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彤评 《许冬亮:三年从大学生到百度科学家 》
许冬亮这样的人无疑是很优秀的,但充其量只能算是优秀的程序员吧。如果称之为【科学家】我觉得就有些过了。 按照这种方式来推理,QQ的很多研发人员都可以称之为科学家了。 如果这样的话,恐怕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将是世界上产生科学家最多的行业。
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在世界范围来讲,是非常与众不同的。在中国,并不是好的产品就一定能得到人们的认可;人们广泛使用的产品也不见得就是最好的产品。很多时候,技术人员把公司经营运作上的成功,归结成了自己个人技术上的成功,不知不觉就容易产生一种自大自满的情绪。(我相信许冬亮是没有认为自己是科学家的,而是IT记者这样认为)。
在中国,很多时候,在产品细节上的改进对整个产品的发展进程和发展趋势并没有明显的影响。我并不是否定细节的重要性,细节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但基础的、理论上的,核心架构上的东西更重要,而这些东西却很少有人去研究它,大家只是把国外的拿来就用。当然,这些基础而核心的东西,即使是具有爱因斯坦的智商,也不可能 3 年就完成。 在国外,那些大幅改进JavaScript 引擎和Python底层源代码,并在性能上产生质的提高的程序员都没有称之为科学家,而中国却总在不断的产生科学家,而且是 3 年就可以从大学生毕业生成为科学家。这的确让人感到有些纳闷。
中国的互联网行业这些年是取得了一点进展,但单纯从技术研究的角度来讲,中国IT行业的研发水平比起国外同行还是相距甚远,可以说是差了N个档次。我们只有清醒的认识到这种差距,才能奋起直追,不要动不动就生产出一个科学家。
中国有很多纯粹的技术牛人(当然与国外的技术牛人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但中国IT行业几乎没有几个人能称之为科学家的。科学是需要积累,需要沉淀的。如果没有在某一个行业上十年如一日,甚至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探索、创新,并发明出重大而影响深远的研究成果,是很难称之为科学家的。在中国,“专家”这个词已经不值钱了,“院士”这个词也不值钱了,我们不要让“科学家”这个词也变得不值钱。
我是一个IT工作者,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和军事爱好者,社会现象关注者,经常喜欢在论坛发表几句评论,其目的只是想对某些社会现象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我所发表的任何评论都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情,希望不要引起大家的误解,也希望不要引起一些人的不快。很多时候,我习惯于站在一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些角度往往是不为人所注意的角度。而正面的角度,大家都看得很清楚,就不用我多说了。
许冬亮现在也许还不能称之为科学家,但只要他在这个行业持续不断的追求和探索,10年后或20年后一定会成为科学家的。这些年轻有为的人正是中国IT行业的希望。
另外,也希望那些IT记者们写文章时,多注意自己文章用词的的准确性,要多学学【科学家】的严谨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