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安全是指一系列用于保护云计算环境中数据、应用程序、基础设施和用户免受各种安全威胁的策略、技术和措施。
01
云计算的发展
1、起源阶段
虚拟化概念的提出:1959 年 6 月,牛津大学计算机系的首位教授克里斯托弗・斯特雷奇发表虚拟化论文《Time-Sharing in Large Fast Computers》,提出了虚拟化的概念,为云计算的基础架构打下了基础。
计算机作为公共资源想法的诞生:1961 年,人工智能之父约翰・麦卡锡教授在麻省理工学院百年庆典上提出了计算机作为公共资源的想法,其设想计算机会像生活中的水、电、煤气等变成一种公共资源,用户只需按实际使用的容量付费,这是最早的云计算概念。
信息公用事业设想的出现:1965 年,美国电话公司 Western Union 的一位高管提出建立信息公用事业的设想,强调了信息的共享和分布,这是云计算的核心之一。
“网络就是计算机” 标语的诞生:1984 年,Sun Microsystems 公司的联合创始人约翰・盖奇创造了 “网络就是计算机” 的标语,强调了分布式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而分布式计算技术是云计算的基础。
“云” 词的首次使用:1994 年,General Magic 公司的通信员工大卫・霍夫曼首次使用 “云” 这个词来比喻虚拟化服务。
云计算学术定义的提出:1997 年,南加州大学教授 R.K. 切拉帕在达拉斯举行的 INFORMS 会议上提出云计算的第一个学术定义,他认为计算的边界可以不是技术局限,而是经济合理性。
2、技术发展阶段
X86 虚拟技术的引入:1998 年,VMware 公司成立并引入了 X86 的虚拟技术,使得多个虚拟机可以在单个物理服务器上运行,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首个商业化IaaS 平台的出现:1999 年,Marc Andreessen 创建 LoudCloud 公司,这成为第一个商业化的 IaaS (基础设施即服务) 平台,允许用户租用计算和存储资源,而无需购买和维护物理硬件。
SaaS 平台的兴起:同样在 1999 年,Salesforce 公司成立,开始提供 SaaS (软件即服务) 平台,随后,SaaS 兴起,亚马逊开始提供在线存储和计算服务。
云计算平台的创立:2004 年,Web2.0 会议的举行标志着互联网发展进入新阶段,强调用户生成的内容和互动性 。同一时期,Amazon 公司宣布创立 Amazon Web Services 云计算平台,开始提供全面的云计算服务。
3、商业化阶段
“云计算” 概念的提出:2006 年 8 月,谷歌首次提出了 “云计算” 的概念,随后各大公司如 Sun Microsystems、微软、戴尔等开始推出与云计算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商业模式逐渐形成。
云计算服务的涌现:2007 年至 2009 年期间,越来越多的云计算服务开始涌现,包括 Amazon 的简单队列服务 (SQS)、IBM 的 “蓝云” 计划、Salesforce 的 DevForce 平台等,这些服务提供了各种功能,使得云计算开始被广泛接受和应用,并且在商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4、蓬勃发展阶段
混合云概念的引入:从 2011 年开始,混合云的概念开始引入,这种模式需要在私有云和公有云之间具有高度的互操作性,以及在两个云之间灵活迁移工作负载的能力,尽管面临挑战,但为云计算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以 OpenStack 和云原生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体系的形成:随着云计算技术逐渐成熟,形成了以 OpenStack 和云原生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体系,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加入到云计算的开发和应用中,推动了云计算的开源化和商业化发展。
02
云技术
1、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是云技术的基石。它通过软件将物理服务器划分为多个虚拟服务器,每个虚拟服务器都可以独立运行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例如,一台物理服务器通过虚拟化技术可以变成多个虚拟机,就好像把一栋大楼通过隔断划分成多个独立的小房间,每个房间都可以有不同的用途。常用的虚拟化软件有 VMware、Hyper-V 等。这种技术提高了服务器的利用率,降低了硬件成本。
2、分布式存储技术
云技术需要存储海量的数据,分布式存储技术就派上了用场。它将数据分散存储在多个存储设备上,通过数据冗余和分布式算法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用性。比如,一个云存储系统会把用户上传的文件分成多个数据块,分别存储在不同的硬盘甚至不同的数据中心。即使部分存储设备出现故障,也可以通过其他存储的数据块恢复文件。Ceph、GlusterFS 是比较典型的分布式存储系统。
3、并行计算和分布式计算技术
