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为PCB设计无非是导线的集成,是元器件的连连看。但烧了几块QFN芯片后才真正认识到里面门道之深,浅浅学习了一些资料,在此整理、总结一下,欢迎指正、讨论、补充。
PCB作为导线的集成,其最经常的作用是作为一个输入输出的接口。主要有电源输入输出、信号输入输出。前者主要考虑过电流能力和散热,后者就需要考虑到信号在铜箔上传输时的阻抗、反射和EMC,这是设计上极具灵活性的地方。
一、何为高速信号?(什么样的信号线要作为高速信号线关照)
# 高速信号是指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其特性(如上升/下降时间、频率等)使得电路设计必须考虑信号完整性(Signal Integrity, SI)、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EMC)
# 笼统地说,数字电路频率超过45Mhz,且这个频段在系统中占据显著比例,当然实际得分场景,因为即使频率不高,但若信号边沿速率高也会导致高速效应。
# 高速指的是信号快速的变化,当变化块到一定程度时,其变化速率使得接收、识别的速度“跟不上”了。
# 这类信号不再是简单的“电压高低”问题,而是需要从电磁波传播的角度分析其行为。
高速信号的核心特征
# 快速边沿时间(Rise/Fall Time)
· 信号的上升/下降时间(从10%到90%幅值的时间)极短(如纳秒级甚至皮秒级)。
· 边沿时间越短,信号的高频成分越丰富,更容易引发反射、串扰等问题。
· 一般业界规定当信号的传播延时超过数字信号上升时间的一半时,可视此信号为高速信号。
(反言之,数字信号上升/下降时间极短,短到小于两倍数字信号传播延时的时候,可视为高速信号)
# 高频成分显著
· 根据傅里叶变换,信号的带宽由上升时间决定:
Bandwidth ≈0.35 / Rise Time
· 例如,上升时间1ns的信号带宽约为0.35 / 1ns = 350MHz。
# 传输线效应明显(Transmission Line Effect)
· 当信号波长(λ= c / f)与走线长度可比拟时,需考虑传输线效应。
· 经验法则:若走线长度 > 0.1×信号波长λ,或信号上升时间 < 2×传输延迟,必须按高速信号处理。
例: 假设信号频率 1 GHz,在典型的印刷电路板(PCB)上的波长是真空中的50%,那么在电路板内传输的波长为150mm。当传输线长度 ( L ) 大于或等于 37.5 mm时,就需要考虑传输线效应。
二、传输线与回流路径
什么是传输线?
· 可传输信号的走线即传输线。微带线(microstrip)、带状线(stripline)、同轴电缆(coax)是常见的传输线。
· 微带线是在PCB表层的走线,仅仅有一边是导体平面,往往一边是绝缘电介质,一边是空气。其容易受到辐射干扰,但是传输速度比带状线快。
· 带状线位于两个导体平面内,在PCB内层走线,受干扰小,但传输速率较慢。
· 微带线和带状线还有许多拓扑结构,如双带状线、不对称带状线、差分微带线和差分带状线,查阅工具书可得阻抗公式。
· 走线不是理想模型,任何走线都有传输线效应。但是对于高频信号,其信号的传输过程中表现出的阻抗特性会导致传输过程中出现延迟、衰减、反射和失真的现象。
什么是回流路径?
