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局域网的基本概念和体系结构
特点:
- 覆盖较小的地理范围
- 较低的时延和误码率
- 局域网内的各节点之间以“帧"为单位进行传输
- 支持单播、广播、多播
- 单播(一对一发送帧):如 A->B
- 广播(一对全部发送帧):如 A->B+C+D+E+F+G
- 多播(一对部分发送帧):如 A->B+D+E
有线局域网
以太网(802.3):
物理层采用曼彻斯特编码 是从 1980 开始商用的
早期同轴电缆以太网特点:
- 总线形拓扑结构
- 同轴电缆(可用中继器连接多个同轴电缆网段)
- CSMA/CD 协议
80 年代后期双绞线以太网特点:
- 物理上星形,逻辑上总线形
- 双绞线(用集线器连接)
- CSMA/CD 协议
1994 年交换机以太网特点:
- 物理上、逻辑上都是星形
- 双绞线(用交换机连接)
- CSMA/CD 协议或 NULL
半双工模式下,采用 CSMA/CD 争抢信道
全双工模式下,不用争抢信道,也就不需要使用 CSMA/CD 协议
90 年代后期光纤以太网特点:
(用于扩大以太网覆盖范围)
- 点对点(用于中继器/集线器/交换机之间的传输,也就是说通常不会直接连接终端节点)
- 光纤
- NULL(用两条光纤实现全双工通信)
令牌环网
特点:
- 环形
- 同轴电缆或双绞线
- 令牌传递协议
无线局域网
WIFI(802.11)
特点:
- IEEE 802.11 定义为星形(1个AP+N 台移动设备)
- 无线(Wireless)
- CSMA/CA 协议
硬件架构
网络适配器(又名:网络接口卡、网卡)要点:
- 负责把帧发送到局域网
- 注:关于“将 IP 数据报(IP 分组)封装成帧”,有些系统由主机实现,有些系统由网络适配器负责。
- 负责从局域网接收帧。
如果收到正确帧,就用“中断”通知 CPU;
如果收到异常帧,就直接丢弃
- 需要根据接入的局域网类型,按照标准实现数据链路层+物理层功能
- 需要完成数据的串/并行转换
- 需要支持帧缓冲
网络适配器的厂商可以找IEEE 公司花钱申请 MAC 地址段
IEEE 公司会给出高 24bit 作为厂商号,低 24bit 位厂商自由分配
网络适配器厂商就可以生产全球唯一的 MAC 地址给适配器
二、以太网与IEEE802.3
在IEEE 802的层次划分中 把数据链路层又分成了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AC子层)和 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 子层)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AC 子层):
- 与访问传输介质有关的部分功能(如:组帧、差错检测、透明传输、介质访问控制等)
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 子层):
- LLC 子层的存在是为了兼容各种局域网技术(LLC 子层目前已名存实亡),目前有线局域网已被 802.3 垄断,无线局域网技术已被 802.11 垄断
- 与访问传输介质无关的部分功能,由IEEE 802.2工作组(已解散)负责
IEEE 802.3 推出的以太网标准(物理层)
半双工 or 双工
同轴电缆 |
双绞线 |
光纤 |
集线器 |
交换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