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维室温磁铁可以解锁量子计算

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只有一个原子厚的新型磁性材料,由氧化锌和钴片组成,可在室温下稳定工作,这对于自旋电子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种超薄磁铁不仅能够提升数据存储密度,还有助于实现电子自旋的操控,为下一代数据存储和量子计算带来可能。其灵活性和室温稳定性克服了传统纳米磁体需要低温运行的难题,为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开辟了新途径。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只有一个原子厚的新型磁性材料可以操纵电子的自旋,用于下一代数据存储。

 

(图片来源:网络)

从计算机到信用卡再到云服务器,当今的技术都依赖于磁铁将编码数据固定在存储设备上。但是磁铁的大小限制了存储容量,即使是纸一样薄的磁铁也会占用很多本可以更好地用于编码信息的空间。

现在,一项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显示,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世界上最薄的磁铁:只有一个原子厚的柔性氧化锌和钴片。“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使用相同数量的材料存储更大量的数据,”该研究的资深作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工程师姚杰说。

除了缩小传统数据存储空间之外,厚度小于1纳米的磁铁对于开发自旋电子学(自旋电子学的简称)是必不可少的:可以使用电子的自旋方向而不是电荷来编码数据。这种磁铁甚至可以帮助激发电子进入“量子叠加态”,让粒子同时占据多个状态。这样,数据可能会使用三种状态(向上或向下旋转,或同时以两种方式旋转)来存储,而不是通常的两种状态。

通常,类似的纳米级磁体必须降温到 –196°C的低温以维持磁场。这一要求对创建商业自旋电子器件或缩小传统数据存储空间构成了巨大障碍。“你不想随身携带低温冷却器,”芝加哥大学自旋电子学研究员大卫·奥沙洛姆说,他没有参与这项研究。“因此,拥有一种在室温下既紧凑又灵活的磁性材料非常重要。”

这种新磁性材料的二维晶格在室温下可以完美运行——它甚至在足以煮沸水的温度下保持磁化。将这些特定元素结合起来的决定至关重要,锌和氧本身没有磁性,但它们与钴等磁性金属相互作用。通过调整钴原子与氧化锌分子的比例,该团队“调整”了材料的磁场强度。大约12%的钴是他们的最佳选择——低于 6% 时磁铁太弱而无法发挥作用,而超过15%时它变得不稳定。

姚杰认为,来自氧化锌的游离电子有助于稳定钴原子,保持磁场完整。姚杰说:“目前的假设是电子作为信使,让这些钴原子能够相互‘交谈’。”

爱尔兰三一学院的计算物理学家桑维托(Stefano Sanvito)也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但他表示磁铁的有用性取决于它如何与其他二维材料相互作用。他说,堆叠各种单原子薄膜层“就像摞一副纸牌”,将使工程师能够为从安全数据加密到量子计算的大量应用,去量身定制下一代自旋电子学技术:“这将非常有趣。”

编译:王珩

编辑:慕一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