对于大规模的数据处理和复杂的计算任务,云技术采用并行计算和分布式计算技术。并行计算是指同时使用多个处理器或计算单元来处理同一个任务,就像一群人同时搬一块大石头,加快了任务的完成速度。分布式计算则是将一个大任务分解成多个小任务,分配到不同的计算节点上进行处理,然后再将结果汇总。例如,在大数据分析中,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时就会用到这些技术。Map-Reduce 是一种著名的分布式计算模型,被广泛应用于云计算环境中的数据处理。
4、容器技术
容器是一种轻量级的虚拟化技术,它与传统的虚拟机不同,容器共享操作系统内核,只对应用及其依赖进行打包和隔离。比如,Docker 就是一种流行的容器技术。容器可以快速启动和停止,便于在云环境中快速部署应用程序。一个容器就像是一个便携式的软件包,里面包含了运行应用所需的一切,并且可以在任何支持容器的环境中运行。
03
云服务分类
云服务是指通过云计算技术,将计算资源(包括服务器、存储、数据库、网络、软件、分析等)通过互联网提供给用户的服务模式。
1、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
IaaS 为用户提供了基本的计算基础设施,如虚拟服务器、存储空间和网络连接。用户可以在这些基础设施上安装和运行自己的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中间件。
2、平台即服务(PaaS)
PaaS 在基础设施之上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平台,包括操作系统、编程语言运行环境、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用户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直接开发、测试和部署应用程序,而无需关心底层的基础设施。
3、软件即服务(SaaS)
SaaS 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提供软件应用的模式,用户可以直接使用软件,而无需在本地安装和维护。软件的更新、维护和管理都由云服务提供商负责。
04
云安全风险
1、安全责任共担
在云计算环境中,云安全责任共担是一个关键概念。它主要是指云服务提供商和云服务用户之间需要共同承担安全责任,因为云环境的安全性是由双方共同维护的。这种责任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根据不同的云服务模式(如 IaaS、PaaS、SaaS)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云服务提供商负责提供安全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和平台,包括数据中心的物理安全、网络基础设施安全等。而用户则负责在云环境中使用的应用程序、数据以及自身用户身份管理等方面的安全。
2、数据安全风险
(1)数据泄露风险
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若加密算法存在漏洞、密钥管理不当,如使用过时的加密算法或加密密钥被窃取、破解,可能导致数据泄露。
(2)数据丢失风险
云服务提供商的数据中心可能因自然灾害、硬件故障等原因导致数据丢失。同时,若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不完善,如备份数据不完整、恢复过程出现错误等,也会增加数据丢失的风险。
(3)数据篡改风险
攻击者可能通过入侵云平台,篡改存储在云中的数据,从而破坏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3、网络安全风险
(1)DDoS攻击风险
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会使云系统遭受大量流量的冲击,导致容量超载,进而使服务中断或性能下降,影响应用程序的可用性和用户体验,给企业带来业务损失。
(2)不安全的API接口风险
云应用通常通过 API 进行交互和数据传输,若 API 存在身份认证机制薄弱、访问控制配置不当、信息泄露过度以及缺乏访问频率限制等漏洞,可能会被攻击者利用,导致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数据操纵。
(3)网络配置错误风险
云服务的网络配置较为复杂,如权限分配不正确、默认配置未更改以及安全设置管理不当等,都可能导致网络安全漏洞,使云上敏感数据或服务暴露在风险之中。
4、身份与访问管理风险
(1)账户劫持风险
攻击者可通过窃取用户凭证、网络钓鱼等手段劫持云账户,从而获得对数据、应用程序和其他云资源的访问权限,进而实施数据泄露、恶意软件部署等恶意活动。
(2)访问控制不当风险
若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策略配置不完善,可能导致未经授权的用户或恶意内部人员访问敏感资源,增加数据泄露和系统被攻击的风险。
(3)缺乏多因素认证风险
未启用多因素认证机制,仅依靠用户名和密码进行身份验证,容易被攻击者破解,从而增加账户被盗用的风险。
5、应用程序安全风险
(1)应用程序漏洞风险
云应用程序在开发过程中可能存在各种安全漏洞,如注入攻击、跨站脚本攻击、缓冲区溢出等,这些漏洞可能被攻击者利用,导致数据泄露、系统瘫痪等安全事件。
(2)软件供应链风险
