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念:
1. 图的分类: 有向图,无向图,混合图,赋权图,无权图
底图: 有向图将方向去掉后得到的无向图。
多重图:含有平行边的图(即两个节点之间有多条等价路径)。非多重图称为线图。
简单图:无自回路的线图。
正则图:各个结点的次数相同,记为Kn。
平面图:能够图示在一个平面内,边与边只在顶点出相交的图。
完全有向图:边集为结点集的笛卡尔乘积的有向图。
完全无向图:每两个结点间都有一条边的无向图。
2.结点的次数:
无向图中,每个结点连接的路径数是结点的次数。
有向图中,每个结点的引出次数叫出度,引入次数叫入度,出度与入度的和为结点的次数。
定理:图G(n,m) 所有结点的次数之和为2m。
推论:图G(n,m)次数为奇数的结点必为偶数个。
3.图的同构:
概念:两个图中的结点存在一一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保持结点的邻接关系和边的重数。
4.图的运算:
并,交,差,环和:分别做点集和边集的并、交、差、环和。
5.子图:
G<V,E>
子图:G‘的点集和边集都为G的点集和边集的子集。
生成子图: 子图中包含原图的所有点。
边集的导出子图:由边集唯一确定,保证没有孤立结点的子图。
结点集的导出子图:有结点集唯一确定,保证任意两个新结点间包含原图的所有路径。(当[u,v] ∈E时有[u,v] ∈E‘ )
二、路径和回路:
1.概念:
简单路径: 一条边不重复出现两次的路径。如果是回路则成为简单回路。
基本路径:一个点不重复出现两次的路径。如果是回路则成为基本回路。
路径的长度:路径中包含的边的条数。
2.图的连通度:
如果图中任意两结点可达,则称图是连通的。
如果子图是连通的,且没有更大的子图是连通的,则称该子图为连通分图。简称分图。
定理:G(n,m)的无向简单图,w是分图个数,则: n-w<=m<=(1/2)(n-w)(n-w+1)
点割:无向简单图G(V,E),V’ ∈V 如果w(G-V‘)>w(G)且不存在V’的子集也满足次条件,则称 V’是G的点割,如果V‘={v},则v是割点。
最小点割的大小称为G的点连通度。
割集: 无向简单图G(V,E),E' ∈E 如果w(G-E‘)>w(G)且不存在E’的子集也满足次条件,则称 V’是G的割集,如果E‘={e},则e是桥。
最小割集的大小称为G的连通度。
定理:E‘是无向简单图G的割集,则w(G-E’)=2
无向简单图存在一个割点,当且仅当存在两个顶点u,v使两点间的任意路径都经过该点。
在有向图中,任意两结点可达,则成G是强连通的。如果其底图是连通的,则称G的弱连通的。
3.赋权图的最短路径:
最短路径的长度叫做距离。记为d(v1,v2)
d(Vi,Vi)=0;
d(Vi,Vj)=无穷大 当没有路径时;
d(Vi,Vj)+d(Vj,Vk)>=d(Vi,Vk);
dijkstra算法:
(1)把V分成两个子集S,T,初始时,S={a},T=V-S;
(2)对T中每一个元素t计算D(t), 根据D(t)找出距离a最短的结点x,写出D(x);
(3)置S为S并{x},置T为T-{x},若T为空则停止,否则继续(2);
数学表达:D‘(t)=min{D(t),D(x)+W(x,t)};
4.特殊图:
1.欧拉路径和欧拉回路:
穿程G的每一条边且仅一次的路径,称为欧拉路径。具有欧拉回路的图称为欧拉图。
定理:无向连通图G具有一条欧拉路径当且仅当G有零个或两个奇数次数的顶点。
一个无向连通图是欧拉图,当且仅当该图的顶点次数都是偶数。
有向连通图D是欧拉图,当且仅当该图为连通图且D中每个结点的入度等于出度
2.哈密尔顿路径和哈密尔顿回路:
穿程G的每一点且仅一次的路径,称为哈密尔顿路径。具有哈密尔顿回路的图称为哈密尔顿图。
1. 图的分类: 有向图,无向图,混合图,赋权图,无权图
底图: 有向图将方向去掉后得到的无向图。
