23:01:46
1267
原创 模型 替罪羊效应
替罪羊效应是一种群体心理现象,指将个体或群体的责任、罪责或负面情绪转嫁给无辜的第三方,以逃避自身问题或转移社会矛盾。其核心机制是通过“转移攻击目标”实现心理防御,根源可追溯至人类对安全感与秩序的本能需求,以及等级观念与偏见的固化。替罪羊概念最早见于《圣经·利未记》:古犹太人在赎罪日挑选一只公羊,由祭司将全族罪孽象征性转移至羊身,随后将其放逐荒野,以此“净化”群体。这一仪式将动物作为人类罪责的载体,成为跨文化隐喻的源头。
2025-04-22 23:11:41
1408
原创 模型 螃蟹效应
螃蟹效应(Crab Bucket Syndrome 或 Crab Syndrome)是指当把一群螃蟹放在一个敞口的篓子里时,由于螃蟹之间相互扯后腿,导致没有一只螃蟹能够爬出去的现象。螃蟹效应源于渔民在捉螃蟹时的发现。当篓子里只有一只螃蟹时,它会凭借自身的力量很容易地爬出篓子,所以渔民需要盖上盖子。然而,当篓子里有两只或更多的螃蟹时,情况就不同了。这时,如果有螃蟹试图爬到篓口,其他螃蟹会用它们的大钳子抓住它,把它拖回篓子底部,这样反复循环,最终没有一只螃蟹能爬出篓子。渔民于是无需再盖盖子。个体层面。
2025-04-22 23:09:31
1015
原创 模型 阿米巴模式
阿米巴经营模式是一种以独立核算的小型组织单元为核心,通过全员参与经营、透明化管理实现企业灵活性与高效性的管理哲学。组织细胞化:将企业分割为若干称为“阿米巴”的小型经营体,每个阿米巴拥有独立核算权(如京瓷的混合、成型、烧结等生产环节各自为独立阿米巴)。自主经营:阿米巴长(负责人)需对单元内的成本、收入、利润全权负责,并基于市场变化快速调整策略。哲学驱动:以“敬天爱人”为底层逻辑,强调社会责任与员工精神价值的统一。阿米巴模式的起源与发展解读初创困境(1950年代)
2025-03-26 23:38:39
1549
原创 模型 标签效应
标签效应是指当个体被贴上某种词语或名称的“标签”后,会通过自我印象管理,调整自身行为以符合标签所暗示的内容。这种现象的本质是标签对个体自我认同的强烈导向作用,无论标签是正向还是负向,都会促使个体向标签预示的方向发展。贝科尔(H. Bekker)的奠基性研究: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贝科尔最早提出“标签效应”概念,他指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这一观点成为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罗森汉恩博士(Dr. Rosenhan)的实验验证:1972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森汉恩通过假病人实验。
2025-03-26 23:34:53
973
原创 模型 杜根定律
杜根定律(Duggan's Law)由美国职业橄榄球联合会前主席D·杜根提出,其核心观点是:“强者未必是胜利者,而胜利迟早属于有信心的人。”该定律强调信心对成败的决定性作用,认为个体的成功85%取决于态度(自信),仅15%与智力相关。自卑会扼杀才智与意志,而自信能激发潜能、突破能力边界,形成“成功—自信”的正向循环。例如,职场中能力稍逊但自信的员工可能逆袭,而高智商者若自我怀疑则易失败。其底层逻辑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相通,均强调心理资本(PsyCap)是竞争力的高阶形态。杜根定律的提出源于对。
2025-03-25 23:54:57
837
原创 模型 拆屋效应
拆屋效应是一种心理学现象,指的是当一个人首先提出一个过于过分或不合理的请求被拒绝后,随后再提出一个更为合理的请求,对方更容易接受。它源于鲁迅先生在1927年《无声的中国》中的一段话:“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拆屋效应的产生可能由于,在面临不希望发生的事情的时候,同时有两种心理机制启动:一是设法采取一些措施避免事情的发生,二是开始调整内在的心理矛盾,准备接纳要发生的事实。
2025-03-25 23:52:53
1278
原创 [AI 概念域] LangChain 生态工具概念解读(通俗解读)
说明:基于官方文档的 LangSmith、LangServe、LangChain Templates 功能全景解析LangChain 通过模块化工具生态构建了完整的 LLM 应用开发闭环,其核心工具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关系解析:本质上就是一个开发调试和监控系统。功能介绍如下:案例背景:某律所使用 LangChain 构建合同审核 AI,需确保条款解析的准确性LangSmith 应用路径:本质上就是部署写好的程序到服务器上,其他人也可以访问,降低使用门槛而以。生产部署命令:1.2.3 企业级应