云平台依赖于众多的软件和服务供应商,若供应商的软件存在漏洞或被恶意篡改,可能会影响云平台的安全性,进而导致数据泄露或系统故障。
6、虚拟化安全风险
(1)虚拟机逃逸风险
攻击者可能通过利用虚拟机管理程序或虚拟机操作系统的漏洞,突破虚拟机的隔离边界,访问其他虚拟机或宿主机上的敏感信息,从而对整个云环境造成威胁。
(2)虚拟机间攻击风险
在共享基础架构的情况下,若虚拟机之间的隔离措施不当,攻击者可能利用一个虚拟机攻击其他虚拟机,窃取敏感信息或破坏系统。
05
新一代云安全体系和技术
1、云原生安全
云原生安全是一种专门针对云原生应用和架构的安全理念与实践。云原生应用是基于容器、微服务和动态编排技术构建的应用,其特点是高度敏捷、可快速迭代和弹性扩展。云原生安全紧密结合这些特点,从应用的开发、部署到运行的整个生命周期来保障安全。
(1)容器安全
镜像安全:容器镜像是容器运行的基础,对镜像进行安全扫描至关重要。通过扫描工具可以检测镜像中是否包含已知的漏洞、恶意软件等。
运行时安全:在容器运行过程中,需要实时监控容器的行为。包括监测容器内的进程活动、网络连接、文件系统访问等,防止容器被恶意利用或出现异常行为。
容器隔离:确保容器之间的安全隔离是容器安全的关键。容器虽然是轻量级的虚拟化,但仍需要通过技术手段防止容器之间的相互干扰和攻击。
(2)微服务安全
服务间通信安全:微服务之间通常通过 API 进行通信,保障通信的安全是重点。可以采用加密协议(如 TLS)对服务间的通信进行加密,防止数据泄露和中间人攻击。例如,在微服务架构中,服务 A 向服务 B 发送请求时,通过 TLS 协议对请求数据进行加密,确保只有服务 B 能够解密并读取数据。
身份认证和授权:每个微服务都需要进行身份认证,以确保只有合法的服务可以进行交互。同时,要根据微服务的角色和功能,合理地授权其访问其他服务的权限。
微服务治理安全:在微服务的治理过程中,如服务发现、配置管理等环节,也需要考虑安全因素。例如,服务发现机制应该防止未经授权的服务注册和发现,通过安全的配置管理中心来存储和分发微服务的配置信息,防止配置泄露。
(3)编排系统安全(如 Kubernetes)
准入控制:编排系统的准入控制机制可以在资源(如容器、Pod)进入集群之前进行安全检查。例如,在 Kubernetes 中,通过准入控制器可以检查容器镜像的签名、验证资源请求是否符合安全策略等,防止不安全的资源进入集群。
资源隔离和权限管理:确保不同的租户或应用在编排系统中能够安全地共享资源,通过资源隔离和权限管理来实现。例如,在 Kubernetes 中,使用命名空间(Namespace)来隔离不同的资源,通过RBAC为不同的用户或服务分配对命名空间内资源的访问权限。
安全配置管理:编排系统本身的配置也需要进行安全管理。例如,Kubernetes 的配置文件应该进行加密存储,并且配置的修改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流程,防止配置错误或恶意修改导致安全问题。
2、软件定义安全
软件定义安全(SDS)是一种基于软件的安全架构理念,它将安全功能从传统的硬件设备中抽象出来,通过软件定义的方式进行集中管理和动态配置。就像是把安全策略的制定和执行从各种固定的安全设备(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中解放出来,利用软件编程来灵活控制安全措施。
(1)安全功能虚拟化
这是软件定义安全的基础。它把传统的基于硬件的安全功能,如防火墙、入侵检测 / 防御、加密 / 解密等,转换为软件形式的虚拟安全功能。例如,虚拟防火墙可以在软件层面上定义访问规则,而不是依赖于物理防火墙设备的固定配置。通过虚拟化技术,多个虚拟安全功能可以在同一台服务器或网络设备上运行,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2)安全策略自动化与编排
安全策略自动化是软件定义安全的关键。通过软件编程和自动化脚本,可以根据业务需求和安全威胁自动生成和调整安全策略。例如,当检测到某个应用程序遭受 DDoS 攻击时,自动化系统可以自动调整防火墙策略,限制可疑 IP 地址的访问,同时通知安全人员。安全策略编排则是将多个安全策略和安全功能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连贯的安全流程。比如,将用户认证、授权访问、数据加密等安全环节通过编排工具连接起来,实现一站式的安全管理。
(3)安全资源池化与分配
软件定义安全把各种安全资源(如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用于安全功能)汇聚成一个资源池。例如,对于一个企业的数据中心,将所有用于加密、入侵检测等安全功能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统一管理,当某个业务部门需要加强数据加密时,可以从资源池中分配更多的计算资源给加密功能。
3、多云安全管理技术
多云安全管理技术是指用于管理多个云环境(如公有云、私有云等)的安全性,以确保企业在多云部署下的数据、应用程序和基础设施的安全。
(1)多云安全策略统一
随着企业采用多云战略,需要统一管理和协调不同云平台上的安全策略,确保在多个云环境中实现一致的安全防护,避免出现安全漏洞和策略冲突。
(2)多云安全态势感知
通过收集和分析多个云平台上的安全数据,实现对多云环境的整体安全态势感知,及时发现和应对跨云的安全威胁,保障企业在多云环境中的业务安全 。
4、零信任安全架构
细粒度访问控制:零信任架构摒弃了传统的基于网络边界的信任模型,采用更加细粒度的访问控制策略。无论用户或设备是否位于企业内部网络,每次访问请求都需要进行严格的身份验证和授权,根据用户的身份、角色、权限以及访问的资源、环境等多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确保只有合法的用户和设备能够访问相应的资源
