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网络通信中,TCP是确保数据可靠传输的关键协议。但在我们深入研究TCP拥塞控制技术之前,让我们先探索可靠数据传输的原理,特别是TCP头部中一些重要字段的作用。
网络层提供了点对点的通信服务,努力交付数据报,但并不保证可靠交付。这引出了运输层的角色,而TCP和UDP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协议,其中UDP实现了运输层的基本职能,而TCP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数据的可靠传输。
在这个庞大的网络中,我们如何确保数据在通信过程中能够可靠传输?有哪些技术和机制可以应对不同的通信问题,如比特差错、乱序、丢包等?
本文将基于《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一书的第3.4节内容进行整理,介绍可靠数据传输不同版本的演进过程,对问题逐一进行解答。
构建可靠的数据传输协议
rdt: 可靠数据传输协议(reliable data transfer protocol);
tcp是双向数据传输,简化场景,考虑单向数据传输可靠性如何来保障。从最简单的场景来逐步演化,得到一个可靠的数据传输协议。
rdt1.0:经完全可靠信道的可靠数据传输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场景,认为网络层的信道是可靠的,此时接收、发送方直接收发数据即可,无需额外的动作;
状态机:
报文格式:data
rdt2.0: 经具有比特差错信道的可靠数据传输
网络层保障数据的有序送达,但不保障原样交付,即数据可能会出错;
发送方需要增加冗余信息(即tcp头部中的校验和),
接收方需要来识别数据是否损坏(或者说被修改),并告知发送方识别结果;
接收方如果被告知数据损坏,需要进行重传。
此场景下,NAC或者ACK受损的情况。
状态机