2025-02-28 20:31:08
1133
原创 [AI 概念域] LangChain 核心组件概念解读(通俗解读)
AI大模型的训练流程模拟人类学习过程(从基础认知到专业精进),本质是基于认知科学规律与工程效率的融合设计:分层训练(预训练-微调-强化学习)既符合知识获取的渐进性(如儿童先学语言再学技能),又优化资源分配(80%算力打基础);其底层逻辑映射了智能演化的普遍规律——通过海量数据建立统计关联(类似人脑经验积累),分阶段提炼抽象能力(如语言理解到逻辑推理),并通过价值观对齐规避风险。
2025-02-27 16:15:33
1488
原创 [AI 概念域] AI 大模型到底是怎么运行的?(通俗解读)
说明:这里用 图书馆查询→思维风暴→文字接龙 三阶段模型,理解AI大模型如何工作。AI大模型的运行机制可简化为三步: 首先将输入文字拆解为数字密码(如把“春天”编码为包含季节、温度等特征的高维向量),类似图书管理员给书籍贴标签归类; 接着通过自注意力机制在“记忆宫殿”中动态关联信息(如处理“春天开花”时,自动强化温度与植物生长的联系,抑制春节放鞭炮等无关联想),这如同学霸用手电筒在图书馆快速定位相关书籍; 最后基于统计概率玩文字接龙,每次选择最可能的后续词汇(如“春天”后接“花
2025-02-27 13:57:34
835
原创 [AI概念域] AI 大模型是如何被训练出来的?(通俗解读)
AI大模型的训练过程可分为四个核心阶段: 首先进行海量数据收集与清洗,如同为“学生”准备涵盖各领域知识的教材库; 接着通过预训练让模型完成“填空题”,使其掌握基础语言规律和常识(例如学习“春天常与花开关联”),这相当于基础教育阶段; 随后进入专项微调,用人工编写的问答范例教会模型理解指令与执行任务(如区分写诗与写代码的需求),类似大学生选择专业深造; 最后通过强化学习引入人类反馈,像导师批改作业般优化回答质量,确保答案准确且符合伦理。
2025-02-26 19:30:02
1860
原创 模型 替身决策
替身决策模型是一种通过站在他人角度或特定角色的视角进行决策的思维方式。它要求决策者暂时放下自己的立场和利益,设身处地地考虑其他相关方的背景、需求和利益,从而做出更全面、客观的决策。该模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的思维模型理论。查理·芒格在1994年南加州大学商学院的演讲中提出,人们需要掌握来自多个学科的“大观念”或思维模型来形成认知框架。替身决策思维模型是其中的一种,它强调通过换位思考和角色扮演,帮助决策者突破自身局限,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换位思考。
2025-02-09 13:46:44
1094
原创 模型 黑板去沙
黑板去沙思维模型是一种通过去除干扰信息,逐步看清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核心在于通过独立思考和信息筛选,排除无关因素,从而洞察问题的本质。“黑板去沙思维模型”由查理·芒格提出,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去污”和“擦玻璃”行为。芒格认为,就像通过反复擦洗去除玻璃上的污渍,最终看清玻璃的本来面目一样,人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也需要通过去除干扰信息,逐步看清事物的本质。去除干扰信息:在面对新事物或复杂问题时,主动筛选和排除无关紧要的信息,避免被无关因素干扰。独立思考。
2025-02-09 13:19:43
1056
原创 模型 冗余系统(系统科学)
冗余系统的概念最早源于自动控制系统可靠性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容错能力,通过增加额外的组件或资源来确保系统在部分故障时仍能正常运行。然而,具体将冗余系统作为一种明确的设计理念并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是在20世纪中叶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当然,随着社会发展,冗余系统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设计或工程概念,它更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社会系统、生物体、组织管理以及个人生活中的策略和思维方式。
2025-02-08 23:23:11
1577
空空如也
空空如也
TA创建的收藏夹 TA关注的收藏夹
TA关注的人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