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感知(Compressive Sensing)是什么?
比如你画画:
你想临摹一幅画,通常会一步步照着原图细细描出来,对吧?
那压缩感知说的是:
“你其实不用画全部的细节,只画一小部分关键的点,就可以推断出整幅画。”
也就是说:
- 传统方式:把整张图全部记录下来(比如每个像素)
- 压缩感知:只记录图像中的“少量有用信息”(比如 20% 的像素),然后再还原出原始图像
更正式一点说
压缩感知(Compressive Sensing,CS) 是一种信号处理理论,它的核心思想是:
在远少于传统采样率的情况下,从压缩后的数据中重建出高质量的原始信号。
在传统信号采样中(比如奈奎斯特定理),你需要以一个足够高的频率去采样信号。但压缩感知发现,对于稀疏或可压缩的信号,可以通过少量“随机投影”(即测量)来直接采样和压缩合一,之后再用数学优化或深度学习方法还原原始信号。
压缩感知是一种技术,它能让你:只采集少量数据,就可以准确重建原始信号或图像。
它的前提是:
- 图像或信号是“稀疏的”或“有结构的”
- 比如一张图,其实很多区域是重复的、没变化的,没必要全都采样
为什么有用?
- 节省采集时间(比如 MRI 扫描可以更快)
- 节省传输带宽(图像压缩后更小)
- 降低存储成本
怎么做到的?
压缩感知主要分成两步:
-
压缩采样(只采集一部分数据)
→ 就像你用少量笔触画出一个轮廓。 -
重建原始图像(用数学或深度学习恢复完整图)
→ 让机器自己把轮廓“脑补”成完整的图像。
Deep Compressive Sensing(DCS)又是什么?
DCS 就是引入 深度学习模型(如 CNN、Transformer 等)来替代传统CS中的优化重建过程,通常包括:
- 用神经网络来设计采样矩阵(自动学习怎么采样更高效)
- 用神经网络来做信号恢复( 自动学习怎么把缺失的数据补回来)
- 实现端到端训练,从压缩 → 解码都由网络完成
应用场景:
- 医学成像(MRI)
- 遥感图像
- 摄像头图像压缩传输
- 视频编解码
DOI 全称是 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
它是用来唯一标识学术论文、数据集、图书、报告等数字资源的永久链接,就像学术世界里的“身份证”一样。
举个例子(只是举例,非真实存在),一个论文的 DOI 可能是:
10.1109/CVPR.2021.00345
你可以用 https://doi.org/10.1109/CVPR.2021.00345
直接跳转到论文的官方页面。
好处:
- 永久有效,即使论文网址变了,DOI 也能跳转过去
- 标准化引用,学术出版物中会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