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CV学习笔记(四):膨胀

本文介绍了图像处理中的膨胀操作,详细解析了其作用原理与应用场景,并通过OpenCV库实现了具体的膨胀操作示例。

前几篇文章写的时候函数定义及其说明都是和文档写在一起的,刚刚发现别人都是把函数定义弄成代码的格式,看着一点儿也不乱,接下来我也会向人家学习。

接下来我们学习一下膨胀。首先呢,腐蚀和膨胀都是最基本的形态学操作之一。腐蚀能够将图像的边界点消除,使图像沿着边界向内收缩,也可以将小于指定结构体元素的部分去除。膨胀操作和腐蚀操作的作用是相反的。它是对图像的边界进行扩张,将与当前对象接触到的背景点合并到图像内,让边界点向外部进行扩张。如果图像内的两个对象的距离较近,在膨胀的过程中,两个对象可能会连通到一起。膨胀操作对填补图像分割后图像内存在的空白相当有帮助。

void cv::dilate(
		InputArray src,
		OutputArray dst,
		InputArray kernel,
		Point anchor=Point(-1,-1),
		int iterations=1,
		int borderType=BORDER_CONSTANT,
		const Scalar& borderValue=morphologyDefaultBorderValue())
其中,
src:需要进行膨胀的原始输入图像,图像的通道数可以是任意的,但是要求图像的深度必须是CV_8U、CV_16U、CV_16S、CV_32F、CV_64F其中一种。
dst:被膨胀后所输出的目标图像,该图像和原始图像具有同样的类型和大小。
element:膨胀操作时所采用的结构类型,默认为一个3×3的核。

参数kernel、anchor、iterations、borderType、borderValue与erode腐蚀函数的意义一致,在第三节腐蚀中已经解释的很清楚,此处不在赘述。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opencv2/core/core.hpp>  
#include <opencv2/highgui/highgui.hpp>  
#include <opencv2/imgproc/imgproc.hpp>  //dilate()函数的头文件

using namespace cv;  

int main()  
{  
	// 读入一张图片 
	Mat img=imread("lena灰度图.jpg");  

	// 创建一个名为 "原始图像"窗口  和一个名为 "腐蚀图像"窗口  
	cvNamedWindow("原始图像"); 
	cvNamedWindow("膨胀图像");

	// 在窗口中显示原始图像 
	imshow("原始图像",img); 

	// 获取自定义核  
	Mat element = getStructuringElement(MORPH_RECT, Size(5, 5));  
	Mat out;  

	// 膨胀
	dilate(img,out,element);

	// 显示膨胀图像 
	imshow("膨胀图像", out);  
     
	// 等待6000 ms后窗口自动关闭  
	waitKey(6000);  
}  
程序执行结果:




搞定!!!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