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冯博琴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参考教材:微型计算机原理(第四版) 姚燕南主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绪论
一、计算机的发展——六代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46~59)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59~65)
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65~71,1K/片)
第四代:大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71~今,1G/片)[巨型化——巨型机;微型化——微型机]
第五代:非冯.诺依曼计算机
第六代:人工智能计算机
二、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六代(Intel微处理器)
CPU基本上按摩尔定律发展(每18个月CPU内集成的集体管数翻一番,或者说每18个月同性能的CPU芯片的价格降低50%)
第一代:4位/低档8位微处理器:4004/8008(71~73年) 4位/8位 2千管/片 时钟频率: 1MHz
第二代:8位微处理器:8080/8085(73~78年) 8位 5千~1万管/片 时钟频率:2~4MHz 汇编语言
第三代:16位微处理器:8086/8088/80286(78~85年)
8086采用3µm工艺,2.9万个晶体管,工作频率4.77MHz。寄存器和数据总线均为16位,地址总线20位,从而使寻址空间达1MB。采用了流水线结构,设置了6字节的指令预取队列
8088 除了它的外部数据总线为8位以外,其余均与8086基本相同。称8088为准16位微处理器器
80286采用1.5µm工艺,13.4万个晶体管,工作频率6MHz。
第四代:32位微处理器:80386/80486(85~93)
80386:第一个实用的32位微处理器,27.5万个晶体管,工作频率16MHz。内部寄存器、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都是32位的。通过32位的地址总线,课寻址空间达到4GB。
第五代:64位微处理器:Pentium(80586)(奔腾)(93~95年)
第一代Pentium处理器(以PS代称),继承了310万个晶体管,工作频率为60MHz/66MHz。设有两条流水线,提高了指令执行的并行性,是一种超标量结构
第一代Pentium处理器(以55C代称)工作频率90MHz/100MHz
第六代:64位多能处理器(95年后)Pentium Pro PⅡ~PⅥ Pentium Pro(高能奔腾 简称P6)采用”无序执行“技术,是处理器内部保持很高的指令执行并行度
三、微型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专用化、多功能、高可靠——高性能单片机:家电仪表,嵌入系统,过程控制等
通用化、多功能、高性能——高档微型机:复杂数据处理,科学计算,办公自动化,系统控制,多媒体和网络通讯等
特点:采用最新IC技术、大中型机体系结构设计技术等综合技术,主要有:
1,多级流水线结构 2,并行处理哈佛结构 3,PISC结构 4,vuni存贮管理 5,片上存贮管理 6,整片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