多重图:含有平行边的图(即两个节点之间有多条等价路径)。非多重图称为线图。
简单图:无自回路的线图。
正则图:各个结点的次数相同,记为Kn。
平面图:能够图示在一个平面内,边与边只在顶点出相交的图。
完全有向图:边集为结点集的笛卡尔乘积的有向图。
完全无向图:每两个结点间都有一条边的无向图。
2.结点的次数:
无向图中,每个结点连接的路径数是结点的次数。
有向图中,每个结点的引出次数叫出度,引入次数叫入度,出度与入度的和为结点的次数。
定理:图G(n,m) 所有结点的次数之和为2m。
推论:图G(n,m)次数为奇数的结点必为偶数个。
3.图的同构:
概念:两个图中的结点存在一一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保持结点的邻接关系和边的重数。
4.图的运算:
并,交,差,环和:分别做点集和边集的并、交、差、环和。
5.子图:
G<V,E>
子图:G‘的点集和边集都为G的点集和边集的子集。
生成子图: 子图中包含原图的所有点。
边集的导出子图:由边集唯一确定,保证没有孤立结点的子图。
结点集的导出子图:有结点集唯一确定,保证任意两个新结点间包含原图的所有路径。(当[u,v] ∈E时有[u,v] ∈E‘ )
二、路径和回路:
1.概念:
简单路径: 一条边不重复出现两次的路径。如果是回路则成为简单回路。
基本路径:一个点不重复出现两次的路径。如果是回路则成为基本回路。
路径的长度:路径中包含的边的条数。
2.图的连通度:
如果图中任意两结点可达,则称图是连通的。
如果子图是连通的,且没有更大的子图是连通的,则称该子图为连通分图。简称分图。
定理:G(n,m)的无向简单图,w是分图个数,则: n-w<=m<=(1/2)(n-w)(n-w+1)
点割:无向简单图G(V,E),V’ ∈V 如果w(G-V‘)>w(G)且不存在V’的子集也满足次条件,则称 V’是G的点割,如果V‘={v},则v是割点。
最小点割的大小称为G的点连通度。
割集: 无向简单图G(V,E),E' ∈E 如果w(G-E‘)>w(G)且不存在E’的子集也满足次条件,则称 V’是G的割集,如果E‘={e},则e是桥。
最小割集的大小称为G的连通度。
定理:E‘是无向简单图G的割集,则w(G-E’)=2
无向简单图存在一个割点,当且仅当存在两个顶点u,v使两点间的任意路径都经过该点。
在有向图中,任意两结点可达,则成G是强连通的。如果其底图是连通的,则称G的弱连通的。
3.赋权图的最短路径:
最短路径的长度叫做距离。记为d(v1,v2)
d(Vi,Vi)=0;
d(Vi,Vj)=无穷大 当没有路径时;
d(Vi,Vj)+d(Vj,Vk)>=d(Vi,Vk);
dijkstra算法:
(1)把V分成两个子集S,T,初始时,S={a},T=V-S;
(2)对T中每一个元素t计算D(t), 根据D(t)找出距离a最短的结点x,写出D(x);
(3)置S为S并{x},置T为T-{x},若T为空则停止,否则继续(2);
数学表达:D‘(t)=min{D(t),D(x)+W(x,t)};
4.特殊图:
1.欧拉路径和欧拉回路:
穿程G的每一条边且仅一次的路径,称为欧拉路径。具有欧拉回路的图称为欧拉图。
定理:无向连通图G具有一条欧拉路径当且仅当G有零个或两个奇数次数的顶点。
一个无向连通图是欧拉图,当且仅当该图的顶点次数都是偶数。
有向连通图D是欧拉图,当且仅当该图为连通图且D中每个结点的入度等于出度
2.哈密尔顿路径和哈密尔顿回路:
穿程G的每一点且仅一次的路径,称为哈密尔顿路径。具有哈密尔顿回路的图称为哈密尔顿图。
定理:G是哈密尔顿图,则对任意结点集合V的子集S有:w(G-S)<=|S|
G(V,E)是具有大于等于3个顶点的简单无向图,若在G中每一对顶点的次数之和大于等于n,则G中存在一条哈密尔顿回路。
三、图的矩阵表示:
1.邻接矩阵概念: 有向线图G的邻接矩阵A=aij=1(存在<vi,vj>边),0(不存在<vi,vj>边);
2.意义:
