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G技术的三种范式之图谱RAG(KG-RAG):如何用、何时用?(非常详细)从零基础到精通,收藏这篇就够了!

大型语言模型(LLMs)已经展现出惊人的能力,但它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幻觉”(生成虚假信息)、难以实时更新知识,以及推理过程不透明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们开始探索将知识图谱(KGs)融入检索增强生成(RAG)框架,形成了所谓的“KG-RAG”方法。这种结合不仅有望减少模型的“幻觉”,还能提升其推理能力和准确性。

然而,目前对于KG-RAG方法的系统性研究还比较缺乏,尤其是关于“何时用”和“如何用”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篇最新的研究成果,看看它如何为我们提供答案。

一、RAG技术的三种范式

1、基础RAG(Basic RAG)

img

基础RAG是最简单的RAG架构,主要包括三个核心步骤:

  • 索引:将文档分割成块,编码成向量后存储在向量数据库中。
  • 检索:根据查询的语义相似度,从数据库中检索与查询最相关的Top k块。
  • 生成:将检索到的相关块与原始查询一起输入到LLM(大型语言模型)中,生成最终答案。
2、图谱RAG(Graph RAG)

img

图谱RAG通过引入图结构化数据来增强基础RAG的能力,其主要特点包括:

  • 图结构化索引:利用图数据库存储和检索信息,通过图结构捕捉数据之间的复杂关系。
  • 双级检索策略:结合低层次的具体信息检索和高层次的广泛话题检索,提高检索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 动态更新:支持增量更新算法,能够快速适应新数据
3、Agent RAG

img

Agent RAG是RAG技术的最新范式,融合了智能代理(Agent)的设计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 智能代理集成:通过将自主AI代理集成到RAG流程中,实现动态管理检索策略、迭代细化上下文理解,并适应性地调整工作流程。
  • 多代理协同:支持单代理或多代理架构,每个代理负责特定任务或数据源,共同完成复杂的检索和生成任务。
  • 灵活性和自适应性:能够根据查询类型和需求选择最优的处理路径,适应各种复杂场景。

二、知识图谱增强检索生成(KG-RAG):何时用、如何用?

虽然KG-RAG听起来很完美,但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不同的研究在使用场景、数据集、KG-RAG配置和语言模型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就像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各种方法,缺乏统一的比较和分析。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这篇研究论文通过重新实现和评估6种KG-RAG方法,并在7个不同场景的数据集上进行测试,分析了9种KG-RAG配置与17种语言模型的组合效果。研究的核心目标是找出KG-RAG在哪些情况下最有效,以及如何优化其配置。

img

1、任务领域与任务难度

要回答“何时使用KG-RAG”的问题,首先需要考虑任务场景。论文从两个角度对任务场景进行了分类:任务领域和任务难度。

  • 开放域问答(Open-domain QA):这类任务需要通用的世界知识,例如“地球的自转方向是什么?”。
  • 特定领域问答(Domain-specific QA):这类任务需要专业知识,例如医学咨询“我皮肤上有奇怪的疙瘩,会不会是病毒疣?”。
  • 专业考试(Domain-specific Exam):这类任务是针对特定领域的资格考试,例如医学专业考试。

任务难度的划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论文采用了两级分类:

  • L1难度:只需要基于明确事实的简单答案(单跳问题),例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吗?”。
  • L2及以上难度:需要推理和整合多条信息(多跳问题),例如“为什么说维生素C可以增强免疫力?”

知识图谱(KG)的质量是决定KG-RAG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论文使用了针对不同数据集构建的KG,并在实验中对比了高质量KG和部分覆盖知识的KG对性能的影响。

img

2、如何使用KG-RAG?

论文对现有的KG-RAG方法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三个关键模块:检索前(Pre-Retrieval)检索(Retrieval)**和**检索后(Post-Retrieval)。每个模块都有不同的配置方式,这些配置直接影响KG-RAG的性能。

检索前:查询增强

检索前阶段的核心问题是“检索什么内容”。论文总结了三种查询增强方法:

  • 查询扩展(Query Expansion):通过逐步推理提取关键实体,帮助模型在检索时找到更相关的内容。
  • 查询分解(Query Decomposition):将复杂的多跳问题分解为多个简单子问题,分别检索后再整合。
  • 查询理解(Query Understanding):提取查询的主要思想,确保检索内容与查询主题一致。
检索:检索形式

检索阶段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组织检索到的知识”。检索到的知识可以以三种形式呈现:

  • 事实(Fact):最基本的知识单元,以三元组(主体、谓语、宾语)形式呈现。
  • 路径(Path):由多个相连的三元组组成,提供更丰富的上下文信息。
  • 子图(Subgraph):结合路径和邻近实体信息,提供更全面的关系和模式。
检索后:提示设计

检索后阶段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引导模型利用检索到的知识”。论文总结了三种提示设计方法:

  • 链式思考(Chain-of-Thought, CoT):通过逐步推理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中间步骤。
  • 树状思考(Tree-of-Thought, ToT):允许模型同时探索和比较多条推理路径。
  • 思维导图(MindMap):引导模型构建结构化的思维导图,整合检索到的知识并保留推理痕迹。

三、实证研究揭示的关键发现

1、研究问题与实验设置

RQ1:KG-RAG对开源LLM的提升效果如何?

