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备知识—程序的内存分配
一个由c/C++编译的程序占用的内存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栈区(stack)— 由编译器自动分配释放 ,存放函数的参数值,局部变量的值等。其操作方式类似于数据结构中的栈。
2、堆区(heap) — 一般由程序员分配释放, 若程序员不释放,程序结束时可能由OS回收 。注意它与数据结构中的堆是两回事,分配方式倒是类似于链表,呵呵。
4、文字常量区—常量字符串就是放在这里的。 程序结束后由系统释放
5、程序代码区—存放函数体的二进制代码。
二、示例如下: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ring.h"
#include "malloc.h"
int variable = 0; //全局初始化区
char* p1; //全局未初始化区
int main(char argc,char** argv)
{
int b = 0; //栈
char s[] = "abc"; //栈
char *p2; //栈
char *p3 = "123456"; //123456/0在常量区,p3在栈上,且指针内容不可修改。
static int c =0; //全局(静态)初始化区
p1 = (char *)malloc(10); //分配得来得10和20字节的区域就在堆区。
p2 = (char *)malloc(20); //动态分配得来的内存是不连续的
strcpy(p1, "123456"); //123456/0放在常量区,编译器可能会将它与p3所指向的"123456"优化成一个地方。
return 0;
}
三、堆和栈的申请
1、栈:当前系统中没有使用的栈空间大于申请的栈大小,就可以正常分配栈。否则,会报异常,提示栈溢出。
2、堆:其是操作系统用链表管理的空闲内存。从此可以看出,动态申请的堆空间是不连续的。当申请堆空间时,操作系统会遍历前面的链表,找到一个空间大于所申请的堆节点,然后将该节点赋予申请内存的指针变量,同时,将该堆节点从空闲链表中删除。同时,在大多数的操作系统中,当动态申请内存的时候,会将申请的空间大小记录在该块内存的首地址。这样delete才知道要释放多大的内存。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这样释放申请的内存:delete [] p ;
四、堆和栈中的东东
堆:一般来说是在堆的第一个字节中存放该堆的大小,其他空间由程序员随意发挥。
栈:入栈的动作发生在调用函数开始时,出栈发生在调用函数完成时,需要恢复调用之前的“现场”。所以,在调用函数时,第一个进栈的是主函数中,被调用函数后的第一条可执行语句。然后是主函数的各个参数,在大多数C编译器中,参数的入栈顺序是:从右到左。然后是主函数中的局部变量。注意,静态变量是不入栈的。因为静态变量在全局区,所以没有必要。
在本次调用完成后,需要出栈。请注意出栈的顺序:和入栈刚好相反,是先进后出,即FILO。详细是:主函数的局部变量,主函数的参数,最后是被调用函数下一条可执行语句。程序从此处开始执行。
先写到这里,更深入的内容,等需要用的时候,在细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