A(A^T):从结点vi和vj引出的边,能够同时终止与的结点的个数;对角线上的元素是vi的引出次数。
(A^T)A:从一些结点引出边,同时终止于vi和vj,这样结点的个数;对角线上的元素是vi的引入次数。
A^n: 对于一切n,表示vi到vj长度为n的路径总数;对角线上表示经过vi的长度为n不同回路个数。
Br=A+A^1+A^2+...+A^r:表示vi到vj长度小于等于r的不同路径总数。
3.将Bn或Bn-1中的非零元素写成1,得到可达性矩阵。
4.意义:P为可达性矩阵,则P交P^T可以求出强分图。
四、图的支配集,独立集和覆盖:
1.概念:
G=<V,E>是简单无向图,V’是V的子集,若V-V‘的每一个顶点至少与V’中的一个顶点邻接,则称V‘是支配集。最小的支配集为最小支配集,其顶点个数为支配数。
G=<V,E >是简单无向图,V’是V的子集,若V’中任意顶点不邻接,则称V‘是独立集。最大的独立集为最大独立集,其顶点个数为独立数。
G=<V,E >是简单无向图,V’是V的子集,若G中的每一边至少有一顶点在V'中,则称V‘是点覆盖。顶点数最小的覆盖称为最小点覆盖,其顶点个数为覆盖数。(边覆盖亦然)
2.定理: 极大独立集为极小支配集。
3.匹配:不相邻的边的集合,又称边独立集。边数最多的为最大匹配,边数为匹配数。
五、二部图:
1.概念:无向图G的点集分为两个子集,是G的每条边的端点分别由这两个集合的点组成,这样的G称为二部图。如果路径满足两个子集的笛卡尔乘积,则为完全二部图。
如果二部图中M是图G=<X,E,Y>的一个匹配,且M使X的所有点饱和,则成M为X到Y的完全匹配。
2.定理:一个图是二部图的充分必要条件是G中所有的回路长度都是偶数。
3.二部图的最大匹配问题:
二部图的一个匹配M,若一条基本路径有M和E-M的边交替组成,则成为交替链。(回路则为交替回路),如果交替链的起点和终点都是非饱和点(这里的非饱和,指的是该点不连接M匹配中的路径),则称这条链为可增广交替链。
求二部图的最大匹配算法:
(1)得出图的一个匹配M
(2)在二部图中找一条可增广链P。(书中采用标记法,其本质为:选择一个非保和点,通过E-M与M的边交替出现到另一个非保和点,则改路径为可增广交替链) 若能找到P,则用P中不属于M的边代替原来的M。若找不到P,则M为最大匹配。
4.Konig定理:
二部图中最大匹配数等于图的最小点覆盖数。
六、平面图和图的着色:
1.欧拉公式:对于任何平面图有:n-m+k=2 n为顶点数,m为边数,k为面数。
2.定理和推论:在n>=3的任何连通平面图(n,m)中,有m<=3n-6成立 。
K5是非平面图。
3.平面图的对偶图的构造:
G的对偶图 G*构造如下: 在G的每一个面Ri中放置一个顶点vi*.设e为G的一条边,若e为G的面Ri与Rj的公共边界上,则作边e*=(vi*, vj *)与e相交,且不与其他任何边相交。若e为G中的 桥 且在面Ri的边界上,则作以vi*为端点的环e*=(vi*,vj*)。右图给的示例。(注:图中黑色点即为G*=<V*,E*>其中任意的e*∈E',都有e*有且只有一次与e相交。e∈E)。
4.图的着色问题:
正常(边)着色:两个相邻顶点(边)的颜色不相同。
(边)色数:一个图G可以用k种颜色正常(边)着色,k的最小值为(边)色数。
*定理: 色数<=1+顶点最大度数
顶点最大度数<=边色数<=顶点最大度数+1
用5种颜色可以给任意平面简单图正常着色。
正常着色方法:
(1)将图中结点按照次数降序排列。
(2)用第一种颜色对第一着色点着色,并按照顺序对不与着色点相邻的点着色。
(3)用第二种颜色对尚未着色的点重复顺序判断着色。
G(V,E)是具有大于等于3个顶点的简单无向图,若在G中每一对顶点的次数之和大于等于n,则G中存在一条哈密尔顿回路。
三、图的矩阵表示:
1.邻接矩阵概念: 有向线图G的邻接矩阵A=aij=1(存在<vi,vj>边),0(不存在<vi,vj>边);
2.意义:
A(A^T):从结点vi和vj引出的边,能够同时终止与的结点的个数;对角线上的元素是vi的引出次数。