RQ2:KG-RAG是否能让开源LLM超越商业LLM?

RQ3:不同KG-RAG配置的效果如何?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论文设计了一系列实验:

  • 数据集:选择了7个不同任务场景的数据集,包括开放域问答、特定领域问答和专业考试。
  • 模型:对比了17种原始LLM和2种开源LLM(Qwen1.5-7B和Llama2-7B)结合6种KG-RAG方法(如KGRAG、ToG、MindMap等)的表现。
  • 评估指标:使用了多种指标,如准确率(Correct)、错误率(Wrong)、失败率(Fail)、BERTScore、ROUGE Score等,以全面评估生成答案的质量。
2、KG-RAG是否能提升开源LLM?

在开放域问答(如CommonsenseQA)和特定领域问答(如GenMedGPT-5K)中,KG-RAG显著提升了开源LLM的性能。

但在临床对话场景(如CMCQA)中,KG-RAG的效果有限,这可能是因为临床任务的复杂性较高,需要更高质量的知识图谱来支持。

KG-RAG在低难度任务中表现更好,而在高难度任务(如多跳推理)中效果有限。这表明当前的KG-RAG方法更适合处理简单任务,但在复杂任务中可能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img

3、KG-RAG是否能让开源LLM超越商业LLM?

在特定领域任务中,KG-RAG增强的开源LLM可以与商业LLM相媲美,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超越它们。这表明KG-RAG在特定领域任务中具有显著价值。

在高难度任务中,尽管KG-RAG缩小了性能差距,但商业LLM仍然表现更好。这可能是因为商业LLM不仅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具备更强的推理和泛化能力。

img

4、不同KG-RAG配置的效果如何?
查询增强
  • 查询理解:在短问题中表现稳健,但提升效果有限。
  • 查询扩展:适合短问题,能够提升语义相似性。
  • 查询分解:适合长问题,但在短问题中效果不佳。
检索形式
  • 事实(Fact)和路径(Path):在短问题中表现更好,能够提升生成答案的语义相似性。
  • 子图(Subgraph):在长对话任务中表现相似,但在短问题中可能引入冗余信息。
提示策略
  • 无提示(w/o Prompt):在特定领域任务中,不使用提示策略可能更适合整体答案质量评估。
  • 链式思考(CoT)、树状思考(ToT)和思维导图(MindMap):虽然能够提升语言质量,但可能以牺牲整体答案质量为代价。

四、研究总结与展望

在特定领域任务中,KG-RAG能够显著增强开源LLM(如Llama2-7B)的表现,使其在某些场景下甚至可以与商业LLM相媲美。

在开放域问答中,KG-RAG的提升效果相对有限。这可能是因为开放域任务需要更广泛的知识覆盖,而当前的KG-RAG方法在知识广度上仍有不足。

  • 查询增强方法:没有一种通用的查询增强方法适用于所有任务。最佳策略取决于任务的具体性质。例如,短问题更适合查询扩展,而长问题更适合查询分解。
  • 检索形式的选择:检索形式(如事实、路径、子图)对性能的影响并不确定。虽然路径和事实形式在某些任务中表现更好,但在长对话任务中,不同检索形式的表现差异不大。
  • 提示策略的影响:在特定领域任务中,直接从检索到的知识生成答案(不使用提示策略)通常在整体质量评估(如G-Eval)中表现更好。这表明在实际应用中,直接利用知识图谱生成答案可能更符合需求。

五、如何学习大模型 AI ?

由于新岗位的生产效率,要优于被取代岗位的生产效率,所以实际上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是提升的。

但是具体到个人,只能说是:

“最先掌握AI的人,将会比较晚掌握AI的人有竞争优势”。

这句话,放在计算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开局时期,都是一样的道理。

我在一线互联网企业工作十余年里,指导过不少同行后辈。帮助很多人得到了学习和成长。

我意识到有很多经验和知识值得分享给大家,也可以通过我们的能力和经验解答大家在人工智能学习中的很多困惑,所以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还是坚持各种整理和分享。但苦于知识传播途径有限,很多互联网行业朋友无法获得正确的资料得到学习提升,故此将并将重要的AI大模型资料包括AI大模型入门学习思维导图、精品AI大模型学习书籍手册、视频教程、实战学习等录播视频免费分享出来。

这份完整版的大模型 AI 学习资料已经上传优快云,朋友们如果需要可以微信扫描下方优快云官方认证二维码免费领取【保证100%免费

2024最新版优快云大礼包:《AGI大模型学习资源包》免费分享**

一、2025最新大模型学习路线

一个明确的学习路线可以帮助新人了解从哪里开始,按照什么顺序学习,以及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大模型领域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广泛,没有明确的学习路线可能会导致新人感到迷茫,不知道应该专注于哪些内容。