(1)多因素身份验证
强调使用多种身份验证因素,如密码、令牌、指纹、面部识别等,来增强用户身份验证的可靠性。通过结合不同类型的身份验证因素,大大降低了账号被盗用和身份被冒用的风险,提高了云环境的访问安全性
(2)持续信任评估
在用户或设备访问云资源的过程中,零信任架构会持续监测和评估其行为和状态,一旦发现异常行为或风险因素,会立即调整访问权限或进行拦截,从而实现对云环境的动态、持续保护,有效防止内部威胁和外部攻击的渗透。
5、人工智能安全技术
(1)智能威胁检测与分析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对海量的云安全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能够实时检测出异常行为和潜在的安全威胁。通过对用户行为、系统日志、网络流量等数据的学习和分析,建立正常行为模型,当出现与正常模式不符的行为时,及时发出警报并进行深入分析。
(2)自动化响应与防御
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化响应系统能够根据威胁的严重程度和类型,自动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如自动阻断攻击源、隔离受感染的系统、恢复受损的数据等,大大提高了安全事件的响应速度和处理效率。
(3)预测性安全分析
通过对历史安全数据和攻击模式的分析,机器学习模型可以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安全威胁和攻击趋势,帮助企业提前做好安全防护准备,制定更加有效的安全策略,从而增强云环境的主动防御能力。
6、量子加密技术
(1)无条件安全通信
量子加密基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如量子态的不可克隆定理和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实现了无条件安全的通信。在量子加密通信中,任何对通信过程的窃听都会导致量子态的改变,从而被通信双方察觉,确保了通信内容的绝对安全,为云环境中的高敏感数据通信提供了最高级别的安全保障 。
(2)量子密钥分发
量子加密技术的核心是量子密钥分发,通过量子态的传输来分发加密密钥,确保密钥的安全性和随机性。在云环境中,可以利用量子密钥分发技术为云应用和数据加密提供高强度的密钥,从而增强云安全的加密体系,抵御各种潜在的安全威胁 。
END
**黑客&网络安全如何学习**
今天只要你给我的文章点赞,我私藏的网安学习资料一样免费共享给你们,来看看有哪些东西。
1.学习路线图
攻击和防守要学的东西也不少,具体要学的东西我都写在了上面的路线图,如果你能学完它们,你去就业和接私活完全没有问题。
2.视频教程
网上虽然也有很多的学习资源,但基本上都残缺不全的,这是我自己录的网安视频教程,上面路线图的每一个知识点,我都有配套的视频讲解。
内容涵盖了网络安全法学习、网络安全运营等保测评、渗透测试基础、漏洞详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等,都是网络安全入门必知必会的学习内容。
(都打包成一块的了,不能一一展开,总共300多集)
因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资料,需要点击下方链接即可前往获取
优快云大礼包:《黑客&网络安全入门&进阶学习资源包》免费分享
3.技术文档和电子书
技术文档也是我自己整理的,包括我参加大型网安行动、CTF和挖SRC漏洞的经验和技术要点,电子书也有200多本,由于内容的敏感性,我就不一一展示了。
因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资料,需要点击下方链接即可前往获取
优快云大礼包:《黑客&网络安全入门&进阶学习资源包》免费分享
4.工具包、面试题和源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为大家总结出了最受欢迎的几十款款黑客工具。涉及范围主要集中在 信息收集、Android黑客工具、自动化工具、网络钓鱼等,感兴趣的同学不容错过。
还有我视频里讲的案例源码和对应的工具包,需要的话也可以拿走。
因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资料,需要点击下方链接即可前往获取
优快云大礼包:《黑客&网络安全入门&进阶学习资源包》免费分享
最后就是我这几年整理的网安方面的面试题,如果你是要找网安方面的工作,它们绝对能帮你大忙。
这些题目都是大家在面试深信服、奇安信、腾讯或者其它大厂面试时经常遇到的,如果大家有好的题目或者好的见解欢迎分享。
参考解析:深信服官网、奇安信官网、Freebuf、csdn等
内容特点:条理清晰,含图像化表示更加易懂。
内容概要:包括 内网、操作系统、协议、渗透测试、安服、漏洞、注入、XSS、CSRF、SSRF、文件上传、文件下载、文件包含、XXE、逻辑漏洞、工具、SQLmap、NMAP、BP、MSF…
因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资料,需要点击下方链接即可前往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