(A^T)A:从一些结点引出边,同时终止于vi和vj,这样结点的个数;对角线上的元素是vi的引入次数。
A^n: 对于一切n,表示vi到vj长度为n的路径总数;对角线上表示经过vi的长度为n不同回路个数。
Br=A+A^1+A^2+...+A^r:表示vi到vj长度小于等于r的不同路径总数。
3.将Bn或Bn-1中的非零元素写成1,得到可达性矩阵。
4.意义:P为可达性矩阵,则P交P^T可以求出强分图。
四、图的支配集,独立集和覆盖:
1.概念:
G=<V,E>是简单无向图,V’是V的子集,若V-V‘的每一个顶点至少与V’中的一个顶点邻接,则称V‘是支配集。最小的支配集为最小支配集,其顶点个数为支配数。
G=<V,E >是简单无向图,V’是V的子集,若V’中任意顶点不邻接,则称V‘是独立集。最大的独立集为最大独立集,其顶点个数为独立数。
G=<V,E >是简单无向图,V’是V的子集,若G中的每一边至少有一顶点在V'中,则称V‘是点覆盖。顶点数最小的覆盖称为最小点覆盖,其顶点个数为覆盖数。(边覆盖亦然)
2.定理: 极大独立集为极小支配集。
3.匹配:不相邻的边的集合,又称边独立集。边数最多的为最大匹配,边数为匹配数。
五、二部图:
1.概念:无向图G的点集分为两个子集,是G的每条边的端点分别由这两个集合的点组成,这样的G称为二部图。如果路径满足两个子集的笛卡尔乘积,则为完全二部图。
如果二部图中M是图G=<X,E,Y>的一个匹配,且M使X的所有点饱和,则成M为X到Y的完全匹配。
2.定理:一个图是二部图的充分必要条件是G中所有的回路长度都是偶数。
3.二部图的最大匹配问题:
二部图的一个匹配M,若一条基本路径有M和E-M的边交替组成,则成为交替链。(回路则为交替回路),如果交替链的起点和终点都是非饱和点(这里的非饱和,指的是该点不连接M匹配中的路径),则称这条链为可增广交替链。
求二部图的最大匹配算法:
(1)得出图的一个匹配M
(2)在二部图中找一条可增广链P。(书中采用标记法,其本质为:选择一个非保和点,通过E-M与M的边交替出现到另一个非保和点,则改路径为可增广交替链) 若能找到P,则用P中不属于M的边代替原来的M。若找不到P,则M为最大匹配。
4.Konig定理:
二部图中最大匹配数等于图的最小点覆盖数。
六、平面图和图的着色:
1.欧拉公式:对于任何平面图有:n-m+k=2 n为顶点数,m为边数,k为面数。
2.定理和推论:在n>=3的任何连通平面图(n,m)中,有m<=3n-6成立 。
K5是非平面图。
3.平面图的对偶图的构造:
G的对偶图 G*构造如下: 在G的每一个面Ri中放置一个顶点vi*.设e为G的一条边,若e为G的面Ri与Rj的公共边界上,则作边e*=(vi*, vj *)与e相交,且不与其他任何边相交。若e为G中的 桥 且在面Ri的边界上,则作以vi*为端点的环e*=(vi*,vj*)。右图给的示例。(注:图中黑色点即为G*=<V*,E*>其中任意的e*∈E',都有e*有且只有一次与e相交。e∈E)。
4.图的着色问题:
正常(边)着色:两个相邻顶点(边)的颜色不相同。
(边)色数:一个图G可以用k种颜色正常(边)着色,k的最小值为(边)色数。
*定理: 色数<=1+顶点最大度数
顶点最大度数<=边色数<=顶点最大度数+1
用5种颜色可以给任意平面简单图正常着色。
正常着色方法:
(1)将图中结点按照次数降序排列。
(2)用第一种颜色对第一着色点着色,并按照顺序对不与着色点相邻的点着色。
(3)用第二种颜色对尚未着色的点重复顺序判断着色。
本文介绍了图论的基础概念,包括图的分类(有向图、无向图等)、结点的次数、图的同构、图的运算以及路径和回路。讨论了连通度、最短路径、欧拉图和哈密尔顿图。此外,还涉及图的矩阵表示、支配集、独立集、覆盖以及二部图的性质和最大匹配问题。最后,探讨了平面图、对偶图和图的着色问题。
1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