我们把学习路线分成L1到L4四个阶段,一步步带你从入门到进阶,从理论到实战。

L1级别:AI大模型时代的华丽登场

L1阶段:我们会去了解大模型的基础知识,以及大模型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和分析;学习理解大模型的核心原理,关键技术,以及大模型应用场景;通过理论原理结合多个项目实战,从提示工程基础到提示工程进阶,掌握Prompt提示工程。

L2级别:AI大模型RAG应用开发工程

L2阶段是我们的AI大模型RAG应用开发工程,我们会去学习RAG检索增强生成:包括Naive RAG、Advanced-RAG以及RAG性能评估,还有GraphRAG在内的多个RAG热门项目的分析。

L3级别:大模型Agent应用架构进阶实践

L3阶段:大模型Agent应用架构进阶实现,我们会去学习LangChain、 LIamaIndex框架,也会学习到AutoGPT、 MetaGPT等多Agent系统,打造我们自己的Agent智能体;同时还可以学习到包括Coze、Dify在内的可视化工具的使用。

L4级别:大模型微调与私有化部署

L4阶段:大模型的微调和私有化部署,我们会更加深入的探讨Transformer架构,学习大模型的微调技术,利用DeepSpeed、Lamam Factory等工具快速进行模型微调;并通过Ollama、vLLM等推理部署框架,实现模型的快速部署。

整个大模型学习路线L1主要是对大模型的理论基础、生态以及提示词他的一个学习掌握;而L3 L4更多的是通过项目实战来掌握大模型的应用开发,针对以上大模型的学习路线我们也整理了对应的学习视频教程,和配套的学习资料。

二、大模型经典PDF书籍

书籍和学习文档资料是学习大模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我们精选了一系列深入探讨大模型技术的书籍和学习文档,它们由领域内的顶尖专家撰写,内容全面、深入、详尽,为你学习大模型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书籍含电子版PDF)

三、大模型视频教程

对于很多自学或者没有基础的同学来说,书籍这些纯文字类的学习教材会觉得比较晦涩难以理解,因此,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大模型视频教程,以动态、形象的方式展示技术概念,帮助你更快、更轻松地掌握核心知识

四、大模型项目实战

学以致用 ,当你的理论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通过项目实战,在实际操作中检验和巩固你所学到的知识,同时为你找工作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大模型面试题

面试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需要充分的准备。

在你已经掌握了大模型技术之后,就需要开始准备面试,我们将提供精心整理的大模型面试题库,涵盖当前面试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让你在面试中游刃有余。


因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资料,需要点击下方链接即可前往获取

2024最新版优快云大礼包:《AGI大模型学习资源包》免费分享

### RAG 检索增强生成与知识图谱实现方法及架构 #### 什么是RAG模型? 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是一种结合检索和语言生成技术的方法,旨在通过引入外部知识源来改进传统生成模型的效果。这种方法能显著提升搜索结果的相关性和准确性[^2]。 #### 知识图谱如何增强RAG模型? 知识图谱作为一种结构化的知识表示形式,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实体关系数据,进一步强化RAG模型的能力。具体而言,在RAG基础上集成知识图谱,不仅可以扩展模型的知识边界,还能改善其推理能力和上下文理解能力[^1]。 #### 基于知识图谱RAG实现方法 以下是基于知识图谱RAG模型的具体实现路径: - **知识嵌入**:将知识图谱中的节点和边转化为向量表示,并将其作为额外输入融入到RAG框架中。这种做法有助于捕捉语义信息并促进跨模态学习[^3]。 - **多阶段检索机制**:采用分层检索策略,先从大规模文档库中筛选候选集,再利用知识图谱精炼最终答案范围。此过程可有效减少噪声干扰并聚焦高质量信息。 - **联合训练范式**:设计端到端优化目标函数,使得检索模块与生成网络协同进化。这样既能保证召回率又能兼顾表达流畅度。 #### 技术架构概述 整个系统通常由以下几个核心组件构成: 1. **查询解析器** 负责接收用户提问并对之进行预处理操作,比如分词、去停用词等。随后依据关键词匹配原则初步定位可能涉及的主题领域。 2. **知识存储单元** 使用高性能图数据库如NebulaGraph保存预先构建好的知识图谱实例。该部分需支持快速访问以及复杂模式查询功能以便后续环节调用。 3. **双通道检索引擎** 包含文本相似度计算子模块和KG导航服务两大部分。前者负责按照标准算法评估待选片段与原始请求之间的关联程度;后者则借助已有的逻辑链条推导潜在隐含事实。 4. **序列解码器** 接收来自上述两个来源的数据流后执行融合运算,最后输出连贯完整的回复串。 ```python import torch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RagTokenizer, RagTokenForGeneration def initialize_rag_model(): tokenizer = RagTokenizer.from_pretrained("facebook/rag-token-nq") model = RagTokenForGeneration.from_pretrained("facebook/rag-token-nq") return tokenizer, model tokenizer, rag_model = initialize_rag_model() def generate_answer(question): input_ids = tokenizer.question_encoder([question], return_tensors="pt")["input_ids"] with torch.no_grad(): outputs = rag_model.generate(input_ids) answer = tokenizer.batch_decode(outputs, skip_special_tokens=True)[0] return answer example_question = "What is the capital of France?" print(generate_answer(example_question))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