· 传输线由两条有一定长度的导线组成,一条为信号路径,另一条为返回路径。(此现象可以用基尔霍夫定律第一定律+由一系列电容器组成的传输线零阶模型来解释)
传输线及电流返回路径
传输线的零阶模型
回流路径的影响
三、阻抗匹配
# 什么是阻抗
传输线不是理想模型。将信号在传输线的传递过程比作走路,走到的每一点都会在传输线和参考平面之间形成电场,又由于电场存在,会有电流存在,那么每一步都会有微小电流,此时传输线每一点都会等效成一个电阻,这个电阻就叫特性阻抗。
若忽略电阻的耗散,可化简为右式。
高速DSP系统设计参考指南(二)传输线(TL)效应_传输线效应-优快云博客
# 为什么要阻抗匹配
# 什么是反射
四、如何控阻抗及阻抗匹配常用方法、
# 正确计算匹配阻抗
阻抗和PCB板介质、铜厚、线宽、材料息息相关,故不同的PCB生产厂家的阻抗计算公式不可直接套用。
# 合理分布回流路径
包括添加回流缝地合孔
合理分割参考平面以避免跨分割走线
# 合理布局板层
# 分配专用层
# 电源层分割
# 合理的电源拓扑布局
# 合理的参考电位拓扑布局
# 3W原则
# 20H原则
# 滤波电容的合理分布
就近原则
输出信号的打孔在滤波电容后
输入信号的打孔在滤波电容前
# 合理设置线宽
# 合理设置过孔数量
# 减少桩线
PS:屏蔽地过孔和回流地过孔的区别
五、差分信号
实践中遇到的失效形式总结:
① PCB供电模块的失效形式及解决办法
击穿:合理间距+放电尖峰
# 当高压和底线过于接近的时候,比如高压和地线间距过近,或者地铜和高压过近,可能出现高压击穿空气,与地连接的情况,反复多次会出现碳化。
# 解决办法:尽量保证高压和地的距离,在偶有高压的情况下,可设置放电齿将击穿引导到不影响板子运行的位置。
过热:铺铜开窗+加宽走线
# 芯片或功率器件会有较大的发热量,其可通过铺铜开窗或者的方法加快导热。此外可通过在板子外部涂抹硅脂、加装散热翅片等方法加快热量散去。
# 大电流也会导致板子的升温,此时过热可能是由于走线过窄的原因,加大线宽有利于减小线路的电阻以减少发热量,同时面积增大更也有利于热量发散。
走线宽度 =(电流*阻抗)/电流密度
其中,阻抗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或使用阻抗计算工具获得,电流密度通常取值为1~5A/mm2。
根据 IPC 2221 的定义,你可以使用计算通过走线的允许电流的公式找到 PCB 的走线宽度。过程如下
I=k * (ΔT^0.44) * (A^0.725)
I 代表电流,取为常数
ΔT是指温度的变化
A是走线的截面积。
变换方程得到走线宽度的公式。
面积 = {电流 / 【k * (温升) ^ 0.44】} ^ (1/0.725)
宽度 = 面积/(厚度*1.378)
单位:面积[mil^2]、宽度[mils]、电流单位[A]、温度上升[℃]、厚度[oz]
k = 0.048
然后,考虑走线的厚度才能找出所需的宽度。
宽度[mils] = 面积[mils^2]/(厚度[oz]*1.378[mils/oz])
但实际中会有较大的富余量,可参考下述的经验表格来进行设计
PS:电路是一个闭环,故任何电流都要回流到地,在设计中也要给器件充分的回流地线,且尽可能越短越好。
② PCB信号传输常见干扰源及解决办法
反射:泪滴
泪滴是焊盘与导线或者是导线与导孔之间的滴装连接过度,设置泪滴的目的是在电路板受到巨大外力的冲撞时,避免导线与焊盘或者导线与导孔的接触点断开,另外,设置泪滴也可使PCB电路板显得更加美观。
teardrop的作用是避免信号线宽突然变小而造成反射,可使走线与元件焊盘之间的连接趋于平稳过渡化,解决了焊盘与走线之间的连接容易断裂的问题。在电路板设计中,为了让焊盘更坚固,防止机械制板时焊盘与导线之间断开,常在焊盘和导线之间用铜膜布置一个过渡区,形状像泪滴,故常称做补泪滴( Teardrops )
1、焊接上,可以保护焊盘,避免多次焊接是焊盘的脱落
2、加强连接的可靠性(生产是可以避免蚀刻不均,过孔偏位出现的裂缝等)
3、平滑阻抗,减少阻抗的急剧跳变
阻抗:弧线走线
寄生电容干扰:三倍线宽原则
20H原则
地0参考电位不稳:接地形式+滤波电容
PCB电流环路
回流
信号层和地层分布
③ 关于铺铜的取舍
铺铜的用处
铺铜的负面影响,铜产生涡流,磁场,电感下面不铺铜
关于分割铜区
TBC...
参考文献:
PCB走线宽度定义与计算方法详解 - PCB设计 - 电子发烧友网
microstrip(微带线)、stripline(带状线)的区别_stripline和microstrip的区别-优快云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