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元机器人」首席科学家罗剑岚:全栈自研是人形机器人公司唯一出路!

 温馨提示点击下方图片,查看公众号“猎场备忘录”运营团队2025年最新原创报告(共210页)

正文:

2025年4月2日,国内头部人形机器人公司[智元机器人]宣布伯克利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BAIR)博士后研究员罗剑岚已加入智元,担任首席科学家,全面领导智元具身智能研究中心,主导前沿算法研发与工程化落地。

罗剑岚:于2015年在UC Berkeley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机械工程博士,最初的方向是机器人控制,后续将研究方向转向机器人学习,主要和Pieter Abbeel以及Sergey Levine等学者合作,研究集中在强化学习;于2019年博士毕业后,加入谷歌并在多个机器人部门任职,包括Google X、DeepMind等,与机器人学习领域的泰斗Stefan Schaal教授合作;于2022年,重回到伯克利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BAIR),在Sergey Levine团队做博士后研究员,主要研究高样本采样效率高性能的真机强化学习和操控方面,以及大模型相关的应用。

近日,罗剑岚接受多家媒体访谈,在被问到“软硬一体的全栈路线是必要的吗?有的公司就只想做好本体部分”时,表示:自动驾驶早年,也有专做大脑的,但现在主机厂都开始做自动驾驶;十年前,无人机很火时,中美出现一大堆无人机公司,英特尔甚至在美国开了20多个实验室,但都只能做大脑,但现在都已不存在,我们现在记住的名字是:DJI(大疆);虽然只做大脑也可以跟硬件结合一起,但我认为一定是软硬件一起迭代的全栈路线,会笑到最后。

其实,人形机器人本体公司需要软硬件全栈自研这类观点,全球估值最高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Figure AI]创始人Brett Adcoc已多次强调,并表示拥有自己的AI系统(自研)是建立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

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技术突破性发展催生了本身具身智能浪潮,大模型决定了人形机器人泛化能力,是现阶段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核心壁垒;早期,人形机器人领域初创公司多是依托科技大厂大模型赋能,自研操作小模型且绝大数创企在AI层面投入极少;随着众多科技大厂入局人形机器人本体赛道,若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不具备基础大模型自研能力,远不能在万亿人形机器人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结局只能是被收购或者倒闭;因此对于人形机器人初创而言,强大的AI能力将是必需项,自研是唯一出路。

小编早期曾在多篇文章中提到类似观点,并梳理诸多人形机器人赛道行业乱象,最近一篇是三月初,小编文章“人形机器人赛道,风口下的冷思考!”中提到:诸多人形机器人产品现阶段真的能做“有用”的工作还是仅仅是大玩具,“能跑能跳” ≠ “能干活”;并在3月19日文章“人形机器人发展路线之争:“大脑”优先,还是“运动”优先?”中详细解读国内人形机器人重“运动”,轻“大脑”发展乱象。

对于人形机器人创企来讲,生产出人形机器人本体并不难,通过战略合作、实现营收也不难,难在批量化生产和实现场景真正、有效应用。

其实诸多人形机器人产品现阶段真的能做“有用”的工作还是仅仅是大玩具,结论很容易得出,仅需要参加一次人形机器人大会,现场看一下人形机器人现场实操,而不是仅仅通过企业宣传片。

具身智能机器人是一个复杂的AI+机器人+自动驾驶的系统性学术+工程问题,各类要素缺一不可。

 ... ...

接下来,小编继续从大模型、算力、软件算法、数据、能源(电池)、硬件(核心零部件)、工程化等多层面,详细盘点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卡点;并从人形机器人企业产品(进展)、硬件设施(生产能力)、产品落地场景、企业官方宣布量产时间、实际商业化进展、具身智能大模型技术等方面,盘点全球(含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现况以及国内人形机器人发展乱象。

... ... ...

本文内容仅展示一部分,更多详细解读,加入知识星球“机器人头条”,查看完整版文章:[原创]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卡点(人形机器人创企九死一生)并深度了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赛道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