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论:
1.通过对象直接调用成员函数时,始终默认使用该对象的类的成员函数(除非用::显示指定类名)。
2.通过指向对象的指针或引用调用成员函数时:
如果该函数是实函数,则调用该指针或引用的类的成员函数;
如果该函数是虚函数,则调用该指针或引用指向的对象的类的成员函数。
3.基类析构函数在此情况下必须为虚函数(此时,其派生类的析构函数也将是虚函数):
用new来创建派生类对象,并且delete时使用的指针为基类的指针。
若为实析构函数,则派生类部分的成员将不会被析构。
4.若未定义复制构造函数,不要将一个派生类对象强制类型转换为基类对象。
因为若未显式定义复制构造函数,则编译器会生成一个默认的复制构造函数。
然而这个默认的复制构造函数将不会做你希望做的其他的事,如:
如果要在构造函数中维护一个类对象的计数器,则这个函数不会导致计数器增加;
如果要在构造函数中new一个对象,则这个函数也不会new该有的对象。
这个默认的复制构造函数进行的是浅拷贝,使用的成员都是原来的对象的。
因此这个临时对象在析构时,delete的是原来的对象new出来的对象;
而原来的对象在析构时将再次delete这个对象;这属于未定义行为,可能引起程序崩溃。
并且,即使在析构函数中,在delete这个对象后,将指向这个对象的指针赋值为NULL也无效;
因为更改的是临时对象的指针,而原对象的指针仍指向那个被delete了的对象。
关于第4点的结论,我实际上是写了另一个测试代码证明的。
不过那个测试代码在最后一次测试时被我改得太乱了,就不给出了。
有兴趣的可以将A1和A2类添加静态的对象计数器、对象指针和复制构造函数,再自己去研究。
我在VC++6.0 SP6上测试时,debug和release模式下运行状态居然不同(前者崩溃,后者看上去正常)。
然而我一直没太多时间好好研究它,问了好多人却没人给出正确回答。
最后我只好自己跟踪反汇编代码了。能得出上述的结论,还得感谢VC++的调试器。
附:原理阐述
c++的编译器是怎么识别这个指针指向派生类的对象的?
例如:
class A {
int i;
int j;
virtual void function(){
cout<<"this is class a"<<endl;
}
};
class B :public A
{
int k;
void function()
{
cout<<"this is class b"<<endl;
}
};
void main()
{
A* pa;
A a;
pa=&a;
pa->function();
B b;
pa=&b;
pa->function();
}
类A的对象块的空间大小是和类B的对象块的大小一样吗?
类A的对象块的空间大小和类B的对象块的空间大小不一样。就此代码,32位
环境中,A的对象12字节(两个int一个虚表指针),B的对象16字节(三个int一个
虚表指针)。
把&b赋值给pa之前,b的空间已经分配好了16字节。所谓“把&b赋值给pa”,只
不过是把那16字节的首地址保存在pa中,所以把&b赋值给pa之后,pa指向的空间
大小是16字节,而不是12字节。只是因为pa的类型为A*,所以用pa->的形式只可以
访问到b中属于从A继承的部分,而不能访问到B增加的部分。
通过指针访问成员实际上要计算一个该成员在对象中的偏移。然后用指针中的地址
加上这个偏移就访问到了成员。
虚函数的实质是每个对象中有一个指针 ,指向一个表,表中依次存放了虚函数的地址。
这个表我们叫他虚表。
当我们用pa->function();这样的形式调用一个虚函数,编译器实际上隐式做了一些
转换,先通过虚表指针找到虚表,再在虚表中找到虚函数指针,最后通过虚函数指针
调用虚函数。
一个虚函数指针在基类的虚表中的位置和 在派生类的虚表中的位置是相同的。派生类
改写一个虚函数意味着增加一段函数代码,同时派生类的虚表中对应的虚函数指针更改
为指向新增加的代码。
指针的类型只是决定了访问成员时计算偏移的方式和大小,而指针不管指向基类还是派生
类,调用一个虚函数所需要的偏移是一样的,只是内容不一样,从而导致不同的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