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主:老杨丨11年资深网络工程师,更多网工提升干货,请关注公众号:网络工程师俱乐部
你们好,我的网工朋友。
OSPF是一种内部网关协议(IGP),用于在单一自治系统内部进行路由信息的分发。是一种基于链路状态的路由协议,它使用Dijkstra算法来计算最短路径。
OSPF通过链路状态算法提供了快速收敛和更优的路由选择。
OSPF支持大规模网络的可扩展性,允许区域划分和复杂的路由策略,同时增强了安全性并作为开放标准促进了设备间的互操作性。
虽然OSPF被很多网工朋友选择和使用,但想来大家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不太清楚的地方。
今天整理了十个经典的OSPF问题,不知道各位兄台有没有能全部答上的
今日文章阅读福利:《 OSPF经典学习笔记(62页) 》
【文末添加好友】。私信我,发送暗号“学习笔记”,即可获得老网工珍藏的OSPF经典学习笔记一份。
01 在OSPF中,为什么第三类 LSA 传播超过一个区域,路由信息就会被修改?它不是使用 SPF 算法么?如果这样,那么它和 RIP 的 DV 算法有啥区别?
在OSPF中,第三类LSA(Summary LSA)在跨越多个区域传播时,路由信息会被修改主要是因为:
-
区域边界路由器(ABR)的作用:ABR负责将一个区域内的路由信息总结(或简化)后传递到另一个区域。这个过程中,原始的详细信息会被抽象,只传递关键信息,例如到达某网络的总体成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传输的数据量,提高网络效率。
-
路径成本的更新:当LSA从一个区域传播到另一个区域时,ABR会更新路径成本。这是因为跨区域路径的成本通常不同于内部区域的路径成本。
与RIP的区别在于:
-
OSPF 使用链路状态算法,每个路由器了解全网络的拓扑结构,可以独立计算最短路径,提供精确的路由信息和快速的网络收敛。
-
RIP 使用距离矢量算法,路由器只了解邻近路由器的信息,通过迭代过程传递路径信息,容易产生路由循环,收敛速度慢。
简而言之,OSPF中的LSA信息在跨区域传播时被修改,是为了网络效率和管理的需要,而其使用的算法与RIP的算法在目标和效率上有本质的不同。
02 为什么OSPF在默认情况下引入外部路由,生成的是第2类而不是第一类LSA?
在OSPF中,默认情况下引入外部路由生成的是第2类而不是第一类LSA的主要原因是,第2类LSA(Type 2 External LSA)在计算路由的成本时只考虑到达外部网络的成本,不考虑内部路由的成本。
这样做的好处是简化了成本计算,因为它假定所有区域内到达ASBR(自治系统边界路由器)的成本是相同的。
相比之下,第一类LSA(Type 1 External LSA)在计算路由成本时会考虑到ASBR的内部路径成本加上到达外部目的地的成本。虽然这提供了更精确的成本计算,但在很多情况下,这种精确度并不是必需的,并且会增加计算和管理的复杂性。
因此,默认情况下使用第2类LSA是为了在保持合理精度的同时,减轻网络和路由器的计算负担。
03 OSPF一共有多少种LSA 报文类型?
OSPF协议定义了多种LSA(链路状态广告)类型,总共有11种,每种LSA用于不同的目的和在不同类型的网络中传播不同的路由信息。这些LSA类型包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