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制转换
1. 基本概念
1.1 数制介绍
数制,或称为计数制,是一种用固定符号和统一规则表示数值的方法。其中采用进位规则的计数制被称为进位计数制,也就是平常所熟知的进制,常见的进制除所熟知的十进制外,还有二进制、八进制和十六进制等。进制包括三个要素:数位、基数和位权。
-
数位:数字符号在数字中所处的位置,进制数位从右往左、从0开始。比如在109中,9的数位是0、0的数位是1、1的数位是2。
-
基数:各数位上可以使用的数字符号个数,比如十进制的数位是10。
进制 基数 数字符号 二进制 2 0、1 八进制 8 0、1、2、3、4、5、6、7 十进制 10 0、1、2、3、4、5、6、7、8、9 十六进制 16 0、1、2、3、4、5、6、7、8、9、A、B、C、D、E、F -
位权:数制中处在某一个数位上的“1”所表示数值的大小,比如502中,第0位的位权是1、第1位的位权是10、第2位的位权是100。
1.2 数制表示
- 数字下标表示法:将数加上小括号,再用数字下标表示。比如(101)2表示是二进制数。
- 字母后缀表示法:在数后面加上字母,B代表二进制、O代表八进制、D表示10进制、H表示十六进制。比如64H代表十六进制数。
- 前缀表示法:0B表示二进制前缀,0表示八进制前缀,十进制不用前缀,0X表示十六进制前缀。
- 当没有下标或前、后缀便默认为是十进制。
1.3 进制转换
-
其他进制转为十进制:该进制数的各数字字符×\times×基数数位之和。(101)2=1×21+0×21+1×20=(5)10(101)_2 = 1\times 2^1 + 0 \times 2^1 + 1 \times 2^0 = (5)_{10}(101)2=1×21+0×21+1×20=(5)10
-
十进制转为其他进制:十进制数除以对应进制数的基数,然后反向取余。比如(6)10转为二进制。
6÷2=3⋯⋯06\div2=3\cdots\cdots06÷2=3⋯⋯0
3÷2=1⋯⋯13\div2=1\cdots\cdots13÷2=1⋯⋯1
1÷2=0⋯⋯11\div2=0\cdots\cdots11÷2=0⋯⋯1
(6)10=(110)2(6)_{10}=(110)_2(6)10=(110)2
二、子网划分
1. IP地址
1.1 IP地址概述
IP地址来自于IP协议(网际互连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地址能够标识每一个支持IP协议的设备在网络当中所处的位置,数据通过IP来寻找到所要发送到的目的地。
常见的IP协议包括IPv4(网际协议版本4,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4)和IPv6(网际协议版本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IPv4被广泛使用,而IPv6仍在初期的部署当中。
IP地址是一组32位的二进制数,比如 11000000 10101000 00010101 01101001,每8位为一组,可分为4节。然而二进制数不便于记忆,因此还可以使用点分十进制表示法表示IP。每节(8位)都转为十进制的形式,每部分之间用“.”分割来。因此,前面所举例的IP还可以写成为192.168.21.105。
1.2 IP地址分类
IP地址范围是0.0.0.0~255.255.255.255,总计42亿多个IP。便于IP管理以及网络通信效率,IP被划分为A类、B类、C类、D类、E类。其中A类地址、B类地址、C类地址当中的每个IP可以被分为网络部分和主机部分。
- A类地址:最高位为0,范围从0.0.0.0到127.255.255.255。第一部分是网络部分,剩下三部分是主机部分。
- B类地址:最高两位为10,范围从128.0.0.0到191.255.255.255。前两部分是网络部分,剩下部分是主机部分。
- C类地址:最高三位为110,范围从192.0.0.0到223.255.255.255。前三部分是网络部分,最后部分是主机部分。
- D类地址:最高四位为1110,范围从224.0.0.0到239.255.255.255,是组播地址。
- E类地址:最高四位为1111,范围从240.0.0.0到255.255.255.255,保留用于科研。
IP地址还可以分为公网IP和私网IP,公网IP可以直接访问互联网,是互联网的一部分;私网不能直接访问互联网,只能用于局域网当中。
- A类私网:10.0.0.0~10.255.255.255
- B类私网:172.16.0.0~172.31.0.0
- C类私网:192.168.0.0~192.168.255.255
除此之外,IP地址当中还有一些特殊的IP。
- 0.0.0.0:可表示任意一个地址。
- 255.255.255.255:受限广播地址。
- 127.0.0.1~127.255.255.254:用于本机测试。
- 169.254.X.X:计算机获取IP失败时,Windows系统自动分配的IP。
2. 子网掩码
2.1 子网掩码概述
虽然IP地址被分为了5类,但是存在IP资源浪费等问题,导致不少IP没能够被分配出去。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这种分类方法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引入了子网掩码来更有效地分配和管理IP地址资源。
子网掩码与IP地址类似,是32位的二进制数,同样能够使用点分十进制法表示。对应IP地址网络部分的所有位置都为1,对应于主机部分的所有位置都为0。比如子网掩码11111111 11111111 00000000 00000000,还可以表示为255.255.0.0。除此之外,子网掩码表示的方法还有CIDR斜线记法:IP地址/N,N表示IP网络部分的长度。
A类地址、B类地址、C类地址都可以分为网络部分和主机部分,所以这三类IP有默认子网掩码。
- A类地址:255.0.0.0或IP/8
- B类地址:255.255.0.0或IP/16
- C类地址:255.255.255.0或IP/24
2.2 子网掩码作用
- 确定IP的网络部分和主机部分。比如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的IP前24位(二进制形式)是网络部分,后8位是主机部分。
- 计算网络号,可以判断是否属于在同一个子网。将IP的二进制和子网掩码的二进制进行与运算。
- 计算子网数目。将子网掩码转化为二进制,再与相近的默认子网掩码二进制相比,计算被划分为多少个子网。可以进一步计算子网号,计算子网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