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ort入侵检测系统的体系结构、工作模式、及规则

本文介绍了Snort入侵检测系统的体系结构,包括数据包嗅探、预处理、检测和报警/日志四个模块。Snort在数据链路层抓包,通过预处理器进行数据包解码和组装,然后根据规则进行检测。Snort有三种工作模式:嗅探器、数据包记录器和网络入侵检测系统。Snort规则定义包括规则头和规则体,支持多种响应机制如报警、记录和动态规则。规则体允许对协议细节、关键字等进行精确匹配。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Snort入侵检测系统的体系结构、工作模式、及规则*

Snort的结构由4大软件模块组成,它们分别是:
   (1)数据包嗅探模块——负责监听网络数据包,对网络进行分;
   (2)预处理模块——该模块用相应的插件来检查原始数据包,从中发现原始数据的“行为”,如端口扫描,IP碎片等,数据包经过预处理后才传到检测引擎;
   (3)检测模块——该模块是Snort的核心模块。当数据包从预处理器送过来后,检测引擎依据预先设置的规则检查数据包,一旦发现数据包中的内容和某条规则相匹配,就通知报警模块;
   (4)报警/日志模块——经检测引擎检查后的Snort数据需要以某种方式输出。如果检测引擎中的某条规则被匹配,则会触发一条报警,这条报警信息会通过网络、UNIXsocket、WindowsPopup(SMB)、SNMP协议的trap命令传送给日志文件,甚至可以将报警传送给第三方插件(如SnortSam),另外报警信息也可以记入SQL数据库。

Snort通过在网络TCP/IP的5层结构的数据链路层进行抓取网络数据包,抓包时需将网卡设置为混杂模式,根据操作系统的不同采用libpcap或winpcap函数从网络中捕获数据包;然后将捕获的数据包送到包解码器进行解码。网络中的数据包有可能是以太网包、令牌环包、TCP/IP包、802.11包等格式。在这一过程包解码器将其解码成Snort认识的统一的格式;之后就将数据包送到预处理器进行处理,预处理包括能分片的数据包进行重新组装,处理一些明显的错误等问题。预处理的过程主要是通过插件来完成,比如Http预处理器完成对Http请求解码的规格化,Frag2事务处理器完成数据包的组装,Stream4预处理器用来使Snort状态化,端口扫描预处理器能检测端口扫描的能力等;对数据包进行了解码,过滤,预处理后,进入了Snort的最重要一环,进行规则的建立及根据规则进行检测。规则检测是Snort中最重要的部分,作用是检测数据包中是否包含有入侵行为。例如规则alert tcp any any ->202.12.1.0/24 80(msg:”misc large tcp packet”;dsize:>3000;)这条规则的意思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