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rcMap中加载线数据图层,如下图所示
使用ArcToolbox中多环缓冲区工具(系统工具—Analysis Tools—邻域分析—多环缓冲区)创建7个缓冲区,具体设置如下图
n 缓冲区大小分别为:0.75、1.2、1.6、2、2.4、2.6、3
n 缓冲区单位:kilometers
对生成的缓冲区图层进行风格设置,按distance字段进行唯一值符号化,并选中蓝色色带
在符号设置区点击鼠标右键,选中“所有符号的属性(A)…”菜单项
在弹出的窗口中,设置轮廓颜色为空,如下图所示
设置完成的缓冲区风格如下图所示
对设置后的缓冲区图层创建制图表达,为每一个制图表达规则添加一个移动几何效果,如下图所示
设置后的制图表达与缓冲区图层叠加之后的效果如下图所示,阴影效果已经具备了
为了让线要素显示出光照效果,除了上面的工作之外还需要制作山体阴影与现有的图层进行叠加,才能达到光照效果。
使用融合工具(地理处理菜单—融合)将之前生成的缓冲区进行融合
融合后生成的图层如下图所示
使用ArcToolbox中的欧式距离工具(Spatial Analyst Tools—距离分析—欧式距离)创建栅格图层,
具体参数设置如下:
u 输入栅格数据或要素源数据:线要素矢量图层
u 最大距离:欧氏距离最大值
u 输出像元:每个像元大小
点击下方的的“环境…”按钮,在弹出的环境变量设置窗口中展开栅格分析一栏,在掩膜选项处选择前面融合生成的图层
生成欧式距离栅格图层如下图所示
使用Arctoolbox中的山体阴影工具(spatial Analyst Tools—表面分析—山体阴影)
在弹出的山体阴影窗口中,输入栅格列表中选择前面创建欧氏距离栅格图层,如下图所示
山体阴影图层属性窗口中,选择符号系统选项卡,左侧列表选择已分类,在右侧分类设置区中将分类数设置为10,采用黑白色带,如下图所示
山体阴影图层属性窗口中,选择显示选项卡,将透明度设置为60,如下图所示
山体阴影前面创建的缓冲区图层以及制图表达最终叠加显示效果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