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报&周刊合集 | 🎡生产力工具与行业应用大全 | 🧡 点赞关注评论拜托啦!
1. 一位互联网老兵的碎碎念:年轻人!这么倒腾AI会把自己搞死的!

这轮大模型浪潮,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投身其中。但实话实说,踩坑的人也太多了,而且是重复踩过去十年的坑。
作为上一轮互联网和AI浪潮的亲历者,作者根据经验总结了当下典型的几种「AI作死模式」,并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 大模型做不了解决方案
-
上一轮AI创企没找到基于产品构建现金流的路子,所以最终归宿都是「做解决方案」。但是大模型的到来,使得这条路更难走了,因为成本变得更高了。
-
在小模型或者互联网的情况下,这路不怎么赚钱但大致还能走;在大模型的时代,这就是条死路。
❌ 单点工具没有意义,SaaS死在这儿了
-
SaaS 代表了AI落地的典型形式——单点的功能型工具,例如把模型进行简单包装,弄成 XX 写作、XX 助理。
-
已知 SaaS 在国内玩不转 (因为付费土壤),那么做单点AI工具必然重蹈 SaaS 覆辙,甚至更惨 (因为可能会被通用大模型碾压)。
-
单点工具一定要做的话,需要遵循的逻辑是:快点做,快点赚点钱,并且不要在国内。
❌ 整体性产品,不能从「隐性成本高」的地儿开始
-
单点工具不好做,ERP 整体工具也有坑。而且,最新大热的 Agent 正在向这个坑靠近‼
-
整体性工具重构了生产关系,也就是重构了资源流转 & 利益分配方式,那就需要强势推行来冲破组织内既有的资源流转体系。但这很难。
-
第一,很难构建现金流;第二,即使构建了估计也不可持续。
✔从混沌中摘取果实,要看到真正创新之处
-
做大模型或者大模型应用,要关注底层逻辑,然后结合信仰做出判断。也就是在一片混沌中形成一个自洽的套路,然后从未来捞一把。
-
思维框架1:角色中心式计算视角。这轮AI的核心特征是,能够理解概念,能够自主形成判断。基于这个特征构建出的工具,才是蓝海里的工具。判断依据是完成现有工具都干不了的任务。
-
思维框架2:图灵测试 2.0。一定不要互联网思维,不要单点极致口碑快。这些和AI思维是冲突的。
-
思维框架3:智能原生应用,即万物皆数、实时反馈、中心决策。能够承接角色中心式计算和通过图灵测试2.0的一定是智能原生应用。
-
思维框架4:落地的时候要搞定从1到10。
2. 万字复盘AI作品《Devices》:解析AI创作中的变与不变
Devices 是AI参与制作完成的视频作品,用「多重宇宙风格」的靓丽色彩和高频切换,展示了众多科技产品。
漂亮的画面、炫酷的切换,使得这部作品在AI社区中快速传播。作者撰文,详细且完整地分享了这个视频的灵感来源、制作流程,以及由此衍生的思考。
以下是根据作者原文整理的核心观点与思考:
-
AI 与传统工作流不是替代关系,而是合作关系。换言之,对于使用工具的人而言,AI 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思路。
-
传统视频工作流 VS AI工作流:传统工作流是在可控性中寻找创新的随机性,而AI工作流更多是在随机性中寻找可控性。所以,AI创作的核心就是平衡可控性与不可控性。
-
转绘是目前行业内最稳定的AI工作流,常被用来创作原本就存在的东西,但这容易让观众进行比较。所以,为了避免这种不利情况,AI工作流更应用来制作「只有AI才能生成」的内容。
-
AI可以短时间内、以极低成本生成大量的图像,只是经不起仔细观赏。作者视频用到的「多重宇宙风格」,把AI这种「走量」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在每一帧时间戳制作出了完全不同的画面。
- 重构流程,才能用好AI。直接舍弃原有的工作流,在新AI时代中的不同的好的产品中吸取灵感,去创作出新的AI原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