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象的概念:对象是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的结合体。
2. 类和对象的关系:类是抽象的概念,如:集合,接口,数据类型等;而对象是具体某一个个体或实例。类和对象的关系不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而是集合和个体的关系。
3. 面向对象编码的思路:(1). 将一类事物的描述抽象成类,如:将猫的一些特性和能力等抽象成一个cat类。
(2). 抽象出与业务相关的属性( 对象共有的静态特征 ),语法格式:数据类型 变量名。如:" String name;"。
(3). 抽象出与业务相关的方法( 对象共有的动态特征 ),
定义方法的语法格式:访问控制符 返回值类型 方法名( 参数列表 ){
方法体;
}
(4). 实例化对象:要实例化的类的类名 对象名 = new 类名( );
对象名 . 属性;
调用无参方法:对象名 . 方法( );
调用有参方法:对象名 . 方法( 参数列表 );
4. 类中的属性:(1). 全局变量( 属性 ):全局变量初始化:如果没有赋初始值,系统会自动分配默认值。引用类型默认值是" null "," null "就是没有指向任何一块堆内存。
全局变量的作用域:只要在类的内部中,各个方法都可以访问并使用变量。
全局变量的生命周期:从对象创建开始到对象销毁结束。
(2). 局部变量:局部变量初始化:系统不会自动分配默认值,必须手动对变量进行初始化。
局部变量的作用域:只有在变量定义的方法中才有效。
局部变量的生命周期:从方法调用开始到方法执行完毕结束。
注意:全局变量的局部变量可以重名,且会遵循就近原则;当全局变量与局部变量重名时可以用this关键字来调用全局变量。
5. 方法的定义:语法格式:访问控制符 返回值类型 方法名( 参数列表 ){
方法体;
}
Ⅰ. 访问控制符:暂时可以用public,public访问控制符表示的可访问范围最广。
Ⅱ. 返回值类型:该方法执行结束后,是否需要将结果返回给调用者;如果不需要就将返回值类型写成" void ";如果需要就要在方法体末尾写" return 返回值 "语句;返回值是什么数据类型,定义方法时的数据类型就是什么。
Ⅲ. 方法名:对该方法的一种描述。
Ⅳ. 方法体:即执行此方法的过程,可以写定义变量,进行运算,流程控制结构等。
Ⅴ. 参数列表:方法在执行时需要调用者提供一些数据才可以完成。
1>. 形式参数列表:写在定义方法的时候,语法格式:" 参数的数据类型 变量名 "。如果要传多个参数时可以用" , "隔开或者使用可变长参数;形式参数并不需要赋值只需要定义即可。
可变长参数:如果要传多个参数时,可以用可变长度的参数进行传参,语法格式:" 数据类型 . . . 变量名;"。
可变长参数的局限:a. 多个参数的数据类型必须一致。
b. 形式参数列表中只能有一个可变长参数。
c. 可变长参数和普通参数可以同时存在,但是在定义时可变长参数必须在参数列表的最后。
2>. 实际参数列表:用在调用方法的时候,在调用方法传参时,直接传递对应参数的值即可。实参列表必须按照形参列表的格式( 实参列表和形参列表的参数类型,参数个数,参数顺序)来输入数据。
6. 方法的调用:(1). 在其他类中调用时,要先实例化对象。语法格式:" 类名 对象名 = new 类名( );",其次用对象名来调用方法,语法格式:" 对象名 . 方法( );"
(2). 在同一个类中方法之间的调用可以直接用 " 方法名( );" 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