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数字化
将连续形式的模拟图像进行离散化处理,转换为数字图像,这个过程称为图像数字化。
模拟图像
→
离散化
数字图像
模拟图像\xrightarrow{离散化} 数字图像
模拟图像离散化数字图像
空间连续
灰度连续
⏞
连续的
空间离散
灰度离散
⏞
离散的
\overbrace{ 空间连续\quad\quad灰度连续}^{连续的}\quad\overbrace{ 空间离散\quad\quad灰度离散}^{离散的}
空间连续灰度连续
连续的空间离散灰度离散
离散的
图像数字化包括两个重要环节:采样、量化
采样
连续图像在二维空间上的离散化称为采样,即用空间上部分点的灰度来代表图像,这些点称为采样点。
采样一般可以按正方形点阵或正六角形点阵取样。
具体操作:
先在垂直方向上按一定间隔从上到下顺序地沿水平方向直线扫描,取出各水平行上灰度的一维扫描,然后再对一维扫描线信号按一定间隔采样得到离散信号。 即先沿垂直方向采样(即得到一系列采样行),再沿水平方向采样(即得到一系列采样列),分两个步骤完成采样操作。
与采样有关的重要参数:
若每列采样点为
M
M
M个,每行采样点为
N
N
N个,即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采样点个数为
M
M
M和
N
N
N,则有:
图像大小
=
M
×
N
,
(
空间分辨率)
图像大小=M\times N,(空间分辨率)
图像大小=M×N,(空间分辨率)
对于同一幅图像,若垂直和水平方向上采样间隔越小,则M和N越大,采样图像的空间分辨率越高,失真度越小。
采样间隔大小的选取要根据原始图像中包含的细微变化程度来决定。通常,图像中的细节越多,采样间隔应越小。
量化
连续图像经过采样后,在空间上离散化为一系列采样点,但这些采样点的灰度仍是连续量。
连续图像在灰度上的离散化称为图像灰度量化,即把采样后得到的各采样点的灰度从连续量转换为离散量(即离散的整数值)。
量化后的灰度用整数值表示。
与量化有关的重要参数:
若量化后像素的灰度值用
i
b
i
t
i \ bit
i bit, 则有:
图像灰度级数
:
L
=
2
i
灰度值范围
:
0
−
L
−
1
图像灰度级数:L=2^i \\ 灰度值范围:0-L-1
图像灰度级数:L=2i灰度值范围:0−L−1
将连续灰度量化为灰度级的两种方法:
- 等间隔量化
- 非等间隔量化
数字图像的基本类型
灰度图像
灰度图像是指包含灰度级的图像,这里的灰度即亮度。
灰度图像只有灰度而没有彩色,图像中的每个像素都是从黑到白之间的L级灰度中的一种。
灰度图像可以使用一个图像矩阵来表示。
每个像素都是介于黑到白之间的256种灰度中的一种。
二值图像
二值图像是一种特殊的灰度图像。图像中的像素只有两种灰度——黑和白。
二值图像可用一个图像矩阵来表示:
- 若 L = 2 L=2 L=2,灰度值用 1 b i t 1\ bit 1 bit表示(0,1)。
- 若 L = 256 L=256 L=256,灰度值用 8 b i t 8\ bit 8 bit表示。、
索引图像
1、调色板
调色板是用于定义不同种颜色的一个颜色表,也称颜色映射(colormap)。
其中每种颜色都使用红®、绿(G)、蓝(B)三种分量来表示。
调色板中一行定义一种颜色,最多只能定义256种颜色。
2、索引图像
索引图像是一种带有调色板的图像。
最多只能显示256种颜色。
索引图像可由两个矩阵来表示。
- 调色板矩阵,矩阵大小为 256 × 3 256\times 3 256×3列,每行中的三列元素分别表示R,G,B三种颜色分量的深浅程度。
- 图像矩阵,矩阵大小为 M × N M\times N M×N列,每个像素值不是灰度值,是一个索引值,该索引值用来指示调色板矩阵中的某一行,即根据索引值在调色板中找到对应的颜色显示出来。
真彩色图像
RGB图像不需要使用调色板,即它的颜色是非映射的。
每个像素的颜色由红®、绿(G)、蓝(B)三个分量共同决定,每个分量都用8 bit表示,即每个像素的颜色用3个字节表示。
可以产生28×28×28 = 224 ≈1677万种不同颜色。因此,又称24位真彩色图像。
数字图像基本的文件格式
BMP、GIF、JPEG、TIF、PNG
颜色模型
颜色是外界光刺激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而产生的主观感觉。
颜色分为两大类:非彩色和彩色。
非彩色:是指黑色、白色以及介于两者之间深浅不同的灰色,也称为无色系列。
彩色:是指除了非彩色以外的各种颜色,比如,红色、黄色、绿色等。
颜色有三个基本属性:色调、饱和度、亮度。
为了科学地定量描述和使用颜色,人们提出了各种颜色模型。
常用的颜色模型按用途可分为三类:
计算颜色模型:用于进行有关颜色的理论研究。比如RGB模型、Lab模型、CIE XYZ模型等。
视觉颜色模型:是指与人眼对颜色感知的视觉模型相似的模型,主要用于色彩的理解。比如HSV模型、HSI模型、HSL模型等。
工业颜色模型:侧重于实际应用。比如印刷工业中用的CMY模型、电视系统用的YUV模型等。
RGB颜色模型
RGB模型中颜色的构成
RGB模型采用CIE(国际照明委员会)规定的 三基色(红、绿、蓝)来构成表色系统。
任一颜色都可通过这三基色按不同比例相加混合而成,这种颜色合成方法称为加色合成法,所以RGB模型是一个加色系统。
RGB模型可用三维空间中的一个单位立方体来表示,以R、G、B作为三个坐标轴。
在RGB立方体中(包括所有顶点、棱边、面、体内),每一个点都代表一种颜色。
每种颜色用三元组(R, G, B)表示,分别代表该颜色中红、绿、蓝各自的亮度值。
取值范围:
正常每个分量的量化范围为:[0,255]。
若都进行标准化(即归一化)处理:[0,1]。
RGB模型中几个关键位置:
原点:黑色(0,0,0)
距离原点最远的顶点:白色(1,1,1)
三条轴上的三个顶点:红色(1,0,0);绿色(0,1,0)、蓝色(0,0,1),对应三基色。
三个面上的三个顶点:青色(0,1,1);品红(1,0,1)、黄色(1,1,0),对应三基色的补色,即三补色。
黑色(0,0,0)到白色(1,1,1)两点之间的连线:称为灰色线,即从黑到白的灰色均分布在这条线上。即等比例混合三基色产生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